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因為人口劇減,政府實行了“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雷154135693


這個問題不嚴謹,我糾正一點,不是兩廣填四川,而是湖廣填四川。兩廣和湖廣是兩個概念。湖廣指的是現在的湖南和湖北,兩廣指的是廣東和廣西。清代遷移到四川的人大多數都是現在的湖南和湖北人,他們當然不會講廣東話,所以現在的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很接近。



文史小驛站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興為你解答。

關於這個問題,我身有體會,我老婆是廣東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們每年都會去廣東,每次去的時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廣東話。

在廣東,雖然他們當地的小孩子上學,老師教的時候是講普通話的,但是他們的普通話依舊是沒有什麼進步,一聽就知道他們是廣東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孃家,耳朵邊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話。

我第一次到廣東的時候,剛下飛機,準備去車站買票,一進到車站裡,所有人都在講廣東話,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說什麼了!

我和我老婆已經結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裡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回到廣東流暢的切換成了廣東話。而我,每年都去廣東呆上一段時間,始終還是一口普通話,完全沒有辦法講廣東話。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這就告訴我們,其實你在哪種環境裡,你就會慢慢改變自己。雖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當地還是本地人多,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還是四川話,所以,移民進川的人,他們身邊還是講和他們一樣的話的人,他們自然就不會講四川話,但是,長時間下去,雙方之間交流活動頻繁,語言上還是會有影響,到時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腦”,講外省話,還是四川人成功“洗腦”外省人,讓他們都講四川話。一般來說,還是本地話佔優勢,因為本地的人多,他們的根在這裡,文化在這裡。


沉沉在在


作為四川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首先,並不是兩廣填四川,而是湖廣填四川,湖廣地區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區。但清初向四川移民並非僅來自湖廣地區,還有廣東,江西,浙江等十幾個省的無地貧民。第二,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四川民生凋蔽,但並非所有四川人都死於戰亂和戰後的飢餓,虎災,流落至陝西,雲貴,湖廣等地的四川人達數十萬!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撫張德地懇請朝廷下令讓各省的督撫敦促流離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紳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撫張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說,他只是個空頭巡撫,因已經無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廣總督蔡毓榮說:“蜀省有可耕之田,而無耕田之民。”(《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說:“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漸漸多了起來,然全省也只有一萬八千零九丁,約合九萬多人,“合全蜀數千裡內之人民,不及他省一縣之眾”(《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這並不是四川當時全部的人口,出於對戰亂的恐懼,當時有一定人口藏於深山山區,民間也有大量隱藏人口的習慣。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開始下達更加嚴厲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並令四川加大戶藉核對力度,務必“改土歸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頒令“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關於“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的規定。同年,還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墾荒居住者,即準其子弟入籍考試分的規定。極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實以及生產的恢復,至康熙五十年,各省遷入四川者已達一百餘萬人,四川人口己恢復至三百萬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勵移民入川。但其後數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眾遷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壓力,清廷開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見,湖廣填四川的主力實際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難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時,各省遷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萬人也並非一次性遷入,而是幾十年時間中逐步遷入的,這些遷入者實際上每年的遷入人數是有限的,且並非都來自一個地方,雜亂的口音逐漸被四川當地人同化。當然各省遷入者也極大的改變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與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別,以重慶為例,重慶人一般見面說:吃(chi)飯沒的?而忠縣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說:吃(克,ke)了飯沒的。由此四川口音,並沒有被廣東完全口音替代。


九龍王龍九


還是有的,四川各個地方我基本都去過,其中德陽羅江的新盛鎮的龍姓還有李姓就是說的廣東土話 比如說吃飯 他們說的是恰飯 第一次去他們飯桌上說 恰 你快恰呢 請你去耍他們說的是嗨 挺有意思的 這兩個姓氏的人祖先都是康熙乾隆年間從廣東遷過來的 我本人是巴中恩陽的 祖上是從湖北孝感遷過來的 但是最早是落戶巴中南江



什麼旋律喲


四川有70萬人說土廣東話 主要分佈在重慶一帶

四川人並非都說四川話,除了說土廣東話的土廣東人外,還有說舊湘語的。只是由於四川話的強勢地位,說土廣東話和舊湘語的人同時也說四川話。四川西部還有說康巴語、嘉絨語、彝語、羌語、摩梭語等為母語的族群。

四川話片區

四川話

四川話的學術名稱是四川官話,因為四川還存在土廣東話和舊湘語方言區。四川話是由明朝之前留下在四川地區的巴蜀語和湖廣的舊湘語、廣東的客家話(土廣東話)、江西的贛語等相互融合形成。

從保持中古時期的巴蜀語特點的多少來看,川北、川東的成渝片由於是湖廣填四川的主要地區,因此受外來語言影響大,保持巴蜀語音少,為新派四川話;川西、傳南地區由於土著居民較多,受外來影響較小,保持巴蜀古音比較多,屬於語言的穩定去,是為老派四川話。

土廣東話分佈地區

土廣東話

土廣東話,最初被稱呼為廣東話,或四川客家話,是四川重慶一帶的客家話方言。土廣東話是明清時期閩粵客家話,並受四川官話的部分影響,但能和現代閩粵客家話基本相通。土廣東話在四川分佈很廣,以成都龍泉驛區最多。


四川話中的古蜀語詞彙

1、稱呼母親為姐,存在於漢朝時期古蜀語;

2、稱您為養,存在於晉朝時期古蜀語;

3、稱嶺為棟,存在於南北朝的古蜀語;

4、稱老人為波,存在於後蜀的古蜀語;

5、宋朝時的古蜀語詞彙有:百丈為牽船繩、壩為平地、浩為小巷、師塔為僧墓、溉為江邊道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的祖上是從廣東入川的,至現在約為200年,剛來時的前五代人仍然說廣東話,由於散居在有人地區,被四川話同釋了。當時如果廣東人遷往的是一個聚居區,由於人多,廣東話便保留了下來,如成都市的洛帶鎮一帶,廣東話的客家語彙仍然很流傳。


卓清德1


我就是湖廣填四川的客家人,現在居住在成都龍泉驛洛帶古鎮,我們都講客家話。我祖籍廣東梅州張雨村。



客家農民萬三哥


廣東話並不是指一種語言,廣東有三大語系:1、廣府話.包括大家熟知的廣州話也有說是白話,還有一些地級市說的話如五邑地區的方或陽江話或茂名話還有廣西一些地方都有。2、閩南語系.如大家熟知的潮州話以及粵西的雷州話和黎話。3、客家話.如梅州、惠州、韶關等等很多市都有。而那時廣東遷去的基本是客家片區的,事實現在四川還有說客家話的地方,怎麼就沒有廣東話呢?

為什麼叫湖廣?全稱是洞庭湖周邊廣大地區,簡稱湖廣,設湖廣總督府,跟廣東沒有任何關係,那有的人又會說了,你說沒有關係那為什麼我們說客家話?首先要搞清楚,廣東原本是沒有客家人的,廣東的客家人都是從江西遷到廣東的,跟廣東的土著廣府人和潮汕人發生衝突械鬥時有發生,四川的客家人其實是由江西遷入的,跟廣東完全扯不上關係。自貢市區語主要受北方鹽販子影響,純北方語,捲舌音比普通話嚴重多了。榮縣西北方向接近半個縣範圍的話相差很大,只要是跟標準四川話不同的發音均屬於粵語口音,已經過檢驗,但是否來自兩廣卻不得而知,族譜顯示我們的宗祠就在本地,無法證明是外遷的。

湖廣填四川的人口主要來自湖南湖北,距離不是太遠,口音也差不到哪裡去。我家老祖宗從湖南常德移民到了重慶梁平,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四川當地人口僅剩大約四萬人,我現居住的重慶梁平區(原梁平縣)雖然有二千六百年曆史,可是在清朝初年幾近無人了。我是廣東人填四川的第九代後人,我和我父親不會說廣東話,我阿公也只會一部分,那是因為進了四川以後經過這麼多代人,又從廣東人聚居的地方換到了其他地方,語言環境在不斷的更改,所以我和我爸已經不會廣東話了,而我連四川話都說不來,我的口音更接近北方人。

我老婆廣東的嫁到四川來!一年時間四川話說的很溜。現在不說是廣東人根本聽不出不是四川人!但是回老丈人家裡就慘了!有的說客家話有的說潮州話!客家話還能聽懂大概意思!潮州話就一臉懵逼!風俗也不一樣其實很不習慣還是我們四川過年熱鬧!凡是湖廣移民後代手臂彎過就能看見一條不太明顯的捆綁線,不信你看看,四川土著人就沒有,我們已多次測試,所以我們川人上廁所叫解手,川人也喜歡揹著手走路,按說行為是不會遺傳的,這個值得研究。

面積人口夠大,不與周邊強勢語接觸過多方言會保留很長。 舉個實例,新疆瑪納斯縣有個廣東鄉,廣東人多點,但量有限,被同化的很快,社會發展的今天聽不懂不易交流的方言消失很正常,而三道嶺的東北話因好聽,聽的懂現在還很有生命力。不是土廣東話,那是畲族話,畲族人原在浙江,福建,江西的三角山區地帶生存,不屬於廣東人,是明未清初世局動盪時趁廣東空虛,滲透流徙至廣東的畲族人,後來因人數越來越多,被廣府編為客籍管理,慢慢被叫作客家人,由於與廣東原住漢人發生多年械鬥衝突,清政府借四川人口需要補充的原因把部分畲族人分流去四川,史上叫湖廣填川。
當年是湖廣填四川,並不是兩廣,而且以湖南人居多,兩廣佔少數。我們一族就是湖南永州那邊遷過來的,口音差距不是很大。再有就是廣東人過來的很多客家人,他們平時除了說四川話還會講客家話,但是我完全聽不懂。成都附近的客家小鎮就好幾個(洛帶,木蘭等等)

歷史深度揭秘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據說,有湖北、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由此看來,廣東人在遷徙人口中佔比不是最多的,也就不存在講廣東話一說,但是在成都洛帶古鎮,有大約四萬人講客家話,他們的遠祖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候遷移過來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子曰讀歷史


是湖廣填四川,不是兩廣填四川。

其實,早在元代明代就均有類似行動,只是規模不如清代而已。



約康熙10年開始至乾隆41年,也就是1671年至1776年的這100多年時間,以國家政權組織方式加部分居民自發向四川移民,100多萬來自全國的移民到達四川,路線如圖。



具體說,各省分佈情況沒有詳細數據,但民國時期對成都某地進行過簡單調查,可以大體推算湖廣填四川的省籍劃分。

約5%—10%自陝西甘肅進入四川北部,約5%自雲南進入,約10%自兩廣通過貴州入四川,剩餘均為湖北湖南進入四川。

所以這叫湖廣填四川。

湖廣名稱來自於元代的湖廣行省,當時湖廣行省包括兩湖兩廣,但元末已分離為湖廣省與廣東、廣西行省。明代湖廣省就是今天湖北湖南兩省,清代分離為兩個省,但湖廣總督名義始終存在。所以明清湖廣只是指湖北湖南,與兩廣無關。



在湖廣方向進入四川的70%人口中,又分為三部分,一是本為江南省、福建、浙江、河南乃至山東、直隸等地移民路過湖廣省進入四川,約20%。二是湖廣本地人,大約40%。三是各地人口在湖廣停留1~4代後,再次入川,大約有10%。因湖廣省移民大量進入四川,江西遷移人口補充,又有江西填湖廣的說法。

正因為湖廣填四川的省籍成分分佈太多,湖廣話成為相對主體,融合四川本地語言與各移民語言形成今天的四川話。其中,兩廣進入四川后代主要分佈川南自貢地區,所以今日自貢語雖歸屬四川話範疇內,但與其他川話片區存在顯著差異,大體原因應該如上所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