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國進民退”使然,擬或是“適者生存”必然?

昨日陪母親回鄉下孃家探親,巧遇創業失敗外出打工的表弟,表弟的精神面貌看上去比前段時間好許多。估計已經逐步走出前面失敗的陰影,但是表弟對民營企業或者說個體工商戶前景似乎測底死心。他不知道哪裡聽來的,說政府要在未來幾年消滅個體戶,甚至幾乎大多數民營企業。

我不知道他這是從哪裡的“磚家”那裡得出的結論,我想自己還是有必要闡述一下自己對此的觀點,也許理清思路對錶弟以後的發展會有好處。

我的理解,當下大家身處百年不遇的變革時代,如果還是用習慣思維去思考問題,得出的結論肯定有失偏頗。就拿個體戶來說,一方面政府鼓勵大眾創業,還不遺餘力地出臺一系列支持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如果這樣的背景下還要把個體戶的鍋甩給國家背就有點說不過去了。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方,那些一直以來只是以破壞資源和環境,以不規範、不誠信的假冒偽劣混日子,甚至是以偷稅漏稅為牟利核心競爭能力的經營者,那麼在當下講究信譽的時代,在大數據時代的科技發展背景下,偷漏稅的所謂核心競爭力也幾乎無用武之地。這些經營者就如同厚顏啃老的“巨嬰”,也只剩懷爹怪孃的伎倆了。

相反,我也相信那些原本就嚴於律己、與時俱進的創業者,倒是真的可以脫穎而出,成就百年基業。長大後的企業當然也不再會是個體戶,也一定能成長為持續順暢的現代企業。這方面的實例不用我說,大家也能從身邊找出一堆。即便是規模做不大的小眾產品,做到極致也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工匠型標杆。

觸類旁通地想到我們所處的建築施工領域,2019年日子似乎也都不好過,“房住不賣”的宏觀政策引導下,房地產的發展肯定會節奏放緩,這個產業鏈上的企業應該早就可以預測到這個結果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業主的結算方式、要求工期,乃至招投標模式和方法。成熟的企業肯定要合理判斷後對自己的經營策略同時改進,否則日子難過也是必然的事情。

除此之外,以為政府提供服務為核心業務的經營企業,其實政府在金融領域改革、地方債務清理,PPP項目的規範,乃至嚴格執行預算法下的對企業欠債還錢要求,都預示著要求地方政府投資建設要量力而行,那麼建設企業在參與招投標的時候就必須要清醒的合理分析,理性判斷,儘可能迴避盲目擴張導致的資金鍊斷裂。這樣的失敗案例我大A股市場已經屢見不鮮,然而部分國企利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對尚有價值的企業出手相救,倒是變成了“國進民退”的“鐵證”。這樣的悖論也真是讓人無語,關鍵是誰也沒有阻擋任何正常企業間的併購重組,只不過看著自己的同行走入絕境也沒幾家民營企業有興趣出手,如此而已。

說了那麼多,估計會有很大一部分人拍磚,首先申明我即不是黨員也不是幹部,沒有必要拍任何階層的馬屁。只是單純如我這樣的大腦思維比較簡單,在任何國家、任何朝代、任何地標和時間軸上,一定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困難。企業和個人在面對這些矛盾和困難的時候,是先自我反省查漏補缺去改進,以跟上時代進步,還是怨天尤人罵黨罵國罵政府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格局和思路問題。

我相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其他交給上帝安排應該是比較靠譜的辦法。即便真的個體工商戶消亡,抑或果真“國進民退”,那也應該是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選擇的“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所選擇的必然趨勢,那也就無需糾結了。

究竟是“國進民退”使然,擬或是“適者生存”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