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拒绝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底气在哪?藏在她的家教和门风中

出生于1904年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祖父参照《诗经•大雅•思齐》中: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给她起的名。后来因为同时期还有一位诗人名“林微音”,于是,她改名林徽因。而祖父取名“徽因”,想必是希望她能像周文王的母亲一样,以美德涵养后世。

林徽因:拒绝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底气在哪?藏在她的家教和门风中

而她确实如祖父所愿,不仅在文坛上留下了著名的《人间四月天》,还是民国首位女性建筑家,还是设计师,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更是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林徽因:拒绝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底气在哪?藏在她的家教和门风中

祖父林孝恂不仅精通诗词医道,还对中西合璧的教育很有远见,在他创办的私塾中,不仅有精通国学的林琴南和新派名士林白水,还有加拿大和日本的外籍教师教习外文,这也为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留学日本打下了基础。而黄花岗英勇就义的林觉民、林尹民和林肇民,都是林孝恂私塾的学生。

林徽因的祖母游氏喜诗书,尤其是喜欢钻研典籍和书法。所以林家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在私塾启蒙,林徽因的5个姑姑更是能诵诗吟文的大家闺秀。

而林徽因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开明进步的教育环境中,祖父德高望重、开明进步,父亲儒雅出众,才华横溢,是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姑姑们才貌双全。

幼时的林徽因,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因为他正留学日本。而林徽因一出生就被祖父母抱走抚养,因为她的母亲何雪媛没有文化。及至林徽因四岁,得大姑母启蒙,而大姑母不仅娴静端庄,还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7岁时,她才回到母亲身边。

所以说,幼年的林徽因可谓是没有父亲和母亲在身边,但是并没有影响林徽因的独立和安全感。

而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也浸染了年幼的林徽因,每每红日初升的清晨,或是红霞满天的傍晚,年幼的小徽因就手捧着一册册线装书,软声细语地诵读着经典诗词。正是林徽因家族给予她的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她可以在书本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林徽因:拒绝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底气在哪?藏在她的家教和门风中

尽管在蒙特梭利教育中,认为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0-3岁的孩子最好由父母带大,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幼年的林徽因虽然是跟着祖父母长大和启蒙,但是纵观她的一生,可以看出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并没有对她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学》书中讲道: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功能,即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

而林徽因祖父母对她的疼爱和教导,大姑母对她的启蒙和教化,让她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和精神慰藉,内心丰盈而充实,这也为她的独立和有主见奠定了基础。而父亲虽然经常出门在外,但是会和她书信来往,教她明事理,知人事,带她周游欧洲,开拓她的视野,也奠定了她一生的建筑梦想,成为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

美国和新西兰心理专家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如果父亲让女儿感到威胁、疏远、不关心,不仅会使女儿失去安全感,也会影响她的人格发展。从女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她们对父亲的依赖心和爱戴心理往往更强,她们渴望从父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如果父亲给了女儿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她会感到自己更有价值、更重要也更自信。

林徽因:拒绝风流才子徐志摩的底气在哪?藏在她的家教和门风中

也就是说,父亲关心自己的女儿,给予女儿充分的关注和引导,女孩的内心就会更丰盈充实,长大后也不会为了爱情而飞蛾扑火,她们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她们的内心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独立而幸福。

而张爱玲不断地飞蛾扑火投身在身边的渣男上,就是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所以长大后为了证明自己,不断地寻找爱。

而林徽因能在16岁时,面对翩翩才子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坚守自己的内心,没有飞蛾扑火地投身在徐志摩的爱情坟墓中。就是因为幼时家人的充分的关怀和照顾,积极地回应她的需要,长大后父亲的引导和关怀,让她的内心“爱满则溢”。

所以说,即使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只要有亲近的人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回应,也可以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让他们幸福地长大。当然,前提条件是照料者是尽心尽力,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