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里非常精彩的章节,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反复搬上舞台上演,经久不衰,其中既有对正义勇敢的宣扬与赞美,也有对情感的深度描述与诠释,孙悟空与师傅唐僧,因在对待“白骨精”的态度上有很大分歧,导致师徒之间关系僵化,师徒情感出现裂痕,最终误会消除,冰释前嫌后,师徒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彼此的信任更加牢固,为最终取得真经打下了坚不可摧的情感与信任基础,在整部《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早在1961年,郭沫若于北京民族文化宫,饶有兴致的看了浙江绍兴剧团改编上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有感而发,为其作诗一首: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从这首诗中能够发现,郭沫若先生对舞台上的唐僧形象是抱有“恨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的,认为唐僧是不分黑白对错,蠢人做出了糊涂事,唐僧的错误行为致使他伤害了无辜的孙悟空,还导致白骨精一次次在孙悟空的眼皮底下脱逃,险些耽误了西行大事,唐僧冤枉了徒弟,善待了妖魔。

《三打白骨精》里的孙悟空,确实是受了很多的误解和委屈,他经历的是一个“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的心路历程。

在孙悟空的这种不幸遭遇中,也隐含着具有警醒意义与现实价值的深刻启迪。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1:“被原谅”其实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下,弱者与强者的不平等对话。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白虎岭,白虎岭上有一个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为了抓到唐僧,白骨精先是化身为一个村姑,接近了他们师徒。

悟空为大家寻找吃的食物去了,不在唐僧身边,唐僧和猪八戒、沙僧均未能识破白骨精的变化之术,只把她看成是一位普通的良家妇女,热情相待,毫无戒备,眼看白骨精就要得逞。

千钧一发之时,孙悟空回来了,他识破了白骨精的调虫小计,用金箍棒打死了“假村姑”。但是,真正的白骨精并没有被打死,死的只是她的化身,白骨精化为一缕阴气,逃之夭夭。

唐僧肉眼凡胎看不清事实真相,只说是孙悟空乱杀无辜,本性难改,与佛无缘,念起紧箍咒惩罚悟空,还要把他撵走,孙悟空苦苦哀求,唐僧才答应给他一次悔改的机会。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做对了事的孙悟空,却受到了不明事理的唐僧的惩罚,悟空救了唐僧却要给唐僧道歉,聪明的悟空却要等“”糊涂”的唐僧给他悔过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平等关系造成的。

唐僧虽然是一介凡夫俗子,但他是悟空的师傅,他主宰着孙悟空的命运,他有各种高等级神仙给他撑腰,他还会念紧箍咒,所有这些,都是孙悟空的命脉短板,孙悟空打的过妖魔鬼怪,但绝不会动唐僧一根汗毛。

孙悟空虽然是只石猴,但也有情有义,唐僧把他从五指山下救出来,就是悟空念念不敢忘记的莫大恩情,孙悟空尊重师傅,保护师傅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降魔,除了有使命在身以及自我救赎的原因之外,报恩心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放得下一切,却放不下搭救之恩、援助之情,石猴孙悟空更懂真情挚爱,也具有侠义精神。

可惜,这些唐僧不懂,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不屑于用心去感受孙悟空的情感世界。

孙悟空从师傅那里,只得到了被原谅,但他并没有被完全理解。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白骨精不会放过唐僧,找了个机会,又变化成老妇人,故技重施,依然难逃悟空慧眼,“老妇人”也被悟空打死在地。

这一次,唐僧更是愤怒,一连念了二十遍紧箍咒,纵然是顽石所化,悟空也头疼欲裂,他只好接受“莫须有”的罪名,诚心悔过,连连哀求,唐僧才饶恕了他。

孙悟空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正义勇敢,忠心赤诚,虽然有了第一次的被冤枉被惩罚,但当危险又一次来到唐僧面前的时候,他依然挺身而出,不作壁上观,即使会再一次被冤枉,再一次被责怪。

除了恩情,使命与责任在孙悟空心目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敢作敢当,困难面前不做逃兵,他具有知难而上绝不退缩的高贵品格。

这些品格,决定了即使他没有被理解,只是得到了施舍给他的原谅,他依然感恩与满足。

不被理解是伤心痛苦的,付出一腔热情,却被误解与伤害,即使是委曲求全的被原谅,也要恳求才能够得到,这并不是美好的体验。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好心去做好事,不但没能得到赞扬与肯定,还要蒙受不白之冤,这样就会产生两种后果。

①:扭曲不被理解者的心灵,怀疑甚至否定先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以后行为构成负面消极的影响。

②:对以有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干扰与破坏,让人与人之间缺少友爱温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寡义之风会有蔓延开来的可能。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当孙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唐僧又说出绝情之话,做出不念旧情之举时,孙悟空失望伤心到了极点,他虽有千般不舍,万种留恋,还是含泪辞别了师傅,回花果山当无忧无虑的齐天大圣去了。

只是被可怜的原谅,没有被理解,孙悟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悲观无奈的情绪干扰下,错乱迷失。

2:认知的局限,思想的简单,意志的薄弱是造成“不会理解”的原因。

唐僧之所以误会孙悟空,是因为他被假象蒙蔽了双眼,又加上猪八戒在一旁煽风点火,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相信了猪八戒的乱语胡言,唯独不相信孙悟空的解释,因为在唐僧的印象里,孙悟空是个难以驯服的泼猴。

孙悟空刚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不久,两人去取经途中,孙悟空曾在一念之下打死了六个强盗,他们都是凡人,孙悟空这样的作为,与唐僧一心向佛,慈悲为怀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这件事孙悟空给唐僧留下来非常恶劣的印象。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唐僧对孙悟空尚有成见,导致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也是唐僧思想简单的表现,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地界,讨口斋饭都讨要无门,平白无故来了热心好客的一家三口,疑点甚多,何况,孙悟空的心性早已有了很多的收敛与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唐僧依然固执己见,被固有经验左右了思维,让善意勇敢的孙悟空得到了不友善的对待,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整个过程中,猪八戒的怂恿不是主要原因,唐僧认知上的错误,思想上的极端与武断,才决定了事情发展的最后走向。

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

——法国十九世纪批评家 圣佩韦

孙悟空三次打死了白骨精,每一次唐僧都缺少冷静,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再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怨怒之下,草率决绝,冤枉了悟空,也险些让自己成了白骨精的盘中肉。

不被理解的人,有口难言,含屈受辱,对一个人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且影响深远,极有可能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重新界定,往往又是错误的界定。

理解是温暖,是比原谅更有深度的爱,用心去理解比用嘴去原谅,更能带给孤独的心灵以希望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3:多一些理解比多十分原谅更有实际意义。

唐僧给过孙悟空原谅,但这只是施舍给他的宽恕和对他的“错”既往不咎,这只是浅层上的一种所谓大度与仁厚,实际上,唐僧给予的和孙悟空想要的相差甚远。

孙悟空希望师傅看清真相,这对以后漫长的取经之路才是最有帮助的,妖魔众多,多一份智慧与看透事情真相的本领,就多了一份安全的保障,我被冤枉是次要的,取经大业得以完满实现,才是重中之重。

唐僧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有看清孙悟空的良苦用心,他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他对西行路上的风险预估与判断上的错误,让他误会伤害了孙悟空。

多次不被理解,孙悟空无奈伤痛之下,悲壮的回到了花果山。

后来,唐僧落入黄袍怪手里,从一个小妖口中得知,是自己冤枉了爱徒悟空,他并没有乱杀无辜,被打死的村姑、妇人和老者都是白骨精变化而成,唐僧悔不当初,潸然泪下。

唐僧知道了事情真相,才从内心里理解了孙悟空的一番苦心与情义。

真相只要几句话,孙悟空就被几句话坑害不浅。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原谅一个人容易,理解一个人很难,我们可以无数次原谅他人,如果没深层的理解,再多次数的原谅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途,匆忙前行的过程里,真的需要给自己一段慢下来的时间,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

感受每一份身边的温暖,感受每一个深情地眼神,感受那份默默的付出与陪伴。

用心聆听多情的嘱托,聆听饱含爱意的提醒,聆听来自另一个生命的真情呵护。

用平等阔达的情怀,容纳万物的胸襟,去握紧或粗糙或稚嫩的手,用友善和蔼的拥抱,去亲近或平凡或高贵的灵魂。

我们都在阳光下,头顶是同一片播撒爱的天空。我们都在行程上,前方都有明媚的理想在等候。

不是没有理解的能力,脚步慢下来,心里的浮躁才会变得沉静,在深邃而悠远的沉静里,理解才会绽放出吐露芬芳的优雅与靓丽。

爱,从未离去,给爱一个机会,就能收获一生的无憾与无悔。

《三打白骨精》之孙悟空:始终被原谅,难得被理解


结束语:

孙悟空的被误解、被原谅、被驱逐,到最后的被理解,在这个过程里,孙悟空只是一种表象,唐僧思想、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过程,才是内核。

一个无名小妖的几句话,胜过了孙悟空千言万语的解释与请求,就是因为小妖的几句话是真相。

理解是爱的别名,想要更好的去爱去理解,就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开阔视野,吸取经验,用心聆听,安静思考,不要自我为是,没有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要妄下结论,这些,既可以为人生保驾护航,也能让对幸福快乐的体验更加丰富生动。

原谅是给予是施舍,理解才是爱,是精神情感上彼此呼应的默契,也是心有灵犀的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