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女性就像現代建築的鬼魂,無處不在,影響深遠,但很奇怪地總是隱而不見。——建築史學家比阿特麗斯·科洛米娜

建築原是一門由男性主導的藝術,相對於男性而言,嬌小柔美的女性彷彿更適合做服裝設計、室內設計、或者藝術創作,然而女性卻從不會“甘於平凡”。誰說女人就玩不轉大體量的建築?誰說一個城市的規劃不會出自女人之手?今天家居君就帶你盤一盤建築界的半邊天~

貝娜蒂塔·塔格里亞布

BenedettaTagliabue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1963年,貝娜蒂塔出生於意大利,在完成威尼斯和紐約的學業之後,26歲的她來到巴塞羅那開始了職業建築師生涯,因此她的設計風格兼具意大利的浪漫和西班牙的熱情。生活中的貝娜蒂塔喜歡著一身異域風情的連身長裙,披肩金髮與永遠掛在臉上的迷人笑容,令其如同一位優雅的"舞者",在作品中舞動出柔情似水的浪漫與熱烈似火的激情,步履間流淌著創造力與生命力。

31歲時,貝娜蒂塔與西班牙天才設計師恩裡克·米拉萊斯(Eniric Miralles)相遇並組建了家庭後,成立了EMBT事務所,併成為業界矚目的搭檔。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蘇格蘭議會大廈

EMBT在二人的配合下發展成為西班牙極具影響力的事務所,並拿下了焦點中的蘇格蘭議會大廈項目。而在2000年,米拉萊斯因病去世,貝娜蒂塔頂著多方壓力,堅持最初構想的完整性,最終完成了整個項目,該項目獲得了2005年英國皇家建築學會(RIBA)斯特林獎。至此,外界對於貝娜蒂塔的非議也被平息,女性建築師再一次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聖卡特納市場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2010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

伊麗莎白·迪勒

Elizabeth Diller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伊麗莎白·迪勒出生于波蘭,兒時移民美國,不久前剛剛獲得 2019年的簡·德魯女性建築師獎(Jane Drew Prize)以及2019年英國皇家學院建築獎。

迪勒1954年出生于波蘭羅茲的猶太人家庭。五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並定居於紐約市。1979年,迪勒與丈夫斯科菲迪奧在紐約共同創立了Diller + Scofido建築事務所。

迪勒在建築設計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憑藉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與跨界嘗試,運用跨學科方法讓建築與其他藝術門類有機結合,開創了建築新視野。迪勒是一名建築師,也是一名概念藝術家、裝置藝術家,她善於與表演藝術家、音樂家和其他創造性專業人士合作,設計作品常常跨越不同學科的界線,擴充了建築的概念。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紐約高線公園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Zaryadye 公園

迪勒與斯科菲迪奧的一個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的作品,是2002年瑞士國家博覽會展出的“模糊建築”。這是他們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旨在挑戰建築的概念、內部與外部的界限。


由於通過高壓噴射技術形成人工雲霧,達到“模糊”的霧化效果,將建築物隱含其中,因而從遠處看,建築如同水中的一團霧氣。參觀者穿過霧氣進入建築,身體彷彿漂浮於空中,體驗著感覺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模糊界限。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洛杉磯布羅德藝術博物館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杜麗音樂廳

胡如珊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由胡如珊和其先生郭錫恩一同創辦的如恩設計研究室可以說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公司之一。她本人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建築學院,獲建築學學士學位;之後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曾任職於邁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Architects and Associates),普林斯頓的Ralph Lerner ArchitectPC,紐約的Skidmore,Owings and Merrill(SOM)以及舊金山的The ArchitectsCollaborative(TAC)等著名建築公司。

胡如珊偏愛文藝復古風,就像她的氣質一般低調而有內涵。她關注現存建築歷史所擁有的精神內涵,就像是隱約呈現在各個角落和石頭之中一般,希望自己去揭開某些神秘之處。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阿那亞藝術中心

在胡如珊的眼中,建築有它柔軟的一面,當光穿透混凝土、在地面製造出陰影的時候,當自然的元素和人為的造物同時存在的時候,當天然的材料營造出溫和空間的時候——建築的柔軟和溫度就體現出來了,一種交互的姿態被激活,這是空間生命的啟動。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上海大戲院

珍妮·甘

Jeanne Gang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有著演員般曼妙身姿的珍妮·甘就像是從美劇裡走出來的。精緻的髮型,迷人的微笑,面若桃花,明眸善睞,她渾身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可煩惱也來自這兒。人們總將關注點侷限於她的容貌和性別,而忘了她首先是一名建築師。

鮮有女性能在建築領域功成名就,可如今珍妮·甘已是業內重量級人物之一,由她為芝加哥設計的高達82層的水之塔(Aqua Tower)是迄今為止由女性建築師所設計的最高建築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水之塔

珍妮·甘的作品讓人們放棄了只有男性才能與摩天大樓相聯繫的成見,她證明了摩天大樓不再是男性建築師的專利,除此之外,她以超前的理念將個人、社群與環境的考量同時納入了她的設計項目之中。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林肯公園動物園的木質人行道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金柳美籍華人服務中心

露西亞· 加諾

Lucia Gano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露西亞1965 年生於馬德里,1992 年畢業於馬德里理工大學高等建築學院建築系,畢業後一直與胡里奧· 加諾· 拉索共事。1998年露西亞和何塞·賽爾加斯一起在馬德里成立賽爾加斯加諾工作室,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夫妻。

塞爾加斯加諾工作室維持著不足二十人的規模,他們紮根於小工作室的傳統之中,對每件事都親力親為。“讓建築的存在感最小化”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尊重自然是他們從一而終的原則。他們一直在嘗試用“人工”的方式去創造“自然”,通過材料的選取和對建築形態的把握,讓建築離開場地的圈禁,徹底融入到自然之中。”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Martell展廳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普拉森西亞演藝和會議中心

娜塔莉·德·弗里斯

Nathalie de Vries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這位有著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一樣造型,霸氣四射的氣質女神,也許你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但是你一定知道她與另外兩位一起創辦的事務所——MVRDV。

1993 年,威尼·馬斯與雅各布·凡·里斯和娜塔莉·德·弗里斯一起,在荷蘭鹿特丹共同創立了 MVRDV 事務所,並贏得了他們的第一個項目——希爾佛瑟姆的 VPRO 荷蘭公共廣播公司大樓。隨著 WoZoCo 老年公寓、2000 年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等項目的建成,MVRDV 贏得了國際廣泛關注和讚譽。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市集住宅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印尼雅加達天空之城

歐蒂娜·戴克

Odile Decq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來自於法國的歐蒂娜·戴克(Odile Decq)是全球最著名的先鋒女建築師之一。上世紀80年代,這位充滿反叛精神的設計師用無所畏懼的探險精神與無與倫比的才華,打破了人們對女性建築師的刻板印象與質疑,在建築界站穩腳跟併成為一顆閃耀且不可忽視的新星。

不要被戴克的造型嚇到,她刻意保持著自己具有挑釁和警告意味的妝容,所以很明顯,她絕不會按常理出牌。但是在這樣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既堅定又具人文關懷的心。她不僅是一位創作者,更是一位領導者,不斷挖掘那些與她一同工作的建築師、工程師、技術員和工匠的潛力。同時,戴克還是一位知識的傳遞者。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泡泡宮重建

從199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法國國家館設計,到近年來對匈牙利建築師安提·洛瓦戈(Antti Lovag)泡泡宮的重建,從業40餘年的戴克一次次地打破常規,不斷挑戰人們的視覺極限,卻從未使世人失望。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南京直立猿人化石大遺址博物館

徐甜甜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徐甜甜出生於1975年,1992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哈佛大學GSD碩士,曾實踐於美國及歐洲多個建築事務所,並獲得2006WA中國建築獎以及2008紐約建築聯盟青年建築師獎。

2004年徐甜甜回國,並在北京主持DnA_Design andArchitecture建築設計事務所。今年徐甜甜更是榮獲了2020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院士稱號。

徐甜甜始終認為,建築師要做的最核心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辦法有隔靴搔癢的,有一針見血的。她將自己的建築作品稱為“建築針灸”,現今徐甜甜已經在中國鄉村松陽縣進行了影響深遠的項目,包括連接社區的橋樑、紅糖工廠、客家契約博物館、豆腐工廠和王靖紀念館等。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浙江松陽油茶工坊

徐甜甜的項目都與環境緊密相關,並以勇氣和信念來執行。她正試圖以帶有創業精神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工作,顯然這對她的客戶也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她們在普利茲克的光環外撐起了建築界的“半邊天”

|松陽竹林劇場

圖片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