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導讀:

漢章帝死後,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此時的劉肇只有十歲,因此,大權就落到了竇太后手裡,開創了東漢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外戚專權時代。

東漢從和帝起,每個皇帝即位時都不超過16歲,有的甚至於嗷嗷待哺。幼兒皇帝當朝的時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鬥爭便不可避免,東漢王朝進入了永無寧日的歷史階段。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竇太后掌權後,竇太后對於封官有兩個原則:一是親戚,二是聽話。

  • 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佈誥命;
  • 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
  • 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
  • 為了掩人耳目,為了照顧大臣的情緒,竇太后稍微作了個包裝,她任命開國元勳鄧禹的後代鄧彪為太傅,作為朝中重臣,其實鄧彪性格老實又懦弱,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竇家手中。
  • 竇太后又解除鹽鐵之禁,迎合豪強的利益,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減少稅收,壯大豪強,實際上損害了國家。

皇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倚重她的哥哥竇憲來執掌朝政,東漢開始了外戚當政的黑暗時期。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竇家上臺後,又做了些什麼?

  • 首先做的就是為自己的父親竇勳復仇,竇勳當年因犯罪被處死,主審官是韓紆,此時的韓紆已死,竇憲就下令讓門客刺殺韓紆的兒子,提著他的首級去祭祀自己的父親。
  •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朝中排除異己,反對他們的大臣,紛紛遭到殘酷的迫害。

竇家權傾朝野,胡作非為,一時間搞得東漢朝廷雞飛狗跳,引起臣民議論紛紛。竇憲等人的做法就連竇太后也覺得有些太過分。竇太后覺得竇憲等人過於飛揚跋扈,為了平息朝野的不滿,她想分些權力給別人。

章帝駕崩時,齊殤王的兒子劉暢來京弔喪,劉暢就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的曾孫,劉暢能說會道,很快得到竇太后的信任和歡心。

竇憲得知竇太后和劉暢來往密切,擔心劉暢分奪他的權力,自己會大權旁落。竇憲那肯將自己的權力分給別人。於是,他派刺客殺死了劉暢,並把罪名推給劉暢的弟弟劉剛,說他們兄弟相互殘殺。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許多大臣畏懼竇憲的權勢,對此事選擇沉默。然而,不管何時總有不怕死的清流,此人就是太尉——何敞。

何敞為人公正,於是主動站出來要求主持案件調查。經過認真細緻的查證,抓到了刺殺劉暢的兇手,也查出竇憲才是刺殺劉暢案件的主謀。

何敞把調查情況報告給竇太后,竇太后大怒,竇憲竟然敢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的殺死了劉暢,簡直目無王法、無法無天。

何敞所查證據確鑿,竇憲無法抵賴。竇太后迫於無奈,只好命令將竇憲關在宮中反省。她本來想等此時過後,事情風平浪靜之後再釋放竇憲出來。但是由於竇憲平日裡為非作歹、作威作福,導致民憤很大,一時很難平息,朝臣們更是要求對竇憲嚴懲。

此時,竇憲有些慌了,上次遇到這樣的情形就被漢章帝斥責。如果此事無法平息,不僅自己的前途堪憂,就連整個竇家可能也會被牽連。

如何擺脫這次的困境呢?

竇憲左思右想、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一個方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對外征戰。於是竇憲主動請命率軍出征討伐東漢最大的外患——北匈奴。

竇太后也覺得此法可行,風口浪尖的竇憲很難自保,唯有戴罪立功。

  • 一方面立下軍功,就能將功補過。
  • 另一方面即便無法立功,隨著時間推移,事情就會慢慢平息。

對於伐北匈奴,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極力上諫,甚至指責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即便如此,也沒有擋住竇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心意已決。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竇憲被任命輕騎將軍,耿秉為徵西將軍,率軍出征塞外,竇憲此次能立下戰功嗎?

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出擊北匈奴,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

首戰竇憲就大敗北匈奴,斬殺敵軍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竇憲率大軍追擊,北匈奴又二十多萬人投降。

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一時間風光無限。竇憲的部下接連大敗敵軍,北匈奴無法立足被迫西遷。

自此,匈奴一蹶不振,在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北匈奴的身影,竇憲出擊北匈奴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由於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不好,史書刻意淡化了這場戰役的意義,竇憲在這次戰役的功勞,並不亞於衛青、霍去病當年的勝利。客觀上講,則為推動中國版圖奠定的歷史進程起到不可磨滅的偉大歷史作用。

  • 不過,匈奴從中國歷史上徹底消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匈奴在漠北的活動區域,被鮮卑、丁零等少數民族佔領。

凱旋而歸的竇憲,一掃之前的狼狽不堪,被封為東漢第一個大將軍,開啟了加封大將軍的先河。此後,東漢大將軍也成為外戚專權的標配。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為什麼是東漢第一個大將軍?

在西漢時期,也曾設立大將軍的頭銜,不過在三公之下。到了東漢,劉秀取消了大將軍的頭銜,只任命前、後、左、右將軍,地位也比大將軍低得多。

那麼,竇憲的大將軍位置權力有多高?

竇憲大勝歸來,威震朝廷,朝中一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紛紛上書請求將竇憲的大將軍位置高於三公,竇太后當然答應。自此以後,竇太后控制內廷,竇憲控制外朝,由裡到外竇氏外戚專權體制真正建立了。

一時間,竇氏家族可謂是權傾朝野,從此更加有恃無恐、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家族中就有十個人在朝為官,控制朝中重要的職位,相互勾結,表裡為奸,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對不肯依附的正直大臣加以殘害。

  • 一次,漢和帝從洛陽出巡長安,召竇憲覲見,一些大臣居然準備在迎接竇憲時行跪拜禮,並稱竇憲為“萬歲”。尚書胡稜嚴肅地說“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就是說沒有臣子被稱為萬歲的規矩。眾人聽後,覺得慚愧,就此作罷。由此可見,竇氏權勢之顯赫、氣焰之囂張。

隨著漢和帝漸漸成年,對於竇氏一族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既厭惡又有些恐懼,他不滿於自己成為竇氏外戚的傀儡,這些也引起竇氏的疑懼。竇憲等密謀,企圖殺害漢和帝。

漢和帝聞知風聲,暗自盤算如何除掉竇氏一族。可是,竇氏一族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朝廷、軍隊都有不少是他們的黨羽和親戚,要想除掉他們並非易事。弄得不好一不小心自己的皇位和小命都難保。

由於竇太后專權,漢和帝無法接觸朝廷的官員,漢和帝仔細的琢磨如今的形勢,值得他信任的人有兩種:

  • 一種是自家兄弟中,被廢太子劉慶和自己的關係一直不錯。
  • 一種就是身邊的宦官。經過再三反覆思量,漢和帝選中了鉤盾令鄭眾。

史書記載:鄭眾“為人謹敏有心機”。鄭眾為人除了忠誠可靠以外,還處事謹慎機敏機,足智多謀,不附從竇姓豪強。於是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後,決定先下手為強。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此時,竇憲不在洛陽,駐軍在涼州,竇手握兵權,此時動手,恐怕竇憲會鋌而走險,局面很難控制。於是,他們建議漢和帝,下詔以匈奴已滅讓竇憲回朝輔政。

竇憲奉詔回京,漢和帝命人拿著符節出城迎接,犒勞將士,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當天夜裡,漢和帝開始動手,他下詔關閉城門,封鎖皇宮出入門戶。逮捕並處死竇憲黨羽射聲校尉郭璜、侍中郭舉、衛尉鄧疊、步兵校尉鄧磊等人。

第二天一早,派人到竇憲府邸,收回竇憲大將軍的印綬,由於顧忌竇太后的面子,漢和帝並沒有立即誅殺竇氏兄弟,而是封竇憲為冠軍侯,責竇憲與兄弟篤、景、環都回到自己的封國去,安排酷吏作為竇家封地的長官,用意顯而易見就是逼迫竇家兄弟相繼自殺。竇太后也由此被軟禁,不得參與政事。永元九年,竇太后憂鬱而死,葬於“敬陵”。

竇家權傾一時,許多人也跟著雞犬升天。如今竇家落得如此慘淡下場,這些人也跟著倒黴。其中就有班超的哥哥班固。班固很有才幹。他的家奴冒犯過洛陽令。竇家倒臺了,有人告發班固是竇氏黨羽,這位洛陽令假公濟私,把班固送進監獄,班固不堪忍受死在獄中。漢和帝得知此事,下令追查,將洛陽令罷官,將獄吏處死。

東漢竇氏外戚的覆滅之路

結語:

竇氏一族的覆滅,使得外戚專政的烏雲暫時消散,但另一塊烏雲在此過程中正在漸漸形成就是——宦官專權。為了獎賞鄭眾的功績,漢和帝升任鄭眾為大長秋。在賞賜臣下時,鄭眾往往辭讓少受、謙虛謹慎,愈益得到漢和帝的信任。因此,有什麼國家大事,漢和帝往往先和鄭眾商量,再和大臣們討論,使得宦官接近了權力中樞,為以後的宦官專權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