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带你理清商王朝历史

泱泱华夏,代代春秋。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接下来,青山带你5分钟理清商王朝历史。

早商

汤 →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太戊→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汤武革命

夏朝末年,夏桀生性好淫,四处讨伐部族,掠夺金钱,奴隶和美女,早就引起了各个部族的强烈不满,他强行征调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夏朝的力量也日渐衰弱。而与此同时,位于西边的商部落逐渐发展起来,到商汤的时候,商部落的势力异常强大,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与摇摇欲坠的夏王朝掰手腕了。

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迁至亳(今河南伊尹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35里) 。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最终,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在各个早已心怀不满部落的支持下,在鸣条之战中击败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史称“汤武革命”。

伊尹辅政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生于莘国(今河南洛阳伊河)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为氏 。

商汤三聘之后,伊尹辅助商汤打败夏桀,为商朝的建立做出不朽功勋。拜为尹(丞相),尊号"阿衡",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即《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他做相的日子里,整顿吏治,安抚民众,巩固统治,推动商朝发展,因此商朝前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他辅佐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富强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5分钟带你理清商王朝历史


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写了《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让太甲认真反省,尽到自己作为一个君王的职责。

后来,太甲继续执政的时候,变得勤于政事,尽职尽责,大商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的局面。

太戊悔过

太甲之后的这段时间,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变故,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平稳的局面。然而在太戊的时候,传说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这个太戊继位时还是个少年,不勤于国政,整天只图享乐。在他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长了一棵桑树,长棵桑树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棵桑树下又长出了一棵楮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

太戊看到这个场面,十分震惊,他的大臣伊陟劝谏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太戊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清明政治,整顿社会,使商朝得到了发展。

他的后代,继承了商朝前期几位君王的思想,不断精进政治,发展经济,使商朝的社会状况日趋良好,为后来的兴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兴盛时期

盘庚→小辛→小乙→武丁

这个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几位十分贤明的君主,造福人民,对商王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抑制奢侈恶习,势必走向衰亡。经过长期思考,盘庚决定迁到殷这个地方。

殷处于黄河之北,洹水之滨,从政治上来说,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从战略上来说,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

5分钟带你理清商王朝历史


但他的想法受到了旧贵族的反对,但他为了缓解民众的疾苦,为了大商朝的延续,毅然迁都,完成了这次迁都。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死后谥为高宗,所以他又被称为殷高宗。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

武丁在位期间,访得了一批人才为己所用。象贤人甘盘,尊之为师;罪犯傅说,举以为相。在上述两位人才,还有祖己等大臣的辅佐下,武丁开创了"天下咸欢,商道复兴"的大局面。

他还把封土赏赐给功臣,与其他民族或方国联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他还开疆拓土,扩大了商王朝的疆域。由于武丁在位时间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叫做“武丁中兴”。

后商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祖甲出走

祖甲,商朝国王,姓子名载,生卒年不详。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于殷。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

祖甲时期,完善并规范了祭祀活动的流程和礼制,创造了“周祭”,为周礼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后期政局

祖甲之后,由于商王朝没有贤明的君主,商朝的实力不断的衰弱,而在商朝各地,由于商朝不断的向外征伐,使得民不聊生,大大小小的起义反抗也不断增多,商朝危在旦夕。

5分钟带你理清商王朝历史


武王伐纣

商朝的最后一任君主是帝辛,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传说中说商纣王是个有名的暴君,可经过考古之后,商纣王并没有史书中说的那样暴虐,是后代演绎而成的结果。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最终,周武王在各部落的支持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