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有什么错,为什么我们要讽刺他?

圣女程心


《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

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也是科举制度下一大批考生的代表。范进开始屡试不中,到后来鸿运当头又中相公,中举人,以致发疯。这一喜剧性的变化反应了科举制度后期对读书人的摧残。

同时也借范进中举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的表现

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表现

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再看相邻们的表现

中举前

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中举后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衙门小吏:

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万般街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还的中举!

科举制度从隋朝执行以来,对选拔人才的确起来一定的作用,推翻了过去氏族把持人才提拔渠道,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消极做法。为后续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积弊日盛,到后来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皓首穷经者比比皆是,也造就了一批不事农桑,只知死读书的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本篇就反应了在已经没落的科举制度下众生百相。


雨落一方


由我作答:谢谢阅读。

范进有什么错,为什么我们要讽刺他?

《范进中举》在当代中小学教科书里都有学科。我也曾多次阅读过,感觉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节小说是清朝年间,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节选。这节小说以夸张和修辞的手法,描述了“范进”这个穷书生,从乡试到中举的前后过程。

范进家中贫穷,家有老母亲和妻子。范进至幼好学,科考中得以秀才。秀才在当时的朝代分“童式,也就相当现在的小学升初中一样,为秀才。通过省考由秀才通过乡试升举人(高中)。再通过京试,升贡士。(大学)。贡士再通过殿试,才成为近士(皇宫官员),分三级别,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我个人分析,大概如些。)

范进的岳父姓胡是一个屠夫,人称胡屠户,以杀猪为生。生活过的比较富裕一点,看不起范进一家。但是,为了女儿,又很无耐。也援助了不多,因为范进读书,老母亲和儿媳又干不了多少活,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胡屠夫也不讲面子,时常的嫌“亲家",和辱骂女婿。

一天,胡屠户听说女婿考上了秀才,特意打了酒,带了香肠前来祝贺,饭间他教训女婿,“你成了秀才,是有身分的人,应该干点事业,挣钱养家,免得女儿跟你爱罪,别和一些平头百姓,掏大粪的平等。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就应该就一等,别和普通老百姓平起平坐。教训一番,酒足饭饱,填养大肚子走了。

几天后同窗同学,来找范进说:“三年一次(子年,卯年,午年和酉年)的乡试就要到,别错过这个机会。范进一听也是,去省城考试也得路费生活费算,自己没有怎么办?还得硬着头皮去找老岳父借。

去了岳父家,一说来意,岳父听罢又提范进诬辱一番,说:别黄鼠狼想吃天鹅肉了,听人说你考上秀才,试卷都别人给你写的,你中秀才是主考老师故意括举你,不然你中不了秀才。(秀才在当时年代是很有身份的,一般人称“先生”。不仅没借给钱,反而骂了个狗血喷头。(那时侯人规矩,懂礼义道德,不敢与老人顶嘴)。两手空空而归。

次日就和同学一起奔省城考试去了。

考试几天回来后,看到家里无米下锅,穷到了一定程度。只好逮了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去卖。在范进卖鸡之时,省城传来喜报,一报,二报,三报。范进不在家,急的老太太不知如何是好。邻居说也汾汾来看,于是派邻居去找。找到后,范进根本不相信他会中举,说邻居故意逗他。邻居夺下鸡,硬拉回家中,见报喜报公傞,看到贴在墙上的榜文,大笑一声,呵“我中了,我中了,我中了……”。跑出门外,掉入泥坑,全身黄泥,蓬头垢面的跑了。

报事傞人一看,举子疯了,这可如何是好,怎么回去交搓呢?于是傞人中,有一个有经验说道。“不要紧,他是乐报生悲,痰入心窍,所致。有他怕的人吓一吓就没事了。”众人想,他怕谁呢?他母亲说,“他怕他老丈人"。于是把他老丈人找来就行了。

简单大致的讲吧:

老丈不远,也得知消息,拿钱拿肉前来祝贺。一看如此情况,听了傞人的介绍,有此害怕,打了文曲星,死后彦王爷是要惩罚的。于是,也顾不了这些了,找到女婿,大声说“你中了什么,是骗你的,"伸手就很很地打了一巴掌。范进被抖倒在地,咳出痰瘀,神志清醒就好了,就回家去了。

后来邻居拿米面鸡菜,招待傞人,屠夫拿来了钱,打发他们走了。他的走后,邻里乡亲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都来说好说奉承他,就连张乡绅也来也来送银,送房,称兄道弟,连县官也来巴结,因为中了举人,有随时升官的机会,可以京试,殿试。如果试上前两三名,京里的大官,谁不巴结呢?

通过《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范进没有错,为什么却被人讽刺呢?这就说明人穷了,人人看不起。背后疯言冷语,胡屠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贫穷没错,只要行的直,站的正,不偷,不摸不违法有何错呢?不仅在过去,到任何时侯,看起穷人的势力眼都存在。“范进”为什么会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心中郁闷。二个是突然的惊喜,造成痰涌,诸渗心窍。也就是过于激动造成的。范伟,赵本山的小品<中奖>就是真实的反映。虽然不是人人这样,大多数人也会被突入其来的事情所击倒。


老吴趣谈


吴敬梓所著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经典角色——范进。

范进是一个落魄文人,屡试不第,到54岁时,仍然只是一个童生身份。读书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范进读了几十年书,将家里读得穷苦不堪。在12月的寒冷天气里,范进还只穿着一件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在清朝时期,穷人是谈不上什么人格尊严的。范进的丈人胡屠户,动不动就挖苦他,教训他。当范进考中了秀才后,胡屠户便又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他一通,说:“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业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那么,范进真的是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吗?其实,范进的官场交际能力方面相当高,根本不是胡屠户这种没见过世面的人所能想象。

张乡绅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现在他虽然已经不做知县,但依旧有钱有势,是县里的头面人物,在范进、胡屠户等乡下人眼里,简直就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因此,张乡绅来拜见范进的时候,胡屠户甚至都不敢跟他见面,“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一个“躲”字,将胡屠户的自卑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在张乡绅面前的表现,不卑不亢,甚为得体。

当张乡绅的轿子到了门口时,范进立即“迎了出去”,表示对客人的尊重,给足了张乡绅的面子。随后,张乡绅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是在自责自己以前没有与范进交往。范进连忙回答,说:“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将责任揽过来,表示是自己没有上门拜会。

接下来,张乡绅说:“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这是在拉关系了。清朝时期,官场上很注重门生一类的关系,以便在官场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此前,范进并没有官场经历,却一点即通,马上回答:“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这是在积极回应张乡绅的拉关系。

拉完关系,两人进一步展开交流。张乡绅在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有50两,送给范进,还将一座三进三间的房子送给范进:“小弟却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看。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方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还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初次见面,就赠送重金和房子,范进怎么回应的呢?范进很需要钱和房子,可他知道“无功不受禄”的道理,不敢贸然收下,“再三推辞”。

张乡绅急了,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听了这番话,这才收下银子,作揖谢了。

正事谈完,张乡绅送完银子和房子,达到了目的,告辞要走。范进与他“打躬作别”,结束了他在官场上的首秀。

总体上来说,范进接待张乡绅的言行大方得体,丝毫看不出一名穷书生的腐儒习气,更不是他丈人口中“烂忠厚没用的人”。后来的事实证明,范进在官场上游刃有余,考取了进士功名,还一路迁升,做到了4品大员,步入人生巅峰。











追梦小卒


范进中举了,范进你就犯错了,你这厮也配中举吗?一中举就疯,看上去还疑似装疯卖傻,丢人丢大发了!

范进是谁?一介不三不四白发盈首的老寒儒,穷的饭吃不饱,衣穿不暖,平时碰到卖肉的老丈人,战战兢兢,似老鼠见到猫一般。现在中举了,咸鱼翻身了,名利爆棚了,让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吃瓜群众如何改口,恭恭敬敬地称呼你一声范老爷呢?

范进中举后,范进居然疯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若换在以前,吐唾沫的有,打冷拳的有,他不知道会触多少霉头。不过现在哪还是“烂忠厚没用”之人呢?大家看他的目光变了,一时间手足无措,只好把号称他克星的老丈人胡屠户找来,扇他两耳光试试,不料竟奏效了。但奇怪的是,范进怎么一点后遗症都没有?接着有贵人来访,范进客气一句“晚生侥幸”,就连红白财物和三进三间的房子,在再三推辞后,一并收得坦坦荡荡。

其实光到这一步,大家在内心中瞧不上他,讽刺他,甚至眼红他,也不过跟眼下的某个草根明星的情况,差不多罢了。但极有可能的是,作者吴敬梓故意被疯范进一时半刻,欲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说不。 因为作者本人经历坎坷,生活上由富入贫,思想上蔑视功名富贵,他早已看穿科举制度的危害性,让读书人掉入追求利禄的陷阱,成为可悲可耻的市侩。于是通过对范进一招及第后的变态描写,对官民皆困其中,读者只要稍作考虑,就会感到害怕和厌恶。反过来说,恐怕范进自己也乐意疯一把,因为他既是喜极而疯,同时还是气极而疯。

凡此种种,正是我们讽刺的全部理由和对象。


手心我心bxl版


范进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有什么错,我们为什么要讽刺他。由于受几千年以来孔孟之道,及封建传统束缚和压迫,中国历史上讽刺小说并不多见,有如《儒林外史》这样高明讽刺手法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数。

由于作者的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他只能通过对人物的精心刻画,已达到他对当时社会种种丑恶不满,揭露和批判,看似是对范进的讽刺,实质是无限放大到对整个社会的嘲讽和谩骂,所以,我们在讽刺范进时候,也间接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嘴脸。鲁迅先生对这种讽刺手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其作品中运用的灵活自如。





暗香香


在当下社会,范进中举似乎已经作为书呆子的代名词和科举制度害人的典范。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又是一个努力奋进的普通人,不过被官本位思想毒害太深,本质还是很可怜的。



传统社会流动方式单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范进并非不谙世故,在考中举人之后,也知道四处打点,拜访同年,贿赂上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是儒家文化骨子里等级特色。

范进出身贫寒,中了举人,特别高兴,举止癫狂,但你以为他真的疯了吗?其实没有。吴敬梓运用了非常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范进追逐功名从而喜极而疯的形象。同时,范进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对比强烈,深刻揭示了世态炎凉。

在乡村社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范进中举前,虚伪无用,软弱卑微,情感脆弱,甚至遭到了村民的鄙视和毒打,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



一进龙门,身价十倍。范进中举后,母亲去世,丁母三年,参加京城的会试,夺得进士功名。行走朝廷部属衙门,又考选御史。前后地位的变化,范进已经很精明了,不久之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执掌一方教育事业,前途无量。

下层知识分子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看起来是被封建文化戕害的悲剧,34年的忍辱偷生,扭曲了人格,实际上也是极为现实的世态人情。

范进获得了官位之后,性格大变,一改唯唯诺诺,做事情老谋深算,讲话伶牙俐齿,官场应酬挥洒自如,已经回不到那个点头哈腰,半晌放不出个屁来的从前。猪油都吃不上几回的范进,中举之后在知县家里做客: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这就是反差。当然,老爷范进当然远远高于无用的范进。



也正是因为功名出身,发榜之后,举人范进顿时拥有了所谓田产、房屋、金钱粮米、银镶杯盘、细磁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环,还包括别人的尊重,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迂腐穷酸的可怜人了。

这就是学而优则仕了魅力。


秦右史


范进的行为没有错。

范进作为一个读书人,儒家统治灌输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把考取功名作为毕生追求,在“八股文”考试的模式下,屡考不中,最后在自已的努力十运气下,终于考中,理想得以实现,自己也未想到能考中,一至于疯掉,这是精神得以刺激的结果,实属正常。

假如,范进这次又未考中呢?请老师们思考情况。

范进是一位老实人,他平时只有读书,没有吃喝嫖赌的行为,周围人为何要讽刺他?难道范进吃过他们家的饭?化过借过他们家的钱?

相反,范进考中后,周围人的"狗眼看人低"的势利行为才是受人讥笑的内容。

这就是现实,古有,今更有!

谢谢!请老师赐教。





金都一非书法


范进同学朴素、老实、厚道、勤奋、坚毅,在现实当中,我们实在找不出可以挖苦范进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还要讽刺他呢?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作者角度和人性角度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说文学作品。

一、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写给自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诗经》和大量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出现,文学想社会底层下沉。文学创作开始越来越关注读者。比如话本,总要引人入胜才行,观众喜欢什么,就要提供什么。这一点类似今天的网络平台,选裁和表达方式都要根据读者来变化了。《范进中举》是《老残游记》的一个章节,作者刘鹗就是当年的“网红”,这部网红小说当年就是连载赚钱用来资助他的好朋友连梦青的,因此刘鹗更关注读者需求。

二、文学本身就是要感染读者。越是好作品越有较强的感染力,也许叫“忽悠”,读着读着就会落入作者的思维圈子。虽然范进是个好同志,但是让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他可笑了。

其次,作者角度。

一、作者本人的际遇影响他对范进的认知。刘鹗学识渊博,但是也曾遭遇科举不顺、经商不顺等变故,因此描写范进多少带有自嘲的味道。

二、刘鹗儒学思想属于“太谷学派”,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学派思想使得刘鹗对于科举有自己的认识。

第三,人性角度分析。

悲剧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引起读者共鸣。讽刺类小说也常常有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也许生活还不如范进,但是看到(听到)范进的际遇,倒觉得范进可笑。普通读者很少再回过头来反思、对比。

范进有迂腐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所谓“嘲笑”,还有社会对于科举的认知和反省等原因。


履和斋


范进本人没有什么错,出生贫寒卑微的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举人,也算是成功人士了,哪怕年纪稍大了些呢。《范进中举》真正讽刺的是两类人:一是通过范进的案例来讽刺像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把入仕为官作为读书的唯一终极目的;二是讽刺象胡屠夫那样趋炎附势、厚颜无耻的小人。胡屠夫本是他的岳父,却也看不起他,对他总是恶语相向。但是在他中了举人之后,就开始巴结起范进来,同乡的那些瞧不起他的名流们,更是轮番的向他道贺,目的无非就是期望以后能够从范进这位朝廷官员身上得到关照和好处。



男孩丛中唯此一枝独秀


我觉得不是对范进的讽刺,而是作者借助《范进中举》的故事,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抨击,也是对那种世态炎凉,黑暗的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

《范进中举》的故事,在当下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纵观当今社会,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盛行;明星,网红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那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却无人问津;医患关系,师生关系愈演愈烈;网络暴力肆意横行,仿佛人们把一切的不满情绪全都发泄到了网络中,一些喷子们更是无孔不入,好坏不分,开始乱喷,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还有那些溜须拍马的丑恶嘴脸……

我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什么悲观主义,我们人类之所以称为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有思维,遇事能理性思考,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我相信:很多人最终都会变成善良,包容,有道德的人,我也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变得理智,客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