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伴随着城市版图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南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

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城市承载力逐年提升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70个春秋、7次城市规划

让这座由解放前

仅1万余人口的袖珍小城,

变成了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通过走访和翻阅相关史料,找到了上个世纪4张珍贵的南充城市总体规划图,时间跨度从1951年至2000年。据相关人士讲述,南充城市总体规划相继修编了7次,其中,有5次总体规划是上世纪实施的,而南充当前的城市格局和骨架正是这五次总体规划所确定。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这四张城市总体规划图分别是1951年制定的《南充市街道计划图》、1959年编制的《南充市中心城总图》、1979年编制的《南充市县城市规划总图》(1979-2000)、1994年修编的《南充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图》(1993-2000)。


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1年总体规划:

以五星花园为中心 新旧城区共8.2平方公里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1950年9月,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川北区人民行政公署主任的胡耀邦,主持编制南充市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依托旧城,向城西、城北紧凑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城市道路则以旧城西北隅的车站(今五星花园)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并于1951年,绘制了第一张城市总体规划宏图《南充市城市规划图》,后来又绘制了《南充市道路计划图》,新城区用地6.6平方公里,加上旧城区1.6平方公里,共计8.2平方公里。此次规划,奠定了如今南充的城市道路骨架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础,颇富预见性的确定了南充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


1959年总体规划:

建设“石油城” 确定达成铁路线性走向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1959年,为适应川中石油发展的需要,编制了南充“石油城”规划,现在实施的达成铁路的线性走向就是这次规划定下的。规划的城市人口规模为50万,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50 平方公里。


  此次规划对南充市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受历史原因,当时制定的规划规模过大,指标过高,城市骨架拉得过大,后未能全部付诸实施。但其中合理的可行部分,对60年代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第三次规划提供了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达成铁路的线性走向就是这次规划定下的。


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1979年总体规划:

市县融为一体 远期城市人口增至20万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由地方城建部门编制了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丝棉防织为主的轻纺工业城市。


  规划人口:近期(1985)14.5万,远期(2000)20万。


  这次规划将市、县融为一体,统一进行,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道路采用放射加环形的道路骨架网,适当增加横向的道路密度,对外交通不穿越城市中心区,港口码头也按功能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布局采取由内向外,充分依托旧城,由近及远,紧凑发展,不拉大城市架子。本次规划较合乎南充实情,对南充市的各项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


  1988年至1990年,南充开始编制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南充市(今顺庆)规划、南充县(今高坪)规划。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龙门镇码头,龙门镇曾长时间是南充最繁华的中心之一)


  结合当时达成铁路立项的背景,这次规划加入了南充打造“交通中心”的概念,同时首次提出了“百万人口大城市”的远景规划。


  城市版图方面,确定南充主城由嘉陵江西(市区)和嘉陵江东(县城区)两部分组成,沿嘉陵江呈带状发展,五星花园、北湖为城市中心,蚂蝗堰、城北、小龙至龙门镇3个片区为城市副中心。


  此外,围绕铁路、火车站,这次规划提出了城市“向北发展(铁路以北)”。


第五次城市总体规划


1994年总体规划:

到2010年城市人口为70万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城市性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发展化工和商贸为主的川北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近期2000年50万人,建设用地37.6平方公里;远期2010年70万人,建设用地62.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沿江、分片、大分散、小集中,“一个中心,二个副中心”的布局结构。


  此次规划城市性质的确定是准确和符合具体实际的,城市发展规模恰当,技术经济指标可行,城市土地利用和布局结构能与当地实际充分结合,对几年来促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控制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和发展城市经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综合指导作用。但是,“94”规划由于是在原小市基础上修编,受当时所处客观环境和历史形势限制,规划思路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了向东和向北为远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市政新区的修建正是此次规划的结果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新世纪两次修编: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


  进入新世纪,南充城市发展历经了2001年修编的第六次总体规划,该次规划确定南充的城市性质为川东北的中心城市,交通信息枢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以轻化工、文教科研、商贸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型园林城市。规划期限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其中,远期规划至2020年。在城市规模方面,南充市城区城镇人口在2005年为58万人,计划至2010年城市人口增至68万人,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85万。在城市布局结构方面,规划确定向东和向北为远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2000年开始,顺庆城区开始北拓,市政新区崛起)


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南充现在正在实施的第七次城市总体规划于2008年启动,2010年完成编制,2011年底获省政府通过。相较六规,这一次南充根据国家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大背景,提出“成渝经济区及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并将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枢纽列入重点发展方向。城市格局方面,在六规“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方针基础上,加入了“三城同构”概念,确定了“三环三城多廊道”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同时,中心城区规划还对用地布局、绿地系统、城市景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道路交通等作出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此次规划提出,到2020年,南充城市人口150万人,用地150平方公里。


回溯南充七次城市规划,从小城市到百万人口大城的蜕变


当前的南充,

在“建设成渝第二城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战略指引下

正在翻开发展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