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中的人物怎样看宝黛形迹未露,但将来准是林姑娘?

乐乐335536


这个问题其实不复杂。分两点来说。



第一;

黛玉进京时,王夫人奇怪的态度。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说话时, 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黛玉一进府,贾母万般怜惜,王熙凤热情异常,竭力讨好。唯独王夫人不冷不热地问一句,给你这妹妹做衣服的料子准备好了没有?

王熙凤回道:没有找到太太说的那种。

王夫人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有没有,什么要紧。

接着又不冷不热地说,应该随手拿出两件料子给你这妹妹做两身衣裳。

这言下之意就是给黛玉做衣服做什么料子都不要紧,并不是什么要紧事。这明显是不太看重黛玉,而且还当面表现出来,这明显就是不尊重,甚至不乏不欢迎黛玉的意思在里面。


而且接下来更离谱的是,黛玉去贾政住处拜见时,王夫人明确告诉黛玉,需远离宝玉。

有读者觉得说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是因为嫉妒黛玉之母贾敏。个人倒不这么认为。王夫人好歹也是将门之女,黛玉进府时,她也人到中年了。已经经历了多少风雨了。且又是荣国府当家人。至于因为昔年一点小事,跟已经去世了的小姑子,所留下的小女儿斤斤计较吗?

我觉得不至于。

所以,我觉得王夫人冷落黛玉,要黛玉疏远宝玉,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她看出来,贾母把黛玉接来,是有意要促成成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她不敢贸然反对,所以只能从这些细节里,来表示她对这桩婚事的态度。

借此告诉贾母黛玉等,这门婚事我不同意。



第二:

贾母的态度非常明显,即把宝玉和黛玉是当作“一对儿”来抚养。

这里要先纠正这个问题里面一个错误,即黛玉进京时,已经接近十岁,而不是六岁。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 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 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 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 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这一回里说明,贾雨村到林如海府上教书时,黛玉刚刚五岁。教了一年后,黛玉母亲去世,黛玉守制三年。那这时黛玉应该是九岁多一点。再算上黛玉在路上的几个月,黛玉进府时的年龄应该是十岁左右。古礼男女七岁不同席,就是不坐在一个桌上。可是贾母却把黛玉和宝玉安排在碧纱橱内,这用意还不明显吗?

贾母的用心很明显,连猜都不用猜。所以下人们才说一准是林姑娘定了。



总结

贾府人都是聪明人。比如王熙凤,都是看着上级眼色行事的人。她时常拿着两玉开涮,贾母却从不生气,当然就是默认了。连不常住在贾府的湘云都知道,黛玉是会”挟制“宝玉的人,更可况是那些终日听差,看着主子眼色行事下奴仆们呢。

所以,宝黛之间的婚事,是除了王夫人之外,众人都默认的。


书灯幽见


在小说《红楼梦》中,虽然宝黛的形迹未露,但将来准是林姑娘这话,是由小厮兴儿说出来的:

兴儿笑道:“若论(宝玉)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兴儿作为一个仆人,都知道了宝黛之间的关系的走向,这就说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很好,而且将来是一定会结合在一起的事情,早已是满府皆知的。

宝黛二人从小一起吃,一起住,关系自然称得上是青梅竹马了。

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估计也就是十岁左右的样子,从此就和她的表哥宝玉,一起住在了贾母的身边,黛玉在碧纱橱里,宝玉在碧纱橱外,是转个身就能见到面的。

初次见面的时候,宝玉就认为自己以前是见过黛玉这个妹妹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关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黛玉从小就只有过一个小弟弟,还早早地夭折了,自己一直是孤孤单单地成长的,没有兄弟姐妹们的陪伴。现在,黛玉有了宝玉这么一个贴心的表哥的日夜陪伴,嘻笑玩耍,两人之间的感情,自然是会与日俱增的。

宝玉还惯爱做小伏低,哄女孩子们开心,和她们一起做胭脂水粉,讨论美妆技术,自然会讨得小表妹黛玉的喜爱。

宝黛二人都是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的掌上明珠,深受贾母的宠溺。

贾母本来就偏心二儿子贾政,而宝玉又是贾政的儿子,所以贾母自然会宠爱宝玉这个孙子。再加上贾母有这么多的孩子,唯有宝玉的模样长得像自己的丈夫贾代善(张道士说的),而且很神奇的是,宝玉还是“衔玉而诞”,在古代,孩子出生时的异象,可是预示着这个孩子的将来,注定会是不平凡的,这也注定了贾母对宝玉的宠爱有加。

贾母还喜欢女孩子们,所以她把两个府里的小姐们都招到自己的身边来抚养,那么,贾母以前对待自己的唯一的亲生女儿贾敏,肯定就会是更加的珍爱了。这点在小说里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夫人对凤姐的叙述中,看出来贾敏在出阁以前,在贾府里的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

贾敏不在了,那么,贾母肯定会把自己对女儿的爱,完完全全地转嫁到自己的外孙女黛玉身上的。

宝黛二人论模样,论家世,都是非常地般配的。

宝玉的模样是长得好看的,就连嫉妒心极重的赵姨娘,都不得不在背后承认宝玉长得“得人意”,黛玉的长相也很好,要不然薛蟠见到了黛玉后,也不会酥倒了半边身子。而两个人的家世也是差不多的,都是公候之后,富贵非比寻常。

在贾府里,最喜欢拿宝黛二人开玩笑的,非凤姐莫属了,尤其是那次讨论茶叶的味道的时候,凤姐更是明确地用开玩笑的方式,提到了宝黛之间的般配。

凤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肯定是看出了贾母的意图——将来让黛玉嫁给宝玉,才敢于这么开玩笑的,当然了,正如佛洛依德说的那样:“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结合,的确是非常地般配的。


烟雨江南话红楼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尤三姐向兴儿问到宝玉,尤二姐便以为三姐属意宝玉。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事实上,宝玉与黛玉情投意合的形迹有很多,连兴儿都看得出来、贾府众人自然也看得出来,从未挑明而已。

一、黛玉自从六岁那年进入贾府,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言合意顺、略无参商。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尤其是宝玉对黛玉一片痴心,并不曾刻意隐瞒。第一次见面宝玉便因黛玉无玉而将他的宝玉摔在了地上;宝玉午睡,恰巧宝钗在侧,清楚听到宝玉梦中之语:“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紫鹃骗宝玉说黛玉大了,家人要接她回家,宝玉便发了痴狂之症。

黛玉做为女孩,受礼教的影响,对自己的情感表现含蓄、处处遮掩,可不管怎么遮掩,也难免真情流露。凤姐和宝玉被马道婆施了魇魔法几乎丧命,“黛玉闻得宝玉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即已忘情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二、王熙凤借喝茶的故事开黛玉玩笑,说:“既喝了我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连李纨也夸凤姐这个玩笑开得好。凤姐指宝玉笑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黛玉要走,宝玉却叫住黛玉有话说。凤姐听了,便把林黛玉往里一推,和李纨去了。在这个场景中,贾府众姐妹与李纨凤姐皆在,按贾府的规则,李纨的职务就是带着小姑子学习规矩、女红这些事情,本不应该当着众女孩面开婚嫁之类的玩笑;可李纨却非担没有阻止,反而夸奖凤姐说得好。

从凤姐话中可知,宝黛结合,无论是人物、门第、根基、家私处处匹配,都符合封建大家庭关于门当户对的要求;可见宝黛之恋已是被贾府众人暗自认同的事实、呼之欲出了。

三、宝黛之恋能为贾府认可,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显然是贾母。贾母安排宝黛从小便跟她住在一处。做为长辈,给他俩创造如此亲密相处的机会本身就暗含着鼓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夫人,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叮嘱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诫黛玉不要理睬宝玉。可贾母把两人安排住在一起,又岂有不理睬宝玉的道理?所以,王夫人反对、贾母支持,王夫人处于下风,暂时左右不了贾母的安排。

不只是贾母的支持,贾政显然也有同样的考虑和想法。黛玉给大观园拟定的匾额,贾政几乎未加改动而采纳,充分表明贾政对黛玉才华的欣赏。而贾政长子贾珠娶的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出自于诗书之家。黛玉之父林如海探花出身,与李纨的家庭背景相似,完全符合贾政一贯的选择标准。

其他人如贾琏、凤姐对宝黛联姻出于自己的考虑也是支持的。比如,两人讨论到贾府财务吃紧时,就说到宝黛一娶一嫁自有贾母出面,不必动用官中的花费。对贾府来说无疑是省下了一大笔支出,这个经济帐想必也是他们支持宝黛结合的一个原因。

唯一对宝黛持反对意见的就是王夫人,然而相对于贾母、贾政,王夫人这一方显然不占主动。事实上王夫人一直在寻找自己反败为胜的办法,比如让元春为自己代言,比如拉来薛姨妈长住贾府、散播“金玉良缘”的神话等等。但黛玉入府在前,宝钗“金玉良缘”之争也不好做得那么明显,故在兴儿等人眼里“虽然宝黛形迹未露,但将来准是林姑娘的”。


繁星点点2004


林黛玉初到贾府之时,宝黛二人皆尚年幼,之后在一起生活多年,且双方都没有“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之语。

为何贾府之人会认为将来准时林姑娘?




首先,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母亲早亡,且常年多病,但知书达礼,天生丽质。这使得其一进贾府便受到热烈的欢迎,就连贾宝玉这个常年混迹于女孩之间的少爷也被林黛玉惊艳到了,可见林黛玉确实漂亮,贾母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一应生活起居和贾宝玉一样,且一来就占用了贾宝玉的屋子,贾宝玉只能睡外面。这屋里屋外一个屋檐下,贾府之人怎会人不猜疑二人之以后会走到一起。



其次,贾宝玉和林黛玉平时生活中便你来我往,可谓形影相随,文化爱好相似,从中体悟也能合二为一。说白了就是“我懂你”。当时二人正直情窦初开之时,还能有什么比我懂你更能让彼此陷入爱河的呢?只是限于没有媒妁之言,二人也照样和大家一起活动。因此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了,也算是贾府的一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秘密,默许嘛。



最后,贾宝玉常说,这女儿家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这林黛玉,柔柔弱弱,哭哭啼啼,不正好满足贾宝玉爱怜的欲望。自然对其呵护有加,这贾府的老小佣人好歹是有眼力劲的。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还能把一件事传为真事一般,何况这本来就是真事。这一府上下认准这林黛玉以就不足为奇了。


言角度


宝黛之爱行迹未露,其根本原因就是都在贾母的这棵大树之下。

1. 空间的近距离

起初的宝玉和黛玉是在一床睡一桌吃的,都是小孩子,谁会能分辨出他们之间你情我爱呢?

2. 贾母的一体化

他们搬到大观园以后,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居住了,可是你看贾母怎么说。第29回贾母这样说道:“偏偏儿的遇见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真的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在第40回,贾母又说道:"我的这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喝醉了,咱往他们屋里闹去。″从贾母的语言来看,她时不时的就要把两个玉儿放在一起说,也就是在贾母心目中,他们两个就是一体的,既然这样作为大家长的贾母都这样认为,谁还怎么有其他的疑义呢?

3. 爱的心照不宣

宝黛二人,他们共同看过《西厢记》的,在情窦初开之时,他们领悟到什么是爱。在第34回私厢传帕,黛玉得到了两条旧手帕,她想到"私厢传递,又觉恐惧",表现为“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在这里他们两个的所作所为,要确保只有他们两个知道。这里我们就清楚了,贾宝玉为什么让晴雯传递手帕,而把袭支开。

宝黛之爱行迹不露,一则有他们的共同空间,二者有使他们一体化的贾母,三则他们自己也谨言慎行。至于说蛛丝马迹被人做推断,那是人家的自由,这不是随谁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白自己的心理时,他觉得面前就是林黛玉,然而他却没想到是袭人,这很让贾宝玉不知所措了。


文学与教育


宝黛两人的爱情像是大观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虽然没有任何官方的表示,但是人们都认准将来准是林姑娘。

首先,林姑娘是老太太的亲外孙女

老太太喜欢热闹,将孙子孙女都养在身边,闷了和她们取乐说笑,自黛玉来家里后,老太太觉得人多太挤了,就将迎、探、惜三姐妹移到了王夫人身边去了,独留下宝玉和黛玉。

宝黛吵架,惊动了老太太、王夫人等人,老太太哭着说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是对有情人的称呼,老太太是何等明白的人,一句话很明白的说出了自己的立场,看似怒骂他们不和睦,实际是表明了自己对宝黛之间的感情看了然于心,虽然不说破,只因为两人年纪还小,所以不做处置。

其次,宝玉同黛玉的爱情众人早有耳闻

每次两人莫名吵架,也许他们自己都不明白为何要吵,可众人看的明白。王熙凤便当众拿他们俩人取笑,问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为什么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么公开地拿俩人开玩笑,说明人们心中早已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耳闻。

因紫鹃说了黛玉要回扬州的话,害的宝玉差点送了命,老太太更是明白了宝玉对黛玉的心,自此全家没有不知二人之间的感情的。老太太当着所有人的面没有批评紫鹃,也就是不反对他们的感情,自然大家都认定将来是林姑娘了。


红楼绛珠


贾宝玉一生的情感纠葛,一个是金玉良姻,一个是木石前盟。在薛宝钗进入贾府以后,金玉一说慢慢流传开来,这让林黛玉非常恐慌,所以一直试探贾宝玉,也因为如此,两个人清虚观打醮之后,情感矛盾达到高潮,此后宝玉和黛玉基本上再无隔阂。那么在贾府主子中,对于贾府未来“宝二奶奶”的人选形成了两派,一派以王夫人为主,喜欢薛宝钗,一派以贾母为主,认可林黛玉。

在六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兴儿作为贾琏的心腹小厮,是接近领导核心层的,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领导的秘密,都是由身边人传出去的。兴儿说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贾府下层奴才的共识,即林黛玉会嫁给贾宝玉。而在兴儿嘴里,薛宝钗只是亲戚,根本没有说出她跟宝玉有可能结婚的事。由此可以断定,金玉良姻在贾府并没有流行开,只是王夫人薛姨妈等内眷知道。

那么这一段话为什么要从贾琏的小厮,兴儿嘴里说出来呢?曹雪芹不会无缘无故的写这么一段话。当林如海病重的时候,就是贾琏护送黛玉回家的,兴儿作为贾琏的心腹,应该会跟贾琏一块去,也就是说林如海会交代贾琏关于黛玉的后事,兴儿是可以知道。再者王熙凤伺候贾母,又非常懂得察言观色,肯定能猜透贾母的想法,贾母自然希望宝玉和黛玉成亲。所以凤姐和贾琏肯定会讨论这样的话题,兴儿也是有机会听到这样的信息。所以兴儿的话说的非常肯定“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如果反复嚼这一句话,特别是最后三个字“定了的”,这就是说林黛玉和贾宝玉已经有婚配之约,只是暂时没有公开。是什么时候有的婚姻之约呢?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如果林黛玉第一次上京的时候,林如海给贾政写信,就提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婚事。贾政又特别喜欢林如海这样的读书人,跟妹夫结成亲家,应该说正合心意。或者说林如海临终前,有书信留给贾政,在信中提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如果贾政同意。这说明宝黛二人已经有了“父母之命”,只不过因为他们年纪还小,没有公开而已。


青埂峰下的鬼话


你好,我是国风!

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两个人的关系比亲姊妹还好,所以贾府的大人们之间肯定有一些你娶我嫁的玩笑话(就像王熙凤一样),而且说这话的绝对不占少数。一来二去,在潜移默化中,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两个人是一对。

当然,就像书中所说,对于宝黛的关系,没有人确准,就是说没有放定。但是贾府上下每个人都认为宝黛在一起只是时间的关系!

至于宝黛为什么没在一起。具体说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也就是最主要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离经叛道,(也正因为此两个人心心相惜)。一旦这两个人真在一起了,说不准会做出什么违背世俗的事情。贾府中资质最老的老太太心里明镜一般。所以绝对不可能让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一起。因为他不可能让贾宝玉跑出她的“道”。背叛了封建家族!

二个原因就是像老太太说的林黛玉的身体比较虚弱,很难保长寿。

所以不算是最佳配偶。当然,这只是次要原因!

总之,宝黛的婚姻最终的决策者是贾母。他说一没人敢说二,即使所有人都认定了宝黛关系,贾母不认定。最终也只能是水月镜花!


国风1974


宝黛未露行迹,但是别人却没停了说啊!

一直说宝黛的,第一个是王熙凤。一会儿一个“吃茶了不给我家当媳妇”,另一会儿一个拿着宝黛取笑做戏的。如果选一个宝黛爱情的宣传委员,肯定首选王凤姐啊!

还有一个,老太太。宝玉跟谁定亲,那肯定得问问老太太。老太太看不上这个,又不喜欢那个的。宝琴那年来,老太太多疼了她,大家还猜要给宝玉说亲呢!何况,老太太实打实疼了黛玉那么些年,大家更要猜了。

再有一个,赵姨娘。赵姨娘可以为了诋毁宝玉无所不说的。这个对亲戚家女孩有想法,肯定是个好污点啊!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不好惹,那就说黛玉吧!

还有黛玉那个丫鬟,紫娟,闹的那出黛玉要回家,把宝玉吓成那样,谁不多想?

综上,他俩不漏痕迹,别人早就认定了。


阿Q可以姓赵


贾府的掌权者,始终还是老太太。

黛玉是老太太看中了的人,是老太太的亲外孙女,可谓嫡系。此乃人脉。

黛玉秀外慧中,此乃个人条件。

黛玉之父,是清流官员。这个身份受贾府高看,参考贾珠之妻的身家背景。此乃背景。

黛玉虽然和其他人关系一般,但和宝玉关系亲密。

这样的人,被群众猜测是一把手选中的人,不是很正常么?

宝钗差在哪了,她和老太太可攀扯不上,也不招老太太喜欢。皇商身份,算什么身份?在贾府看来等于没身份。姨妈王夫人,想让宝玉娶她吗?轮不到她表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