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夫婦自創鄉土品牌月餅日銷千斤


中秋佳節,是中國傳統中最美、最富詩意的節日。千百年來,中秋民俗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沉澱,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拜兔兒爺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近年來,傳統月餅更是迴歸餐桌,成為人們中秋佳節必備美食,深受歡迎。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部官鄉東太村一老字號手工月餅加工坊內,史紀山夫婦正在帶領工人們加緊趕製月餅。|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範嘉更

史紀山父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點心師傅”,四十年前,供銷社裡的點心糖果,平日裡是吃不起的。中秋節月餅也是如此,能敞開吃到的月餅,大多都是自家手工所制。史老先生為了豐富鄉親們逢年過節時的“零嘴”,便自行揣摩開始學習製作“晉南點心”,年輕時的史紀山便跟著父親學習和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手工製作”發展成了現代化流水線的加工廠坊,“小紀月餅”也成了當地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品牌。

晉南傳統手工月餅餡裡有精麵粉、綿白糖、花生仁、芝麻、雞蛋、蜂蜜等,依循傳統和麵、揪面、擀皮、包餡、成型、烘烤,口味濃香鮮美,外殼層層酥脆。“小紀月餅”製作時遵循古法傳承,選料考究,精心烘焙。飽滿焦香的果仁、清淡自然的味道、酥脆不油膩的口感,焦黃齊整的品相是“小紀月餅”的最佳形容詞。


近年來,隨著製作工藝的改良需求和發展,當初的那個單打獨鬥的手工作坊已經發展成了現代化流水線的加工廠坊。每年加工月餅的工人們都是家門口的父老鄉親,這樣不僅解決了農閒時鄉親們的“就業問題”,還推動了純手工傳統月餅手藝的傳承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保留傳統月餅裡的“家鄉味”。

包好餡料的麵糰塞進模具裡,再用力往操作檯上一拍,隨著一聲聲清脆悅耳的“出模聲”,玲瓏剔透的生月餅便應聲而落。再刷上一層改良工序後的雞蛋液,最終的成品濃香鮮美,外殼層層酥脆,令人回味無窮。

俗話說“三分製作七分烤”,在重要的上爐環節,史紀山絲毫不敢怠慢。以“秒”算時間,精準把握火候,最終才能烤出色香味俱全的月餅。入口軟糯香甜,有層次感,有原生態“家”的味道,是他對每一塊老月餅的匠心追求。

月餅出爐後,分類入庫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準備入庫包裝銷售的月餅整齊的排列在托盤裡,香氣四溢,橙黃色的表皮更是讓人垂涎欲滴,入庫包裝前仍需將月餅在無菌環境裡晾上幾分鐘,因為剛出爐的月餅表皮餘溫未散且較為軟和。

在傳統的五仁、棗泥、豆沙、綠豆等品種基礎上,“小紀月餅”還自創研發了核桃酥、松仁玉米、玫瑰、山楂、紅豆等口味,生意紅火時日銷達千餘斤,甚至一河之隔的三門峽也有不少市民聞名而來。

包裝工人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分類包裝,訂單量大時,每個工人每天手工包裝將近3000餘枚月餅。

上爐和運輸都是史紀山的工作,得空時他經常自詡為“火夫”和“車伕”,每天他在烤爐和庫房之間要往返上百趟。

周菊香,史紀山的妻子,也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待人樂呵,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夫妻倆分工明確,一個負責製作,一個負責銷售,夫妻同心,贏得了十里八村鄉親們的好口碑。

每當有顧客犯愁不會搭配種類時,周菊香都會細心送上建議,根據不同的群體搭配不同的口味。逢人上門時,她都會第一時間遞上一塊月餅,笑嘻嘻地讓其品嚐,用她的話來說:“鄉親們上門就是給咱面子,只有大家支持,才能長久發展。”

“小紀月餅”每年在製作時仍舊保留著老式點心月餅,其配料低糖、低油,為了滿足老年人和不同口味的顧客需求,改進配方,優化工序是每年必備的功課。

2018年,高瞻遠矚的夫妻倆還申請註冊了商標。在孩子們的幫助下,“小紀月餅”也緊跟時代洋氣了一把,在包裝環節,每塊月餅上都有了最新的“二維碼”認證。

商標的註冊,讓多年的老字號有了新身份,老月餅開始香飄新時代。未來,史紀山夫婦希望根據人群的需求,自創研發出更多品種和更加健康的月餅,加深周邊渠道開發,進一步拓展電商經營,讓傳統食品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讓傳統技藝能夠深度傳承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