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比疾病更可怕的

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緩解。


按照這個趨勢,疫情有望在一兩個月內得到控制。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可是,許多人卻還是樂觀不起來:生命雖然沒有危險了,生存卻又有了危機。


前兩天,新媒體的朋友和我說:老闆通知他不用回北京上班了,因為整個公司都搬離北京了。


還有新聞說,著名的KTV——K歌之王一夜倒閉,裁員200多人。


一場疫情,暴露了一個殘酷的人生真相:人活一輩子,總有“豐年”和“荒年”。


財源廣進的時候,是“豐年”,時運不佳的時候,是“荒年”。


左右逢源的時候,是“豐年”,門可羅雀的時候,是“荒年”。


血氣方剛的時候,是“豐年”,弱不禁風的時候,是“荒年”。


作家擺渡人說:人在豐年,自然春風得意,瀟灑愜意,但瀟灑愜意之餘,也必須考慮“荒年”的活法,給自己留一點後路。


可惜,太多沉醉在豐年裡的人,誤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早到的中年危機

本質是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社會的壓力變得越來越高,父輩們40多歲才會遇到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30歲就感受到了。


在職場裡,每次裁員,30歲的人就開始心驚膽戰。


上面有老闆的壓榨,下面有年輕人的追趕,他們成為別人口中“貴、懶、油、慫”的代表,最容易成為裁員的對象。


而高不可及的房價、贍養老人、教育孩子,三座大山壓得30歲的年輕人未老先衰。


所以,中年危機已經悄然提前,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坎。


身邊總有朋友說: 中年危機之所以提前了,是因為社會提供的機會更少了。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幾分道理,但不全面。無論對有錢人,還是沒錢人,30多歲的危機都是存在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當然,沒錢會過得更慘,這是毫無疑問的。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文友唐一有個觀點:所謂中年危機,本質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生活成本遠大於預期收入。


比如:

在你20歲時,老婆說要買輛車,你咬咬牙,好的我這就買;

到你30歲時,孩子要上幼兒園,你開始東拼西湊,好的我買套學區房;

到了35歲,爸媽說要更好的養老條件,你說好的,我多賺點錢養你們。


在人生前半部分,我們一直把賺錢看做花錢的手段,急於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用透支生命的方式,來換來財富。

不過一旦你到了30多歲,就會發現,如果還是採用這種辦法來生活,勢必會撞得頭破血流。

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收入和崗位是有天花板的,一旦過了某個節點,收入都會停滯下來。而同時你卻追趕著父母的腳步漸漸老去,身體機能也開始下降。


你拉不下面子降低生活水平,結果就是整日穿梭在家庭與工作中,可是一看銀行卡,卻沒有多少存款,城市再大,你還是要蝸居。


更有甚者,一次失業,一場大病,就能擊潰你苦心經營的所有體面。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多賺錢,那麼就該選擇把錢用在刀刃上。


日本有個詞叫做“低慾望社會”,指的是30歲後的年輕人要了解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你的能力終歸有限。


調整心態,降低期望值,坦然面對命運給予自己的苦澀,是每個人30歲以後的必修課。


半生已過,你早已沒了當年的熱血;如果眼前生活太苦,不如放過自己。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成熟的人

過得了豐年也經得住荒年


知乎上有個提問: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有人回答:那就是既過得了豐年,也受得住荒年。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站上巔峰的時候不要過分自大,更不要竭澤而漁,留好後招,才能安穩地過一生。


走下坡路的時候,不要矯情、接受現實,接納生活的殘缺,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


當然,度過中年危機,還要學會開源節流。


人生總有峰高谷低,有高潮就有低谷。


所以,別因為開慣了奔馳,就不能忍受大眾;別住慣了120平的房子,就不能住60平米;別賺夠了年薪50萬,就不能忍受一個月只領1萬。


車釐子什麼的可以少吃,貴得要命,營養價值其實和蘋果差不多,還不如多吃幾個蘋果;


國外旅行如果去不起,在國內走走看看也很好。


其實,過一種簡單的生活沒什麼不好,只要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對待生活,中年危機就不再可怕。


你我皆凡人,終究要在平凡的生活裡追求力所能及的幸福。

正如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所說:

以後我要真誠地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爾一樣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樣攻擊風車。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有種遠見

是在陽光燦爛時修屋頂


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疾病、失業、生老病死,在大多數時候,這些都是生活強加給我們的。


我們很難保證能一輩子不遇到這些事情,也無法避免它給我們的家庭帶來衝擊。


但是有兩樣東西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第一是未雨綢繆的準備。


第二是面對苦難的態度。


一場疫情,暴露了真相:比疾病更可怕,是你以為餘生都是“豐年”


比如疾病,既然知道病來如山倒,會給家庭帶來巨大負擔,那麼在平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少抽菸,少喝酒,少熬夜。


別把身體的危險信號不當回事,別去過度損耗自己的元氣,拿命換錢的事,別去做。否則最後一定得不償失。


比如失業,既然知道這個時代裡,安穩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就要奮鬥前置,降低你的失敗成本。


早點打磨真正有用的專業技能,讓自己即使遇到危機,也能在短時間內重新上崗,甚至翻身。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會在陽光燦爛時修屋頂。


這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能力。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真正的英雄,不在於有多大的能力,而在於能夠承受多少苦難。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疫情也好,職業危機也好,總有辦法度過。


年齡是我們身後的猛虎,所有人都被年齡追著落荒而逃。贏得了時間,我們才有可能贏下世界。


就像作家王耳朵說的:“餘生很長,你的高潮,應該永遠在下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