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不在兒子裡面選繼承人,而是選擇朱允炆

簡單來說,當時立朱標的兒子(注意不一定是朱允炆)是最平穩,也是對初建的大明王朝最容易平穩過渡的方案。

皇明祖訓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以上是《皇明祖訓》裡關於明朝皇位繼承的相關規定,當然這個規定可以說是朱元璋鑑於元朝沒有一個明確的皇位繼承製度,從而皇室內訌激烈的一個撥亂反正。所以大明一開國就明確的回到了儒家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上來。

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不在兒子裡面選繼承人,而是選擇朱允炆

並很早就樹立了朱標的儲君地位。而且朱標這個儲君和朱元璋一代雄主之間可是相得益彰。朱標可從來沒有像他的前輩劉據、孫登,後輩胤礽那樣備受父親提防,最終悲劇收場。

可惜的是1392年,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太子朱標病死。這既是朱元璋這個古稀老人的悲劇,更是大明王朝的悲劇。

於是這個操勞一輩子的老人,不得不開始重新佈局大明王朝的權力繼承機制。

根據先例,這時候無外乎兩種情況:在其他兒子裡另選一個或是培養朱標的兒子做隔代繼承人。

最終我們知道他選了第二種方案,而且把這個結果用《祖訓》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那為什麼他會這樣選擇呢?

選兒子怎麼選都是錯

朱元璋建國以後,為了避免前朝兄弟相殘的從慘劇發生,一開始就確定嫡長子在京做繼承人培養,其他所有親王到年齡就之國的制度。而且洪武年間的各王爺在封國每個人都是承擔了一定的國防任務,手握重兵的。換句話說都相當於邊疆地區軍區司令。


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不在兒子裡面選繼承人,而是選擇朱允炆

這時候如果選擇其中某個兒子,一是打亂了剛剛開國佈置完整的邊疆佈防形式。而我們知道明朝初年北方邊疆的蒙古可是不太安分的。二是本來大家都已經安分的做一個親王了。結果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看起來大家都能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朱元璋但凡放風出去要在諸王裡面重選繼承人。導致諸王明爭暗鬥大洗牌。三是諸王已經早就封國。大家其實在中央都沒有什麼根基。如果選擇某個王爺。那朱元璋要花更大的代價給他重新在朝堂培養勢力。

退一萬步講,朱元璋決定了選兒子,那選哪個兒子呢?朱元璋可是有名的高產皇帝。就算給他縮小選擇範圍,在嫡子裡面去選。當時還在世的嫡子有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暫且忽略燕王的身世爭議)。

我知道很多人的想法是根據後面的結果來推如果是朱元璋選擇傳位給燕王的話,可能就沒有靖難之役這樣的皇室內訌了。可是站在那時候的朱元璋的角度,憑什麼就要選燕王?秦王、晉王是無爭議的比燕王年長的嫡子。本來立嫡以長就是要按順序來才不會出現混亂。你跳過這兩人算怎麼回事?

選擇朱允炆的理由

剛才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就是站在已經晚年的朱元璋,出於朝廷權力交接的平穩和不精心構造的權力平衡不被打破。選擇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是最佳結果。那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朱允炆呢?

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不在兒子裡面選繼承人,而是選擇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標在世的孩子裡面年齡最大的,而且他家後族不會導致外戚專權。

其實朱標的嫡妻是常遇春的女兒,而且常妃還有一個兒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兩歲,其實按禮法來說才是更純粹的嫡子。畢竟常妃一進門就是朱標的嫡妻,而朱允炆的媽在常妃還在的時候只是妾。雖然後來呂妃被扶正,但這個嫡子的純度比起朱允熥來其實要打個折扣。

但誰叫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說朱允炆是嫡子就是嫡子了唄。其實朱元璋有他的想法,如果立朱允熥,他舅舅是常升(常遇春之子),而常遇春的老婆又是飛揚跋扈的藍玉。在朱元璋死後,朱允熥到底能不能鎮得住這些個親如一家的大功臣,會不會有外戚專權?

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什麼不在兒子裡面選繼承人,而是選擇朱允炆

而且朱標一死,朱元璋為了權力繼承的平穩和繼承人掌握大局,已經準備把留給朱標的藍玉給弄死了。要是選朱允熥,這事情還怎麼幹。

所以朱允炆就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最佳二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