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夫妇自创乡土品牌月饼日销千斤


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中最美、最富诗意的节日。千百年来,中秋民俗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沉淀,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拜兔儿爷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近年来,传统月饼更是回归餐桌,成为人们中秋佳节必备美食,深受欢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部官乡东太村一老字号手工月饼加工坊内,史纪山夫妇正在带领工人们加紧赶制月饼。|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范嘉更

史纪山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点心师傅”,四十年前,供销社里的点心糖果,平日里是吃不起的。中秋节月饼也是如此,能敞开吃到的月饼,大多都是自家手工所制。史老先生为了丰富乡亲们逢年过节时的“零嘴”,便自行揣摩开始学习制作“晋南点心”,年轻时的史纪山便跟着父亲学习和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制作”发展成了现代化流水线的加工厂坊,“小纪月饼”也成了当地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品牌。

晋南传统手工月饼馅里有精面粉、绵白糖、花生仁、芝麻、鸡蛋、蜂蜜等,依循传统和面、揪面、擀皮、包馅、成型、烘烤,口味浓香鲜美,外壳层层酥脆。“小纪月饼”制作时遵循古法传承,选料考究,精心烘焙。饱满焦香的果仁、清淡自然的味道、酥脆不油腻的口感,焦黄齐整的品相是“小纪月饼”的最佳形容词。


近年来,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良需求和发展,当初的那个单打独斗的手工作坊已经发展成了现代化流水线的加工厂坊。每年加工月饼的工人们都是家门口的父老乡亲,这样不仅解决了农闲时乡亲们的“就业问题”,还推动了纯手工传统月饼手艺的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保留传统月饼里的“家乡味”。

包好馅料的面团塞进模具里,再用力往操作台上一拍,随着一声声清脆悦耳的“出模声”,玲珑剔透的生月饼便应声而落。再刷上一层改良工序后的鸡蛋液,最终的成品浓香鲜美,外壳层层酥脆,令人回味无穷。

俗话说“三分制作七分烤”,在重要的上炉环节,史纪山丝毫不敢怠慢。以“秒”算时间,精准把握火候,最终才能烤出色香味俱全的月饼。入口软糯香甜,有层次感,有原生态“家”的味道,是他对每一块老月饼的匠心追求。

月饼出炉后,分类入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准备入库包装销售的月饼整齐的排列在托盘里,香气四溢,橙黄色的表皮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入库包装前仍需将月饼在无菌环境里晾上几分钟,因为刚出炉的月饼表皮余温未散且较为软和。

在传统的五仁、枣泥、豆沙、绿豆等品种基础上,“小纪月饼”还自创研发了核桃酥、松仁玉米、玫瑰、山楂、红豆等口味,生意红火时日销达千余斤,甚至一河之隔的三门峡也有不少市民闻名而来。

包装工人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分类包装,订单量大时,每个工人每天手工包装将近3000余枚月饼。

上炉和运输都是史纪山的工作,得空时他经常自诩为“火夫”和“车夫”,每天他在烤炉和库房之间要往返上百趟。

周菊香,史纪山的妻子,也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待人乐呵,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夫妻俩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制作,一个负责销售,夫妻同心,赢得了十里八村乡亲们的好口碑。

每当有顾客犯愁不会搭配种类时,周菊香都会细心送上建议,根据不同的群体搭配不同的口味。逢人上门时,她都会第一时间递上一块月饼,笑嘻嘻地让其品尝,用她的话来说:“乡亲们上门就是给咱面子,只有大家支持,才能长久发展。”

“小纪月饼”每年在制作时仍旧保留着老式点心月饼,其配料低糖、低油,为了满足老年人和不同口味的顾客需求,改进配方,优化工序是每年必备的功课。

2018年,高瞻远瞩的夫妻俩还申请注册了商标。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小纪月饼”也紧跟时代洋气了一把,在包装环节,每块月饼上都有了最新的“二维码”认证。

商标的注册,让多年的老字号有了新身份,老月饼开始香飘新时代。未来,史纪山夫妇希望根据人群的需求,自创研发出更多品种和更加健康的月饼,加深周边渠道开发,进一步拓展电商经营,让传统食品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让传统技艺能够深度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