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前言:

诗,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语言形式,是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或向外传递自我情感,或抒发时代兴衰的叹谓,或描绘社会现实故事,或单纯赞美山山水水。古诗都有格律要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绝等都是诗的形式。从先秦时期诗经至楚辞,诗这一文学形式渐渐变得多样且复杂起来;汉代乐府兴起,魏晋时期文化繁荣,诗越来越注重格式;唐代诗达到巅峰,现存诗歌最多,宋代开始出现的词更为诗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诗能表达什么?

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为我们留下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各地民俗的记录,从中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人们的情感生活,婚姻风俗,战争迁徙,祭祀仪礼等。孔子曾为其编订,并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能够促发人们心中所思所想,能够比喻生活中美好情感,能够延伸人们的情感。诗是人类对事物的美好展现,是人们心灵事物的外化,是情感的寄托。那些我们所熟知的诗,熟知的诗人,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呈现着五彩斑斓的世界。即使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每当读起,这些诗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古诗中有着那些过往历史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有着壮志未酬的远大抱负,有着缠绵悱恻的思念情怀,有着入木三分的现实刻画,有着"正史"中无法观到的真实一面。诗词所能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诗人们某时某刻见景寄情的竞猜抒发。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中的哲学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面对着月夜江边的美景,诗人说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诘问。接下来诗人自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美好的景物能够触发人的思考,当诗人由景而发思考到时间的距离时,这个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见到这无限的时空里攸然出现的江月,是幸运,是突然,还是等待的回归。不知江月的等待将要至何时,只能看见时光的流逝,像那江水涛涛奔涌不绝。个体的消失取代的是时间的思考,视野的范围扩大到了以前和以后,诗人思考的深度如此之深,古往今来的命运皆为虚妄,只有月如故。人在这江畔与月下,面对着时空变幻,已经成了最渺小的一个。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春江花月夜》

诗中的人生梦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古代诗人是文人,亦是执笔的军人,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腔热血,才能写下那些壮美的诗篇。稳定的社会固然能够带来更加繁荣的文化,但并非所有诗人都活跃在太平盛世,战乱阻隔,流离失所的时候依然有诗人们渴望为国效力。那些为现实所迫,垂垂老矣却壮志难酬的诗人会忆古怀今,感怀伤神,这在辛弃疾的诗中就有着明显的表现。辛弃疾早年带军打仗,曾带领一支轻骑队伍深入敌营,不但剿灭叛贼,还直接将其押回京城。无奈仅此一回,诗人余生皆在流放中度过。对国家的满腔热血多年付诸东流,而今六十有余重返战场,却又不过是一场假借声威的戏码。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卫国驻守边疆,希望能够驱逐金人重获山河。无奈现实已然如此,此刻,个人情感已同国家命运仅仅相连,虽然无法一尝所愿,但心中仍旧不会放弃。诗人希望自己是那位孙仲谋,遥想年轻时,自己也曾有过英雄之举,感慨万千,平生未酬。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诗中的操守气节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项羽的故事是悲剧的结局,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以一种虽败犹荣的价值观为我们展现出了英雄末路的悲壮与悠久。这是气节,是操守,是慨当以慷的捐躯,是义无反顾的赴死,是另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李清照生活的时代是人人麻痹自我的时代,是两朝皇帝被俘的耻辱时代,是苟且偷生小人当道的时代。这时的朝堂之上是无能之辈,是只图眼前之人,没有英雄没有气节,也没有反思没有雪耻;只有贪婪无穷的官宦,懦弱无勇的王朝主宰者。李清照在战乱之中百般遭受磨难,她没有带军打仗的才能,也没有治世能臣的谋略,身为一名女性只能在满目疮痍与生灵涂炭中回味久远的英雄,遥想那项羽的气节。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

诗中的山河画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诗人途径戈壁,眼前景象美不胜收,留下这诗为后人遐想万分。荒凉的沙漠中,天地无边一片色,唯有远处烟雾直直升起,那是象征着旅途的终点,亦象征着画面中的生机。"直"是燃烧狼烟所产生的,只有在边关要塞才得以见到。而另一面,诗人眼前的河,似乎蜿蜒到了沙漠深处,天上仍旧有着太阳,但是快要落山。夕阳是红色的,而且越下落的太阳越发的圆,越发的红。在漫天的黄沙间有一条亮闪闪的河流,当中投下夕阳的倒影,大漠中的景色平时难以见到,诗人形容的画面感极强,令人动容。王维本人诗画双绝,诗中往往带有画境,即使没有留下墨宝,仍有诗文可以想象诗人所见的自然美景。这里我们不但能够看到当时诗人眼中景物,还能感受到诗人高级的艺术品味。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诗中的个人追求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

我们对李白的诗大多停留在浪漫主义,酒中诗仙的印象中,却容易忽视他身上这少年侠气的一面。李白所生长的地区是游侠盛行的关陇一带,青少年所居之地乃蜀中,诗人随身常佩剑,于岁月中总想要做出一番豪情纵意之事。这是一种少年向往,也是诗人的梦想追求,是一种自由而独立的精神世界,是时代潮流所现。李白身上有着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精神,在希望自己建功立业的同时,却保留着狭义之士的人格价值。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客不但是义薄云天的,还是心怀天下的,不但有着纵意江湖的梦想,还有着忧国忧民的哀思。一面是少年的梦,一面是爱国主义情怀,在诗人身上完美的统一了起来。

诗是诗人的理想展现,也是诗人的个人体验,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更是精神世界的道德提升。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诗中的忧国之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诗人的世界不仅是自己的,也是时代的,是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是诗人个人情怀与社会现实的写照

。诗人的生活或许不尽如人意,但在诗中却有着无限的风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经历了安史之乱,流落成都的诗人,幸而有友朋相助住在浣花溪旁的茅草屋中。当雨夜屋漏,诗人面对眼前的窘迫,想到的是天下同样困苦的人们。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苦难之时,仍旧想到天下寒士,为他们痛心疾呼,发出心中所愿,忧国之思可见一斑。无论是仕途不顺,还是怀才不遇,抑或梦想幻灭,在这些负面的情绪中,诗为诗人打造了一个情绪的端口。沉重与苦难的思考,是诗人的人生反问,是社会反问,是历史反问。能够流传不朽的诗中,精神世界丰厚,个人情感充沛,于民族兴衰家国安危有关者,更是悲愤万千,动人肺腑。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诗中的隐逸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与仕途不顺或壮志未酬者相比,陶渊明是辞官归隐的。诗人主动放弃了尘世的喧嚣与纷争,放弃了仕途与官宦生涯,他"归去"了。诗人热爱自然,不爱凡尘,渴望自由,不愿被拘束在俗世中。热爱自然的人不会对官场感兴趣,诗人沉浸在田园中,徜徉在宁静生活里,是生活追求的简单使然,也是精神世界富足的缘由。归隐田园是诗人平和中的享受,是不理时局的超脱,也是物我两忘的怡然自得。淡泊明志是一种朴素的追求,是感受自然的闲适与从容,是多少想要逃离人间的后世之人的精神家园。诗人本性如此,简单朴素的现实世界与丰盈充沛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中境界。人们想到陶渊明,都会想到隐逸这一高雅的人生梦想,在充满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当道的时代,这种思维是难得的,是梦幻的,又是如此让人希望的。

除了“美”,我们还应看到更深处‖探析古代诗人的诗与“远方”

陶渊明田园生活

总结:

诗是传统中国文化一大精粹,我们可以从中感知过去,感知那些包含英雄热泪的诗句,感知那些充满祖国壮丽山河的名篇,感知那些悲愤万千的家国情怀,感知那些潇洒超然的豪情万丈,感知那些精神自由的想象空间,感知那些平淡亲切的人间烟火,感知那些繁花似锦的流金岁月。诗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无穷的想象力,是至高无上的追求,是相对的高度自由,是千千万万中的灵魂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