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無望的儲君,等到花兒也謝了,卻熬不過父親的長壽

翻看歷史,打下江山的皇帝,都不是等閒之輩,絕對不能容忍大臣之間的功高震主。好些的皇帝,就讓功臣告老還鄉,讓你解甲歸田,安享晚年。

如宋太祖趙匡胤,發動政變,黃袍加身,順利奪位,自然害怕功臣效仿。他沒有采取殺戮方式鞏固,而是“杯酒釋兵權”,讓那些功臣識趣。不好的皇帝,就是伺機制造罪名,然後一網打盡,管它身後罵名滾滾來。

朱標:無望的儲君,等到花兒也謝了,卻熬不過父親的長壽

朱元璋等人雕像


歷史上,很多權臣,你逃得過你所曾經服侍的皇帝,也很難逃得過隨後繼位皇帝的清洗,一朝天朝一朝臣。就如實行變法讓秦國富強而滅了六國統一中國的商鞅,支持他的秦孝公一死,繼任的皇帝,就對他不客氣了,完全不顧及不念及他曾經的功勞,商鞅最終被冠以“謀反”罪名被車裂。

同樣,輔助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的秦丞相李斯,秦始皇死後,串同趙高改詔書,對秦二世上位有重大功勞的他,而其實他們還站在同一陣線上,是“同夥”,而秦二世一上臺,坐穩皇帝位置,就對李斯下殺手,李斯慘被腰斬棄市並誅三族;乾隆時期,和珅備受寵幸,權傾一時,乾隆一死,繼位的嘉慶就對和珅清算,而和珅也成為典型貪汙犯的代名詞。

而朱元璋,比起過去的皇帝,在殺戮清洗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曾經和自己出生入死伴隨左右的文武大臣,絲毫不手軟,殺得基本不剩(唯留下湯和得以善終),不講情面,不留情分!為了朱家天下千秋萬世,血淋淋的暴虐!

而就是這樣不心慈手軟的皇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太子朱標,卻是很仁厚之人。會不會很矛盾?其實一點不矛盾,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長治久安,還是需要仁治才能走得更遠。

生在帝王之家,朱標作為長子,深得父親朱元璋的厚愛。在亂世中成長起來的朱標,早早地被朱元璋選為皇位繼承人,加以重點培養。立長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歷史上,很多做長子的,都敵不過弟弟的,比如秦二世就殺死大哥上位,隋煬帝殺死大哥上位,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是通過發動政變殺了大哥上位。

朱標:無望的儲君,等到花兒也謝了,卻熬不過父親的長壽

朱標作為儲君,缺熬不過父親的長壽


而朱元璋很早就確立長子為太子,可能就是出自這方面的考慮,可能不想後世子孫為爭奪帝位而步入兄弟相殘的血腥局面。而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不惜大興黨獄,大肆屠戮功臣,株連藤蔓,文武大臣紛紛人頭落地。

朱標一直是以接班人的模式打造的,朱元璋希望把朱標打造成能幹的守成之君。著名學者宋濂就是朱標的老師,朱標身邊遍佈名儒,深受儒家大師的教育,深受儒家經書的薰陶。諸如其他名臣,比如徐達、李善長,也是朱標的老師。

父子之間,成長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觀念看法做法自然不同。朱元璋權力慾望強烈,不容絲毫挑戰,從血海中成長起來的朱元璋,殺人是毫不手軟。其第四子朱棣和父親就極其相似。而朱標作為長子,和父親的性格是截然不同,仁厚心慈,主張寬仁,對父親的殺戮多有勸諫。即使是父子,意見相左,始終存在縫隙。

當然了,朱標的太子地位從來沒有動搖過。可惜,父親太能幹了,也沒有遜位意思,朱標作為儲君,一直等待那一天。等到花兒也謝了,卻熬不過父親的長壽,而朱元璋變成了“白頭人送黑頭人”,這種打擊對他無疑是巨大的。

如果朱標不早死,大明的歷史可能就改寫了,可能就沒有他弟弟朱棣造他兒子的反而最終造反成功,而順利纂位。畢竟,朱標威望還是有的,壓得住眾多兄弟,而他的兒子朱允炆就未必有這樣的本事。但歷史的神秘之處就是,沒有固定的模式,很難以人為的意志來轉移,不是你能預設模式,想如何就如何。

就如自以為能包辦一切打點一切的朱元璋,把朱標打造成理想的接班人,但都敵不過世事的變化,大明沒有按自己預設的軌道行駛,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的如意算盤落空。

歷史有時很詭秘,那個壓根就只能做藩王和皇帝寶座完全不沾邊的朱棣,卻成為大明的皇帝,在明朝眾多的帝王中,成就威名僅次於朱元璋。

想當初,朱元璋對朱棣完全沒有重視,朱棣雖然生在帝王家,不愁吃穿,但因為兄弟太多,父親也沒有對他另眼想看,如野草般生長,所有的,都是靠自己的,不像自己的大哥朱標一樣,被專門打造。父親寄望他的是,做一個好的藩王,輔助大哥朱標,拱衛朱家天下,抵禦外敵。

皇位只有一個,很多人窺覷。即使是兄弟,為了那個位置,也沒有多少手足之情。聰明人朱元璋應該知曉這層厲害關係。而朱元璋是一個好父親,對後世子孫考慮周全,他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地方做藩王,可能覺得這是自家人,相對可以放心,卻沒有想到,就算最親的人,時間一長,也有異心。

朱標:無望的儲君,等到花兒也謝了,卻熬不過父親的長壽

只能做藩王和皇帝寶座完全不沾邊的朱棣,卻成為大明的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間,各地的藩王當然忌憚父親的能量太大,相對聽話。即使如此,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打算,憑什麼同是兒子,他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做皇帝?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藩王的造反。當地方坐大,中央政府統治式微,歌舞昇平的背後,就潛伏著危險。誰都想做一方霸主,不想聽上面的調遣。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唐朝達到頂峰,在高峰之上,卻潛伏變數!

安史之亂,讓大唐盛世的美夢中斷。這場戰亂持續八年,雖然平定,但大唐自此走下坡路,後期藩鎮割據嚴重。杜甫筆下的那些憂國憂民的詩篇,那因戰亂造成的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正是那安史之亂的真實寫照。

生在帝王家,同是兒子,同人不同命。一個人處於底層之時,能吃飽飯已經心滿意足了。當一個人吃飽飯後,可能更奢望更多更高。而生在帝王家,錦衣玉帶,榮華富貴,多少人羨慕妒忌恨。但與此同時,身處那個位置的人,絕對不會縱向比較,向比自己弱的人尋求快慰,而是橫向比較,和自己的兄弟比較。憑什麼他得到了父王的寵幸而黃袍加身,而自己卻能只能分配到偏遠地方做藩王?

如果朱標能順利接替父親的位置,即使弟弟們有異心,十個不滿意,也不至於明目張膽。就如朱棣在世,本很喜歡第二個兒子朱高煦,而最終傳位給大兒子朱高熾。

在位期間,朱高熾雖然最終被封為太子,但地位不是很牢固,朱高煦和朱高熾明爭暗鬥,鬥爭白熱化,明眼人都知道,深諳政治鬥爭的朱棣不可能不知道。

而朱高熾順利繼位後,即使朱高煦眾多不滿,也沒有斗膽造反。但到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繼位後,朱高煦想效仿父親朱棣奪取侄子的位置,但奈何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失敗告終。

要找出共同的地方,朱標及他兒子朱允炆,所受教育眾多,具有同情人,仁厚寬容,怕揹負罵名。而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和孫子朱瞻基,也是屬於儒雅仁愛之人。

朱棣和父親朱元璋性情很類似,而朱高煦和父親朱棣很類似,朱棣不是朱元璋的長子,朱高煦也不是朱棣的長子,就算性情和父親多相似,就算父親很欣賞這個和自己很相似的兒子,不管多寵愛,如朱棣寵愛喜歡朱高煦一樣,但顧及眾多因素,還是把立長傳位於長子作為首選,而不敢破壞祖制。

於是,這樣一個悖論的所在出現了,父親如此心黑手辣,而長子卻是宅心仁厚,不傳位於和自己性情相像的兒子,卻傳位於仁厚的兒子,說明打下江山之後,還是需要以仁治國才能長治久安,立長是傳統,有利於政權的穩定,能順利向臣民交代。

就如造反纂位成功的朱棣,也絲毫不敢挑戰這約定俗成的規定,最終傳位給那個自己看不順眼肥胖略有殘疾而行動不便的大兒子朱高熾。

而朱高熾比起大伯朱標,好運之處,就是順利熬到父親駕崩而最終接班,雖然僅是做了一年皇帝就走上和父親同樣的道路——駕崩,但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不至於死在父親前,導致出現如朱元璋那樣的繼承人問題,而死後,也順利把帝位順利過渡到兒子朱瞻基手上,從而大明進入了“仁宣盛世”!

假如朱高熾如大伯朱標一樣等不及繼承皇位就所謂英年早逝,走在父親面前,那麼大明會不會出現如朱棣同樣的造反故事再度纂位成功改寫大明歷史?

當然了,歷史不能假設,因為很多事情,真的不能假設,不能按預想軌道前進。在變幻多端的現實面前,很多事情,是偶然,也是必然,無法具體下一步會如何變化!

前面有千變萬化,不會看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