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他手下的將領們算弱主強臣嗎?

江鐵錚


孫權能在私兵部曲橫行的形勢取得到平衡,直到建國稱帝恰恰說明了他是雄主。

政治能力才是掌控兵權的手段,孫權一直煩惱的是世家對政權影響力太大,吳國叛將舉家投降一直是個問題,孫權和陸遜還借用這個現象謀劃了周魴詐降一事,終憑此戰稱帝。儘管孫權沒有親自指揮,卻在廟算方面很出眾,所以賈詡說孫權識虛實。這也說明了孫權守土能力有餘,而進取中原能力不足的問題。

武昌就是孫權稱帝的國都,後來遷到建業,武昌一直是吳國的二都,荊州行政中樞。太子坐鎮國都,讓丞相輔佐太子,自當合情合理。

關於人質問題,陸遜在武昌,可郡望在吳郡,一族人命都不要了?

再說陸抗是孫權的侄外孫,陸遜兒媳張氏有張昭、諸葛瑾血統,張氏的姐姐嫁給孫和,再加上陸氏與顧氏的關係,幾家人很難打起來,彼此間都有顧慮,這也是聯姻巧妙之處。幾家人合在一起才能夠捍衛江東,對抗強魏,陸遜也明白自己權勢來自江東政權合法性,幾大家族在這方面出奇的團結。

孫權顧慮的是被陸、諸葛、張、顧、朱四大家族架空皇權,所以把其中幾個整垮了,這點反而令孫權評價極差。

各大家族確實使皇權弱化,但士族崛起勢頭根本沒什麼解法,連一統天下的司馬炎都感到無解,只得通過拉攏代表性大族去儘量維持平衡。

孫權作為一代雄主,卻不願就此妥協,送葬新一代精英也在所不惜,可謂東漢群雄最後的倔強。


盛祺好奇


三國時期,東吳也是英傑輩出的。不說早死的“小霸王”孫策,如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陸遜等人,也都是蓋世的英雄,東吳的“虎臣”。


眾所周知,領導這些東吳英才的是孫權。但是,孫權絕不是什麼弱主。

濡須口孫權親自乘船去窺探曹操大營,曹操命以箭射之。孫權命船左右受箭,而後大搖大擺的回去了。這便是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的來由,曹操眼望這孫權船隊整齊的離去,不由得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一生,除了欣賞劉備不是一般人物外,那就是讚歎孫權的能力了。只不過曹操沒想到他這句話,成了千古名句。


孫權少年時繼承江東基業,先後在不同時期,任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為大都督,保護了江東的基業,並收去了荊州。應該說是位成功的守業者。

孫權除了用好,安撫好手下以外。他一直遊離於曹操與劉備之間,遊刃有餘。曹操勢大,他一直順從曹操,並接受曹操的封賞。又不得罪劉備,與其合作抗曹,讓劉備佔據荊州,替自己抵擋曹操。

取了荊州殺了關羽,孫權急忙派人與劉備求和。夷陵之戰後也是派人與蜀國修好。而在赤壁之戰後,孫權依然上表曹操說願意順從。包括到了曹丕登基,仍然上奏願意順從魏國。

用現在的話說,孫權一直很低調,等到時機成熟了才稱帝。應該說,孫權在曹操與劉備三人當中,是真正的奸雄。


路遙lgy


我的看法是不算。

先說“部曲世襲制”,這個制度是由孫氏過江後的現實情況決定的。江東內部,山越遍佈,易動難安,不得不各設部曲,防衛山越。同時,孫策過江後,依靠朱治、吳景、孫賁等人的支持,又依靠當地豪強,給予其部曲,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前者本身就是孫氏故吏,或者親族,而豪強雖屢有叛亂但仍不難被孫氏平定。

”部曲世襲制“並不是絕對的原則,這期間孫權是有很大的操控能力。

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併合之。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滕,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三國志 呂蒙傳》

同在《呂蒙傳》,又有記載:

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並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三國志 呂蒙傳》

可見,對於部曲,孫權是有權力決定其歸屬的。

而孫權也可以賜予屬下部曲,任其發展。

而對於那些將領後代,孫權也並不在其繼任後就無可奈何。

子瑰,以罪徙會稽,無幾死。——《三國志 甘寧傳》

子平,以無行徙會稽。——《三國志 潘璋傳》

壹無子,休領其兵,後有罪失其業。——《三國志 蔣欽傳》

甘寧、潘璋、蔣欽都是所謂的”江表十二虎臣“,但後代有罪都沒有得到寬恕,或流放,或失業,這難道是”主弱臣強“。

再來看一位級別更大一點元勳,周瑜的後代。

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侯,後以罪徙廬陵郡。《三國志 周瑜傳》

而在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等人接連上表求情後,孫權才勉強同意,但是周胤正好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三國志 周瑜傳》

周瑜兄長之子周峻去世,全琮請求立其子周護為將,但孫權不喜歡其為人,就是不許。可見領導要是不待見你,你一樣繼承不了部曲,有罪,也照樣能夠剝奪你的部曲,這遠遠不能說”主弱臣強“了。

至於韓綜,《韓當傳》有記載:

其年,權徵石陽,以綜有憂,使守武昌,而綜淫亂不軌。權雖以父故不問,綜內懷懼,載父喪,將母家屬部曲男女數千人奔魏。

因為行事荒唐,怕被孫權問罪,結果帶著部曲奔魏,這哪是”主弱臣強“,反而就是懼怕大領導問罪,才帶著全家跑路。這反而說明了孫權的威望之高,法網之嚴。

其次,孫堅、孫策以武立國,難道孫權就不是以武立國嗎?

孫權繼位之時,江東不安,各地居心叵測之徒不少,孫權以武力平等廬江太守叛亂,又降服山越。之後又攻滅黃祖,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都是在孫權的拍板之下,才取得的勝利,固然有統帥的功勞,孫權的明斷是不能缺少的。只能說,孫權沒有如其父兄直接攻城克敵而已,而且合肥之戰確實打得難看。

孫權在位期間,安撫原先僅有且並不穩定的江東六郡,又囊括了荊州、交州、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實打實的”武力“開拓而來。

最後,孫權與陸遜的關係問題,《陸遜傳》裡有:

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三國志 陸遜傳》

這種信任程度可是不一般的,而且陸遜本人一直就很謙虛,忠誠,沒有任何犯上的舉措。兩宮之爭,陸遜反而被孫權逼死。

書三四上,及求詣都,欲口論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工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三國志 陸遜傳》

這種臣子真是強地可以,被”弱君“流放近親,活活氣死。我覺得漢獻帝、高貴鄉公等同行都要哭了。

如果認為孫登是一種人質關係,那麼孫登去世之後,孫和、孫亮怎麼不見在武昌為質呢?而《孫登傳》反而記載:

權遷都建業。徵上大將軍陸遜輔登鎮武昌,領宮府留事。——《三國志 吳主五子傳》

這也說得很清楚了。




生活大話家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孫權

三國時期孫權其實還算不上主弱臣強,孫權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孫堅,兄長孫策一起征戰,父親孫堅去世後,兄長孫策也時常帶著他一起參加討論會議,

並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是你的部下”孫權十九歲時,後孫策因外出打獵被許貢的門客刺死,孫權雖然接替了哥哥的位置,但後來依然有很多人反對孫權陰謀奪權,最後被孫權讓孫策留下的舊將如周瑜,程普,以孫權老師張昭為軍師,全部剿滅。所以孫權的時候,並沒有主弱臣強的局勢出現。

孫權還趁機招攬了魯肅,步鷙等人,後赤壁之戰,周瑜大敗曹操,名聲大噪,倒是有可能威脅到孫權的地位,可惜最後周瑜英年早逝,魯肅擔任大都督,

而後孫權時期的大都督交替頻繁,就連陸遜也是被孫權鬱悶死,並沒有辦法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倒是孫權死後,東吳權利一直處於主弱臣強時期。

孫亮

孫權死後,孫亮繼位,但權利一直掌握在權臣諸葛恪手裡,而後孫亮與孫峻密謀在宴席上,殺死了諸葛恪,大權又落在有功勞的孫峻手上。

孫峻在出征途中病逝,其弟孫綝主政,再次再次主掌東吳大權,後因發現孫亮密謀與長公主孫魯育除掉自己,孫綝廢掉孫亮,貶為會稽王,另立琅琊王孫休為帝。

孫休

孫休繼位後,孫綝更加肆無忌憚,曾經說當今陛下能繼位多虧了有我,現在卻將我看作一般的臣子,看來我要改變計劃了,孫休聽說這件事遂與左將軍張布,老將軍丁奉等人密謀除掉孫綝,最終在一次召孫綝進晚宴的時候,

除掉了孫綝,及其黨羽五百多人,東吳政壇才暫時擺脫了權臣執政的局面。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大家好,我是幻海塵封,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討論分享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答案:孫權不是一位弱主,孫權既擁有用人之量,又深得用人之法,每遇到關乎國運的生死之戰,孫權總是會選中最合適的人,這與他的善於識人有著密切關係。

赤壁之戰用周瑜火燒曹營

周瑜是當初跟隨孫策起兵的人,是東吳的開創者之一,作為東吳的大都督,通關東吳所有兵馬,孫權十八歲即位,周瑜像一個大哥哥一樣教導孫權教他熟悉軍務與政務,而孫權在赤壁決戰時更是將東吳全部兵馬統統交由周瑜統帥,可見對其之信任。

荊州之戰用呂蒙擒殺關羽

“吳下阿蒙”的軼事更是一樁美談,孫權作為一代君主,能發現手下大將的短處並主動去要求其補足,可見其對部下了解之深。而呂蒙也不負孫權,後來在荊州之戰擒殺關羽遏制住了劉備勢力的上漲,一舉讓東吳控制了荊州和襄陽兩個地區,此戰之後三國鼎立之象顯現。


夷陵之戰用陸遜擊敗劉備

陸遜是陸康的從孫,當年袁術派孫策攻打陸康,陸康宗族百餘人戰死近半,陸遜是因為被爺爺送回老家避禍才倖免,而孫權確敢大膽啟用陸遜為大都督。夷陵之戰陸遜38歲,劉備63歲,最後劉備大敗,蜀國元氣大傷,最後劉備也病死在白帝城,留下一句“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結語

這幾場戰役都事關東吳的生死存亡,孫權成就霸業,能與強大的魏晉抗衡長達數十年之久,靠的不是一兩個傑出人物,而是靠著一個又一個傳承有序的人才團隊,這與孫權的識人之明是無法分割的,也是同期的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蜀漢所無法比擬的。


幻海塵封


這個是分階段的,繼位到周瑜死以前,弱主強臣是沒跑的,一來年齡小,二來威望低,三來腦子笨,四來性子軟。

魯肅接掌軍權到去世的這幾年,是一個過渡期,呂蒙正式上位以後,從此步入強主階段。

主強不強,標誌在於對軍隊的把控,呂蒙是第一個正式意義孫權親手提拔起來(區別於周瑜),而且沒有任何身世背景的嫡系將領(區別於陸遜),能力還非常強悍(區別於魯肅),用呂蒙,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家族對軍隊的掣肘,同時還能打勝仗,這也是為什麼孫權對呂蒙如此喜愛的根本原因。

可惜呂蒙死的很早,劉備夷陵東征又逼迫孫權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選擇非世族的草根將領(魯肅,呂蒙都是非世家背景被提拔上位的,所以孫權是非常希望建立自己的嫡系勢力的,用來擺脫幾大家族的控制),只能把能力經過檢驗的陸遜推上前線,這時候考慮是否有世族背景已經要放到次要位置了,首要任務當然是要擊敗劉備以及隨之而來的曹丕。

劉備曹丕固然都擊敗了,但是陸遜掌控大權以後士族勢力又一次抬頭,而且陸遜擎天一柱,孫權也不好動他,孫權轉而通過婚姻以及一系列操作,將陸遜與太子孫登綁在一起,希望陸遜也脫離世家背景,堅定的站在自己及太子孫登一邊。

按陸遜的人品道德以及胸襟,這麼設想本來是沒什麼問題的,陸遜當的起孫權這份信任,但是孫登暴死,太子懸空,立刻又把局勢推向了孫權不可控制的一面,無奈之下只好大開殺戒,畢竟立誰當太子,賢愚不論,都是自己的兒子,而如果太子繼位以後繼續被世家控制掣肘,重走自己的老路,這是孫權更不願看到的情況,他自己鬥爭了一輩子,不會不明白其中艱苦。




小華歷史


可不能說孫權是弱主,若仔細透視這個歷史人物,就可發現,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大英雄!


只能說孫權用人當屬一絕。他繼承父兄基業,缺乏沙場磨礪,算得上在鬥爭中學會鬥爭的人。他以容納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將為自己盡忠,讓江東真正做到了人才濟濟。他撒手放權放得很厲害,因為他確實沒有軍事才能,所以周瑜、呂蒙、陸遜都曾掌握著巨大的軍事統帥權利,而孫權是非常放心,為什麼?因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這些人才對自己是萬分的忠心耿耿,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相當於自己的兄長,呂蒙、陸遜是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都對自己感恩戴德。正因為有這些精英人才的輔助,孫權才能雄距江東,爭霸天下。


待到春來貳月捌


不能算,孫權算是個雄主,他繼承父兄基業,年紀輕輕就射虎親為,這代表其勇氣出眾,孫權佔據江東,當曹操來功,他能在赤壁與曹操對決,說明他有野心,有抱負。內部用人方面能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說明他有慧眼識人之能。與諸葛亮聯盟後領軍出戰合肥證明其人信守承諾,對友軍義氣。總之孫權對內能安邦定國,任用賢臣,有凝聚下臣之能,對外能外交,有度量,個人能審時度勢,能做到這些也算是英明之主(除去晚年猜忌他人的性格),不能說他是弱主。

在看其手下週瑜、魯肅等人皆是當時有名的謀臣,武將有像黃蓋、程普等老將,淩統、甘寧等猛將,皆願受孫權領導,可見他們並不認為孫權為弱,這應該是少年英主率強臣!





幻境影射


1不算

2孫權是繼承孫策的衣薄

3周瑜可能不服孫權

4東吳的將軍和謀士算不上好[靈光一閃]

5孫權在三國中也是一個有謀律的諸侯

6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本身就說明了孫權的本事

7周蓋,黃當等武將不勇猛,但是對孫家最忠心

周瑜對孫權有芥蒂,但是畢竟跟孫策也是拜把子兄弟,

8有個老將黃蓋還算不錯,但是年紀有點大[淚奔]





小亞找開心


東吳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孫權的能力不比劉備弱,治國統兵,都做的非常好,所以,孫權和他手下的將領不能說是弱主強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