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唐智控:向技术服务商转型,收购先锋微入股芯石布局上游半导体


英唐智控:向技术服务商转型,收购先锋微入股芯石布局上游半导体


事件 公司拟通过旗下科富控股出资 1.92 亿元收购日本先锋微 100% 股权,同时拟用不超过 6000 万元收购上海芯石 10%-20%股权。

简评

一、下游需求疲软和费用端影响 19 年业绩表现 公司预告 19 年营收 117.7 亿元,同比略降 2.86%;归母净利润 2978 万元,同比降低 78.81%。其中 19Q4 单季看,营收 24.48 亿元, 同比降低 26.9%,环比降低 28.0%;净利润-1.27 亿元,而 18Q4 同期为-0.19 亿元。19 年电子行业整体下游需求疲软,受益于 5G、 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领域促进,公司营收仍然维持稳健;而利 润端则受到电子元件市场价格下滑,以及财务费用显著增加(融 资成本上升/汇率变动),信用和存货计提减值等拖累,影响较大。

二、行业景气度逐渐修复,公司多方面迎来积极变化 公司主营以市场分销为主,子公司华商龙通过收购授权分销商联 合创泰,切入 5G、云服务市场,旗下客户覆盖 BAT、中国移动等 国内互联网和通信巨头,拥有联发科、海力士、群联、兆易创新、 光迅科技、立讯精密等国内外大厂的代理权,并持续向 Intel/ADI/ 东芝等原厂突破,抢占高景气度产品赛道和优质客户资源。其中, 存储相关产品约占总营收约 30%-40%,触控显示占比约 20%-30%。 公司积极整合产品线,集中资源,加大在 5G、云计算等新兴成长 领域的优势产品线投入,加上电子行业景气度逐渐修复,中短期 看基本面正迎来积极变化,包括:(1)目前电子元器件处于景气 度底部上行阶段,展望 2020 年部分电子元器件的价格出现回温 反弹的迹象;(2)5G 基建加速,疫情催生的在线经济对服务器、 存储及主控等需求旺盛,存储产品涨价趋势较为明确。(3)财务 费用方面,拟通过借助国资战略投资者进行银行贷款,权益类再 融资,海外业务主体直接境外低息融资等措施,降低资金成本。

三、收购日本先锋微入股上海芯石,向上游半导体环节延伸 公司与张远、GTSGI 等深度合作,拟用 1.92 亿元人民币收购日本 先锋集团旗下子公司先锋微技术(MTC)100%股权,和用不超过 6000 万元收购上海芯石科技 10%-20%股权,后续将寻找合适城市 落地新公司,生产硅基、碳化硅基为主的模拟/功率芯片。我们认 为此举将加速公司向技术服务商转型,结合自身强大的渠道能 力,实现从分销往上游半导体芯片环节布局,加强在芯片领域技 术方案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先锋微前身是日本先锋集团旗下的半 导体实验室,主营以光电集成电路、光学传感器、显示屏驱动 IC、 车载 IC、MEMS 镜为主,并提供 MBE 及晶圆代工服务。而上海芯 石主营功率肖特基二极管,并正在发力 FRD、VDMOS、碳化硅 SBD/MOS 等新品类功率器件。公司有望实现模拟/功率器件的设 计/制造/销售全环节打通,与分销业务的下游和客户产生协同。

四、公司积极向技术服务商转型,中长期发展路线清晰 公司目前业务以电子元器件分销和智能控制器为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平台。分销业务营收占比超 98%, 公司通过先后并购华商龙(被动元件/触显/电子器件)、海威思、创泰科技、怡海能达实现分销业务领域扩张和 份额提升。其中,通过创泰科技切入 5G、云服务优质赛道,获得了处理器芯片、存储及主控等一线大厂的代理 权,下游客户涵盖国内互联网和通信巨头。随着 5G 基建加速,云存储/云计算等逐渐渗透,公司未来成长机会 向好。另一方面,公司致力布局上游半导体芯片环节,通过收购日本先锋微技术(18 年营收 3.4 亿元,净利润 0.1 亿元)实现在光电 IC/传感/显示驱动/车载 IC 等硅基器件布局,并提供 MBE 和晶圆代工服务;通过参股上海 芯石实现功率半导体布局,芯石目前以肖特基二极管为主,逐渐发力 FRD、MOS/IGBT 及碳化硅等高端产品。公 司有望从市场分销转型至技术服务商,打通上游器件、中游制造和下游销售环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终端 制造和消费低区,但上游芯片整体国产化率整体不足 10%,替代空间巨大。公司发展思路清晰,有望享受行业 和国产化红利,实现芯片和分销业务协同发展。

五、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不考虑先锋微并表情况,预计 2020-2022 年实现营收 140 亿元/182 亿元/220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2 亿元 /1.6 亿元/2.0 亿元,对应 EPS 为 0.11 元/0.15 元/0.19 元,对应 PE 为 59/44/34X,公司发展规划清晰,长期成长 路径明确,考虑到行业平均估值,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摩擦、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变化抑制下游消费需求;并购整合及下游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产能爬坡和良率问题造成业绩波动;新品布局前期投入造成费用上升等。

出处:中信建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