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关于要不要去读古诗词,从晚清“西学”东来就争论不休,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古诗词不及科学那般,对现实生活有实际意义,可喜的是这样的观点只存在于少数的国人。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热播,也进一步说明了国人对古代诗词的喜爱,那么读古诗词的意义何在?常常被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论断,然而重读古代诗词的意义不是苏东坡先生这7个字能准确表达的。

重读古代诗词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获得一种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意味着拓宽一个人的审美,意味着了解人生百态,参悟生命的意义。重读古诗词更意味着中华文化的传承。重读古诗词的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学习一种表达方式

古诗词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用及其凝练的字表达丰富的形象,对环境的描述,对感情的刻画,是现代人很难做到的。古诗词对四季变化、花草虫鱼、星辰日月的描写更加立体和丰富,对喜怒哀乐、离愁别绪及内心体悟的表达更加富有情调。

“兰花春葳蕤,桂花秋皎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些对四季变化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富有很强的画面感,是现代文在相同字数下很难表达的。

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沾衣欲湿杏花雨”、“拂堤杨柳醉春烟、“忙趁东风放纸鸢”、“燕忙莺懒花残”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写尽了从初春到暮春的样子,春雨的样子,自然的样子,动物的样子,和人的样子。宏观上有气候的特点,微观上有植物、动物的特征,静景有花、有树,动静有人、有燕子、有莺。同样的如:“红叶晚萧萧”、“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寒波潺潺起,白鸟悠悠下”,诗词总是能用简洁的字勾勒出景物特征,让人一看便知道他在描述什么,景色跃然眼前。

古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丰富、立体、催情:相思不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爱不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思愁不过“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写尽人生寂寥;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道尽世间孤独。

如今,你目触夕阳、晚霞、黄昏又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和联想,

在古诗词里黄昏可能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也可能是“门掩黄昏,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悲伤,也会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灵动,还可能是“夕阳无限好 ”的感叹。等等,这些丰富的、生动的、富有感情的表达就是我们重读古诗词的意义。

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学一种生活方式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从出生就好像登上了一列疾驰的火车,人们告诉你这辆火车将通向美好的未来,你想要达到远方,就必须付出高昂的车费,这车费是金钱,是健康,是知识,为此你不得不用你得毕生的时间去换取车费。每个人都想去更远的地方,得到更多的东西,以为那样便是成功。

我们有很多娱乐方式,电视、网络、电影等等,不出门可以知道天下所有的大事,尽观天下美景。我们拥有快捷的交通、便利的快递,朝夕能至你想去的任何地方,能在家里吃边全球。每个人都想要便捷、更快速的服务和丰富的视觉、味觉享受。

时间就是金钱,他乡就是梦想。我们双眼紧盯前方时,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边的一切美好,古诗词告诉我们:不用去远方,诗意在脚下,美好在近旁。

百分之八十的古诗词,都在写眼前的生活:花草虫鱼,风雨明月,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你不用非得去远方寻找诗意,诗意在你脚下的泥土里,在你淋过的雨里,古诗词告诫我们不要努力去改变生活,而是要珍惜时光,真心面对生活。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暂,所以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高兴时,你可以学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不顺时,你应该拥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不是每个人要“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你可以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可以经常和朋友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不喜欢热闹,你可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你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去看看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什么是“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或者和久别重逢的好友来一场“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的PK。古诗词告诉我们活在当下,情在眼前。

提高审美的能力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生漫长而又短暂是不可能一直轰轰烈烈,或者凄凄惨惨。人生无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人都会被困在一座看不见的岛上,所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如何在世俗中保持情趣,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有趣的灵魂是建立在一定的审美能力上的,这种能力善于触景生情,善于发现美好,善于在普通的、单调的事物中寻找人间情怀,善于从普通的事物中洞悉世间本质。

午后的小雨可能带给诗人“竹恋新雨后”的喜欢,傍晚高飞的小鸟会让诗人萌生“青鸟投何处”的担忧。普通的景物,诗人却能感受到大自然特意的布置:“云破月来花弄影”,诗人的情感仿佛通透天地,知道每朵花,每棵草,每阵雨都与人间相连,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无边丝雨细如愁”。若是以为古诗词的审美终不过儿女情长,就大错特错。

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豪气,已经抛弃人间情爱,去寻找心灵的高地。因为心境的开拓,拓宽了人思想的开阔,从水里行进的船,想到了“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站在山巅眺望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道理,行走在群山之中则参悟出了“不知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如果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古人对哲学的探索,那“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已经是古人对科学的探究了。

参悟世间百态

重读古诗词的过程,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这些过程看似发生在古代,其实依然在重现。重读古诗词,可以在在前人的生活中,获得一种共情,从古人的故事中,寻找现实的超脱。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群众痛恨腐败的心情没有改变过。

《长恨歌》里有缠满悱恻的爱情,也有“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痛苦;《琵琶行》里有歌女的悲惨,也有官员的失意;《木兰辞》里有无奈,也有勇敢。每个人都有不得已,时光匆匆,却不停脚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世间变化无常,但愿我们能做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重读古诗词意味着丰富表达、借鉴生活、提高审美、参悟人生等

拥有中国人的”脸谱“

《诗经》《汉府》《唐诗》《宋词》这些诗词经典已经成为中华的一部分,有汉语的地方就有她们。唐诗宋词,就像筷子、瓷器、京剧已经成为中国符号。在有汉语的地方,就有孩子在诵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醒,处处闻啼鸟”,等等这些诗句。

中国人向来讲究追本溯源,祭奠祖宗,古诗词就像现代中国的祖宗一样,是不可能被遗忘的。当有人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中国人想到的是中秋节,是团聚,是祝福;当有人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中国人能懂他的孤寂。

中国人在引用古诗词时,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而是骨子里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认同和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