出生於1904年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祖父參照《詩經•大雅•思齊》中: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給她起的名。後來因為同時期還有一位詩人名“林微音”,於是,她改名林徽因。而祖父取名“徽因”,想必是希望她能像周文王的母親一樣,以美德涵養後世。
而她確實如祖父所願,不僅在文壇上留下了著名的《人間四月天》,還是民國首位女性建築家,還是設計師,參與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設計了東北大學的校徽,更是協助梁思成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為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祖父林孝恂不僅精通詩詞醫道,還對中西合璧的教育很有遠見,在他創辦的私塾中,不僅有精通國學的林琴南和新派名士林白水,還有加拿大和日本的外籍教師教習外文,這也為林徽因父親林長民留學日本打下了基礎。而黃花崗英勇就義的林覺民、林尹民和林肇民,都是林孝恂私塾的學生。
林徽因的祖母遊氏喜詩書,尤其是喜歡鑽研典籍和書法。所以林家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在私塾啟蒙,林徽因的5個姑姑更是能誦詩吟文的大家閨秀。
而林徽因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開明進步的教育環境中,祖父德高望重、開明進步,父親儒雅出眾,才華橫溢,是民國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姑姑們才貌雙全。
幼時的林徽因,對父親的印象是模糊的,因為他正留學日本。而林徽因一出生就被祖父母抱走撫養,因為她的母親何雪媛沒有文化。及至林徽因四歲,得大姑母啟蒙,而大姑母不僅嫻靜端莊,還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女。7歲時,她才回到母親身邊。
所以說,幼年的林徽因可謂是沒有父親和母親在身邊,但是並沒有影響林徽因的獨立和安全感。
而書香門第的家庭氛圍也浸染了年幼的林徽因,每每紅日初升的清晨,或是紅霞滿天的傍晚,年幼的小徽因就手捧著一冊冊線裝書,軟聲細語地誦讀著經典詩詞。正是林徽因家族給予她的優渥的家庭條件,讓她可以在書本中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儘管在蒙特梭利教育中,認為父母的依戀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且0-3歲的孩子最好由父母帶大,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幼年的林徽因雖然是跟著祖父母長大和啟蒙,但是縱觀她的一生,可以看出沒有父母在身邊的日子並沒有對她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兒童心理學》書中講道:不是家庭結構而是家庭功能,即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
而林徽因祖父母對她的疼愛和教導,大姑母對她的啟蒙和教化,讓她得到了充足的心理營養和精神慰藉,內心豐盈而充實,這也為她的獨立和有主見奠定了基礎。而父親雖然經常出門在外,但是會和她書信來往,教她明事理,知人事,帶她周遊歐洲,開拓她的視野,也奠定了她一生的建築夢想,成為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
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如果父親讓女兒感到威脅、疏遠、不關心,不僅會使女兒失去安全感,也會影響她的人格發展。從女孩的情感發展來看,她們對父親的依賴心和愛戴心理往往更強,她們渴望從父愛中獲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護。如果父親給了女兒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她會感到自己更有價值、更重要也更自信。
也就是說,父親關心自己的女兒,給予女兒充分的關注和引導,女孩的內心就會更豐盈充實,長大後也不會為了愛情而飛蛾撲火,她們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個人的價值。因為她們的內心得到了充足的心理營養,獨立而幸福。
而張愛玲不斷地飛蛾撲火投身在身邊的渣男上,就是因為從小缺少父愛和母愛,所以長大後為了證明自己,不斷地尋找愛。
而林徽因能在16歲時,面對翩翩才子徐志摩的熱烈追求,堅守自己的內心,沒有飛蛾撲火地投身在徐志摩的愛情墳墓中。就是因為幼時家人的充分的關懷和照顧,積極地回應她的需要,長大後父親的引導和關懷,讓她的內心“愛滿則溢”。
所以說,即使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只要有親近的人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回應,也可以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讓他們幸福地長大。當然,前提條件是照料者是盡心盡力,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無條件地愛著孩子。
閱讀更多 Daisy2019小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