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01)

世上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

(02)

問出這個問題的孩子,名叫馬亮(化名),21歲。

父母離異,棄他而去。無以為生,四方流浪。流浪者也有生存權,要活命必須想辦法。

他能有什麼辦法?無非是偷竊而已。

偷就有可能被抓,所以馬亮每到一地,待上短短的一段時間就走。等到當地發現竊案,他早就遠走高飛,萍飄四方了。

形蹤不定,來去無跡。馬亮稱得上犯罪界的高手了。

然而,當他流竄到渭南時,卻停了下來。

一年多了,他還沒有離開,終於被警察逮到。

逮到後問他:你不是流竄作案嗎?為什麼不走了呢?

馬亮回答:我要留在這裡,照顧弟弟。

弟弟……警察大吃一驚:你孤身一人,怎麼跑出來個弟弟?

弟弟跟他毫無血緣關係,只是一個同病相憐的苦孩子。

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03)

馬亮在5歲前,還算蠻幸福的。但5歲那年爸媽離婚。媽媽遠走,爸爸高飛,拋下他沒人管,最終淪落為無家可歸的流浪兒。

當他來到渭南,竟遇到個與他身世驚人雷同的孩子。

孩子名軒軒,父親生他時才19歲,媽媽20歲,這倆人其實還是孩子。

倆孩子又生下一個孩子,丟在爺爺那裡不管,可憐的爺爺自己活得都難,根本照顧不了小孫子。軒軒都8歲了,還沒有上過學。

發現了外地來的小哥哥馬亮,心很善良,軒軒就立即寸步不捨的跟在後面。白天兩人抱團取曖,夜晚睡在城中村的荒地裡。

天很冷。

可是軒軒說,他不冷。

大概是因為他跟哥哥在一起吧?

(04)

軒軒很懂事,很願意幫哥哥做點什麼。

發現哥哥偷東西,軒軒就自告奮勇,要給哥哥做助手。

馬亮斷然拒絕。

馬亮說:你長大了不要像我。

馬亮是個小偷。

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可是真的很善良。

(05)

在渭南呆了一段時間,大概感受到了危險,馬亮準備離開。

軒軒央求他:再呆100天吧,就100天。

這……看著軒軒央求的眼神,馬亮心軟了。

如果他走了,就再也沒人照顧軒軒,沒人給軒軒講故事了。軒軒長到8歲,從未有人給他講過故事,除了馬亮,這位萍水相逢的哥哥。

100天很快到了,軒軒又哀求道:再待一個星期,就一個星期。

馬亮又在渭南一個星期。

一個星期後,軒軒又要求:再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就這樣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一年多過去了,馬亮也沒有離開。

直到警察來到,兩人這才依依不捨分手。

馬亮將入獄服刑四年。

此事曝光後,軒軒得到好心人的幫助,終於可以上學了。

(06)

馬亮,遭遇了生活那麼殘酷的磨難,已經被打落社會最底層。但那顆柔軟的心,始終未改絲毫。當然偷盜是犯罪,但馬亮終非好逸惡勞之人,他只是無路可走,只是努力讓自己存活下去。如果這也是錯,那也輪不到我們來責怪他。

他給予軒軒的保護與關愛,猶如酷寒季節的陽光,照亮我們暗黑的心,也讓這個充盈著物慾的世界而羞愧。財富盈餘時的付出,固然值得嘉許,但於孤絕雪夜為人抱薪之舉,才是真正的仁義與善良。

這個小偷,是我知道的最仁善之人。

(07)

馬亮說,他總覺得世上壞人多,好人少。

這句話,或是他飄泊時的感受吧?

那麼脆弱,那麼孤獨,那麼無助,十幾年於苦難中的所歷所經,他所說的自有其道理。

——但,他終究是那個於孤絕之地、照亮軒軒內心的人啊。他說這句話,也許並不想直接下個結論,只是希望這個世界,能有更多一些的愛,更多一點的溫暖,也讓如他這樣的孩子,不再遭受棲惶苦怨吧?

(08)

世間到底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

想弄清這個問題,先得給好人壞人,下個定義。

長什麼模樣的,算是好人呢?

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

一是有行為能力。

二是無惡意。

三是沒必要但是表達出了善意。

看看這三條。如果少了第一條,可能是個嬰幼兒。少了第二條,對方也許是個騙子。少了第三條,對方最多不過是路人。只有三條都足具,這個人才能稱為好人。

什麼型號的,算是壞人呢?

也是三條:

第一是傷害你。

第二是傷害超出了他的權限。

第三是傷害超出你應該接受的。

看看這三條,如果缺了第一條,就沒有了傷害。連傷害都沒有,憑什麼說人家是壞人?如果缺了第二條,也許是警察在執法,拼老命的阻止你犯罪,你嗷嗷怪叫不答應,這種情況你捱揍也是活該。如果少了第三條,也許是你幹壞事時,對方防衛過當,最多是技術不過硬,不能說對方就是壞人。只有三個條件都具備,對方才算是個合格的壞人。

一旦給好人壞人下了定義,我們就會立即明白了:

——做個好人,並不容易。但做個壞人,也挺難的。我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平庸者流,你說他好吧,他也沒好到哪兒去。可你說他壞吧,他距離一個合格壞人還有很大差距。

——但相對來說,做好人成本更低,回報率也高,我們更多的偏向好人一邊,所以在內心中,認準自己是難得的大好人。

世界上,好人的比例遠高於壞人。

——可為什麼,我們都跟馬亮一樣,有種壞人多,好人少的感覺呢?

這是因為壞人是一票否決,遵循死老鼠定律。

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

(09)

什麼叫死老鼠定律?

你煮一大鍋米飯,掀開鍋一瞧,窩咧個擦,米飯中,有一隻死老鼠。

如果有人跑來對你說:騷年,你要全面的看問題。米飯裡是有隻死老鼠不假,但那只是個別現象,米飯還是大多數嗎。你不要心理太陰暗,只把眼睛盯在死老鼠上,要看到成績,看到進步,看到好米飯……你聽了這話,肯定會削他。

壞人數量少,汙染極嚴重。一隻死老鼠,能讓一鍋好米飯沒法再吃。就以少年馬亮為例,假如他來到一座城市,這裡九成九都是善良的好人,但只有一個壞人。可這些好人,並不知道馬亮的存在,就算是遇到,也不知馬亮的身世經歷,只會擦肩而過,兩廂裡互成路人。

但壞人就不同了,壞人要找機會幹壞事。當他發現馬亮只是個孤立無援的孩子,就會悄悄跟到城中村,把正在照顧和自己同病相憐的軒軒的馬亮暴打一頓。那麼馬亮就會很絕望,自己好端端的,沒招誰沒惹誰,就是照顧個無家可歸的孩子,這居然都要被人打,可見這座城市太糟糕了……這就是一粒老鼠屎,弄壞一鍋粥,一隻死老鼠,廢掉一鍋好米飯。壞人的傷害,就是這麼嚴重。

壞人和壞事,就是這樣的可怕。

你往一桶清水裡,倒入一小勺汙水,這桶清水就汙了。

你往一桶汙水裡,倒入一大勺清水,這桶汙水也清不了。

要將壞人壞事的汙濁沖洗乾淨,非得洪水激流,需要極大的仁善之力,這就是馬亮想要告訴我們的。

(10)

我們為什麼會在馬亮面前,肅然起敬?

因為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極重要的道理:

好人與壞人,好事與壞事,好的德品與壞的行為,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

——而是程度的差異。

馬亮和軒軒的父母,在他們現在各自的人際環境中,也許是很不錯的人,有說有笑,與人為善。可是他們的所謂友善,能夠贖補他們給孩子造成的痛苦嗎?在他們能力最不具備、也缺乏足夠的責任心的情形下,輕率的將孩子帶到這世界,卻又不能給孩子以愛,以溫暖,甚至不能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這是怎樣的惡孽?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不至於荒唐到了如馬亮、軒軒的父母這樣,但我們在無心之時,無意之時,說出一些傷人的話,或是做出一些傷人的事兒。於我們而言那一切早就過去了,就如同馬亮與軒軒的父母,全當這兩個孩子不存在,想都不願意想起,可我們所言所行造成的後果,給對方心裡留下的傷痕,一直都在,始終在疼,始終在流血,在呼喚著我們回頭,贖補那一聲我們遲遲不肯的道歉與愧疚。

仁善之人如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卑微的心。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人做好事,猶如登山一般艱難,而一旦聽從心中惡意的唆使,幹起來壞事,就猶如雪崩一樣,傾刻之間就會埋了我們的良知。這就是馬亮值得尊重之處,他的處境那麼難,卻從未曾泯滅善根,知道保護軒軒,不讓這個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這麼好的孩子,卻遺棄於孤苦之境無人問津,這是社會之惡。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一如我們在馬亮事件上,任誰也看不出自己與他有什麼關係。但,如果馬亮和軒軒的父母,處境不是那麼的艱難,如果他們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周邊的環境能夠更好些,得到的實質性幫助更多些,這兩個孩子的命運,又何至於如此?我們,以及所有那些以好人自居者,應該在馬亮和軒軒面前醒悟了,我們只是朝代的幸運兒,成就我們的更多是周邊人的善意與時運,而非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所謂的好,還遠遠不夠,我們的社會,更缺乏足夠的救濟與扶助,只要這世上還有一個孩子忍飢挨餓,我們就還不夠資格稱為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