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宰相,名噪一时,他生在广东,是岭南人士。同时他还是张良之后,少有才名,是一代名相。

担任宰相期间,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被皇上亲自质问,还被在朝堂上当众判决赐死。张九龄举荐不称职,被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在被贬荆州的时候,他写了组诗《感遇》,共十二首。其中第一和第二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排在五言古风第一、第二。这一组诗都是在表达内心寂寥、心情郁结,很不服气的状态,赌气的感觉很强烈。赌气的对象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意

诗面意思不难理解。

春天的兰花枝繁叶茂,秋天的桂花高雅清丽。不管什么季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都是最美的时候(在表现一种境界和高度)。但是,谁能知道躲在这深山里的隐居者,在看到这样的景色时,心里是多么开心快活的呢(到底开心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了)?这花和草,这美景,都有它们自己该有的状态和本性,又何必去追求美人们摘去欣赏呢?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借诗言志诗。

通过诗句来纾解内心的郁结和苦闷。但是写完能否得到纾解?我倒是觉得,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更加郁结。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反误

这首诗里有两个读来让人觉得很酸的点。

第一,谁知。如果诗人不求人知,不想人知,便不会发此一问。问了,便是为了得到回应。这句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你看我被贬荆州,多像是隐居在这山林里的隐居者,我看到这山中景色是多开心啊,但是我开心,你们不知道,气人不?

第二,何求。不求,说出来了,便是求。这时候不渴求美人折,是因为之前一直都期望得到美人眷顾。说何求,言外之意便是:“哼,以后再也不理你了。”

美人是谁,自然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

这些恰成了诗人内心更加郁结的点,赌气之嫌更甚。而排解不开,对自己的反噬更甚。

如果只看这一首,还不足以看出他赌气的状态,我们再看第二首。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感遇·其二》不但赌气,还发幽怨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一首也很好理解。江南有橘子树,到冬天了叶子也还是绿绿的,这并不是因为南方的天气暖和,也是因为它有耐寒的品性。本来这么好的树、这么好的果子是可以供奉宾客的,却因为山水阻隔不能成行。这些都是运气不好,而且这运气也不可捉摸啊。都说桃树李树可以成林成荫,难道丹橘就不行吗?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张九龄是岭南人,自比丹橘。用宾客比喻皇帝。说自己有耐寒的能力,受点委屈是没关系的。但是我这么好的果子因为被山川阻隔,不能被皇帝品尝到,多可惜啊。

非但怪起了桃树和李树,还怪起了命运,只怪我老张运气不好啊。

细品一下,这首诗里的幽怨之气比第一首还要厉害,简直就是:“我错了,你带我回去吧,下次我不作了”。

读来,让人觉得可气,又觉得可笑,还觉得可怜。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抒怀成了赌气,赌气成了撒娇

张九龄得此境遇确实让人唏嘘,而他当政期间确实做了很多良善的政事。《感遇》十二首,都是表达这样的情感。这些抒怀都成了赌气的诗歌,而这赌气更像是一种撒娇。没过几年,他也就郁郁而终了。

古代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读书人,一生的目标便是“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所有的抱负都需要有一个基础,便是得到“美人”的认可。王安石是这样,陆游是这样,张九龄也是这样。这是他们的可悲,也因此成就了他们的千古盛名。

但李白不是这样,苏轼也不是这样。所以,他们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也自然也更高,更受人推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能就是如此吧。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张九龄、陈子昂等是个中翘楚。


《感遇·其一、其二》:文化人赌气,倒像是在撒娇,即可笑又可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