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太始天元册》现在还存在吗?

愿心如水


仅参考,找到的资料:

《太始天元册》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书

古本

黎黍匀/敬撰

太虚寥廓,肇基化无。吾不知其广,豁豁然不可度也;吾不知其微,絮絮然不可视也;吾不知其远,渺渺然不可测也;吾不知其深,幽幽然不可明也。玄之又玄,化此而出,天门开合,玄妙之典。有生于无,无生于玄是也。

万物姿始,五运终天。混沌出,鸿蒙大荒,有物而成焉。其物不可视,不可察,不可测,不可言,自东而来为木为荣,自南而来为火为茂,自西而来为金为敛,自北而来为水为肃,自中而来为土为盈。布而天,满于地,终天而行,周而复始。

布气真灵,总统坤元。自虚而始,真元运之,统于地,入于土,盈满流畅。有虚而实,实而为实,实又为虚,源渊不断。

九星悬朗,七耀周肇。九星,谓天蓬 、天芮 、天冲 、天辅 、天禽 、天心 、天任 、天柱、天英见,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坤定,宇宙乃成其体,空穹得以有统。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物有阴有阳出,其性有柔有刚见。二而合一,衡于其间,和于其中。

幽显既位,寒暑张弛。水火承转,明暗变换,寒暑交替,然也。其定而自有生化之律也。

生生化化,品物成章。以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其序定,其统固,其源长,其论渺矣。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龄天之气,经于心尾成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太始天元册》是中国古代记录天象的一本小册子。我看的书少,这个名字第一次是从《素问》中看到的。要说古,到底有多古呢?首先要从名字上看,有两条线索:

一,从目前《素问》的校本来看,比较经典的是宋嘉佑本的《新校正》。《新校正》原文辑录的主要是唐王冰编次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据王冰本人讲,他当时参考的《素问》注本已经是残缺不全了,于是他重新排了一下版,还补充进去一部分内容。其中篇幅最大,内容最详细的就是后世称之为“运气学说经典”的“七篇大论”,据王冰本人讲,这也是他一向修真慕道,最终从一位姓张的老神仙那里淘来的散佚经文。而《太始天元册》就出现在七篇大论中名为《天元丨纪大论》的文字里面的。因此,可以断定《太始天元册》的成书下限在王冰所处的唐代,大致在公元800年的时间;

二,从名字上看,《太始天元册》有三层含义:

①首先是一本册子。呵呵,近乎是废话,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命名之初,我们的先人已经是在用编串好的竹简来记录知识了。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蓝字是从百度上抄的]。这个时间段可以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

②其次说的是“天元”。什么是“天元”?“天元”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说白了就是出于给日子定个记号的需要,而产生的时间标识。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随时会被野兽猛禽攻击的心跳日子里,闲人才关心昨天、今天和后天的区别呢!后来生活安定了,出于各方面的需要,要求对时间进行比较精确的认识,怎么个搞法呢?总之是很复杂的,我国后世的每朝每代的历法的制定都是要参照“天元”来确定的,所谓“天元”,就是指上天的开始,我们常说“一元复始”也有这个意思。那么看看我国现有最早的历书——日书出现年代,最晚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致在公元前200年的时间。

③最后是“太始”。各朝各代都要标定“天元”,《内经》的七篇大论中的第一篇就叫做《天元丨纪大论》,如果“天元”都搞不清楚,还玩什么五运六气呢?所以,由于时代的不同,正所谓每天都有新气象,那么同样都是“天元”,也得分个子午卯酉的。因此“太始”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它可能会代表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太始”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易纬乾凿度》中的“五太”,《易纬乾凿度》是一本成书于西汉末年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个更早一点的,不过也早不了多少了,就是汉武帝的第九个年号,也是称作“太始”的,历时4年,即公元前96-93年。

所以说,从名字上看,能够想起来叫《太始天元册》的,应该不会太过久远,最早早不过西周,最晚也晚不过隋唐时期,其间的时间跨度按年算的话大约也就在2K左右了。大致地推断一下成书的年代,其实并不具有特别实质的意义。比如说,汉司马迁编著过《史记》,虽然成书在公元前100年的时间,但是《五帝本纪》里面记录的事件,都不知道是哪个猴年马月的档案了。同样在《太始天元册》上也存在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

有一天黄帝问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的主时”是个怎么一回事?”

鬼臾区回答说:“五气的运行,各自有各自的结束日期,并不是单单主一个时令的那码子事啊。”

黄帝就说:“哦?我有兴趣,那么就有请你谈谈这档子事情喽。”

鬼臾区接着就说了:“臣下我经常去图书馆看一本叫做《太始天元册》的书,那上面说……从臣下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开始研究,到现在我这一辈,都有10世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这是典型的四言体叙述格式,最早源自于《诗经》,不过后世也都有广泛采用。请注意“九星旋朗”这4个字,以前看书总是不知所云,总之是您老爱几星几星,甚至把“九星”和“七曜”混淆起来。如今看来,不学习点天文学知识,还真是搞不清楚这些文字描述的是一番何等的景象。

以下是现存最早的描绘在纸上的星图,为我国唐代的敦煌星图。原件于1907年被英国人A.Stein盗走,现存于大英博物院,编号为S3326。

注意,图的正中位置已经分别标注了“天皇”和“北极”,“北极”靠下一点还有“太一”和“天一”,在往下还有北斗七星,以及“天枪”和“玄戈”。

为了明确九星的概念,我标了下面一幅北天星图:

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观测点,其中白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恒显圈,红圈大致相当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恒显圈,绿圈大致相当于距今5000年以前的恒显圈。

可以看到,在我国西周时期以及以后的大约1000年内的恒显圈内包括了所有的北斗七星和天枪、玄戈二星,后来就有人提出这9颗星就是《太始天元册》中提到的“九星”。而实际上关于“九星”的说法有很多种,我还是比较赞同道教中“斗姆”生九子的说法,即“勾陈”、“北极”,加北斗七星的排列,只是称谓不大一样,因为在红色的恒显圈中,确实有这9颗星,很亮,很引人注目。

太始天元册》第二次在《内经》里出现,还是在唐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中,不过这一次是《五运行大论》。

《五运行大论》在一开头就交代了这样一个场景: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

明堂是由官方敕建的一个非常正式的重要的场所,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当天黄帝升座明堂,主要是办三件事:正天纲,观八极,建五常,其实也是一回事情,就是对天地万物进行一次归纳总结,这类事务通常对于帝王来说,是第一位重要的。中国古代帝王都是以天子的身份行令的,所谓奉天承运,帝王的各类政令都需要代表天意,那么,为了最大程度地符合天意,除了直接感悟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天地运行的纲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一统万物的历史任务,这是帝王之家的宿命。

当然,要搞这么重要的活动,帝王一个人是玩不转的,所以要特别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这一类专家就是“天师”。天师,在当时是主要负责研究与上天有关的所有现象的专职人员。既然是玩的这么高层次,而且还是经常揣摩帝王他老爸心思的高手,担任这一神圣职务的人通常都会受到帝王格外的尊敬和恩宠。岐伯,就恰恰是在这样的位置上,另外,这一次的《太始天元册》的料,也是由他老人家给爆出来的。

从文章的语气上看,很象是岐伯在转述《太始天元册》上的内容给黄帝听: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单从内容上看,这是在讲如何占五色星云之气的内容,似乎很是玄奥。不过还原成下面的图画就比较好了解了。

这是一幅根据岐伯转述《太始天元册》上的内容所绘制的示意图,很多图文版的《素问》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都配有这样的一幅图示说明。我重新在电脑上画了一下,偶然的一次染上了黑色背景,还有几分拓片的感觉,我很满意,就保留了下来。

岐伯之所以引用《太始天元册》,是为了回答黄帝关于年干支对应五运六气问题的疑惑,五运六气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还是讨论有关《太始天元册》的内容,文中总共涉及了以下几组概念:

1)“丹天之气,黅天之气,苍天之气,素天之气,玄天之气”,这个似乎很令人费解,如果说一定没有这五色之气能够出现在天空中的特定位置,并且能被目力观测到,就显得有些武断的话,我还是觉得还是有很大程度上暗示的成分的。因为从五色气的起止位置上看,标注的内容与鬼臾区的叙述是一致的;

2)“心、尾、柳、鬼、亢、氐、昴、毕、张、翼、娄、胃、奎、壁、角、轸”,这些均是中国古代星官中黄道28宿的名称;

3)“戊分、己分”,这是唯一出现的天干中的两个,其作用非同小可,它们分别代表地天的门户,够牛B的了吧!

所以说,《太始天元册》中的这些内容所直接涵盖的信息量还是很少的,上图中已经将28宿列全,对文中没有提到的8干和12支也进行了补充,甚至还整进来了后天八卦的乾、艮、巽、坤4卦,真是够添乱的,呵呵!之所以说乱,到不是说编排的问题,主要是把圈整颠倒了,这对于深谙此道的老手并没什么影响,但对于初学者的导向确实是有些偏颇的。所以我重新调整了一下圈的问题,见下图:

反正已经很热闹了,我索性再多画几笔了,嘿嘿!这幅图我命名为『太始天元五运星图』因为主要的问题是围绕《太始天元册》关于五运主岁这一段内容展开的,之所以称星图,是因为标定的背景必须以28宿为基准,因此叫星图再合适不过啦!

当然了,这幅图也有一些瑕疵,我需要说明一下:

1)中间的日心说,在这里并不合适,应该去掉;

2)地球的八个位点画得是现在的状态,这一点,我在外圈的节气位置上已经做修正了,修正后的是距今大约3000年以前的状态,大至当我国东周时期;

3)28宿匀的太均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匀称的。

反正能说明问题就行了,懒的改了。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东周时期是将冬至定为子月的,冬至是最早被制定出来的节气,冬至又叫“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古代相当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东周至春秋时期,每逢冬至子夜,虚宿就升上南天正中,因此古人也称虚宿为“天节”。所以说子月——虚星——冬至相互对应的话,这个就是东周至春秋时期所能看到的天文景象。以此时的东西南北定出的星位正好将四象对正,《周礼·天官书》描述的星象方位也与之相符合。

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太始天元册》所描绘的,是距今3000多年前,大约值我国东周——春秋时期的天文景象。这个时期,正是华夏文化走向昌盛繁荣的时期!

附:王冰曰: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营运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南华,非新学之所易晓,观其经注一律,以出一人之手,谓扁鹊为黄帝时人,则其书不古,谓扁鹊为秦越人,则传中无太玄君之号,医门仿托,率多类此。

综上所述,网络资料查找未找到更具体内容以及更规范古本,故鄙人以为此书已不在世或有待发掘。




岐黄侠


《太始天元册》大概记录的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我国东周时期的天文星图。 它的内容,大多都应当被王冰保留到《黄帝内经素问》,关于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中。


自有人类以来,我们人类的时期划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质五个时期。 太始时期的伏羲氏看到了河图之后悟到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天门因此为他而开。在他带领族人离开前,他将自己所悟在轩辕丘的一面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图(其实上是一种语音文字),这就是后来的《太始天元册》。太始是当时的时期,天元则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 轩辕丘一直由昆仑派人守护,只有神农氏帝号的嫡系子孙才能进入其中并看到这幅图。但由于太始到太素这个时期的语言和文字有断层,后来的人们一直都看不懂。直到太素后期神农少典的儿子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出生,黄帝将语音文字翻译成当时流通的语言,由神农少典记录后,命人将其整理成册,后置于黄帝时期的朝堂之上,供有学习欲望的人自行查阅。



从目前《素问》的校本来看,比较经典的是宋嘉佑本的《新校正》。《新校正》原文辑录的主要是唐王冰编次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据王冰本人讲,他当时参考的《素问》注本已经是残缺不全了,于是他重新排了一下版,还补充进去一部分内容。其中篇幅最大,内容最详细的就是后世称之为“运气学说经典”的“七篇大论”,据王冰本人讲,这也是他一向修真慕道,最终从一位姓张的老神仙那里淘来的散佚经文。而《太始天元册》就出现在七篇大论中名为《天元丨纪大论》的文字里面的。因此,可以断定《太始天元册》的成书下限在王冰所处的唐代,大致在公元800年的时间。



洪果果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太始天元册》,让人想起了金庸小说里面的梵文版易筋经,梵文版易筋经里用隐形墨水写成的神足经,却偏偏是性价比最高的武功,游坦之一个多月就练了六七成。,大家对《太始天元册》感兴趣是不是也是想学游坦之,快速练成武功心法,称霸武林,不对是学会医术秘籍,称霸杏林呀。

我一直强调,对古籍的态度肯定先是好奇,然后是学习,然后是扬弃。

没有好奇心得驱使,你不会去了解搜寻,现在信息社会,存在的东西很容易被找到,不存在的东西也很容易被发明了让你找到,比如这个问题各位答案中的原文了。

找到之后就是学习,这就涉及到你本身的知识结构适不适合学习了,那些一贯只想看经典白话文,舍不得花时间去琢磨古文原文的,简易像这样的偏僻古籍暂时放弃,因为你想呀你看白话肯定是被后人翻译的,要翻译准确,必然要读懂,如果翻译的人读懂了,那翻译的人有没有达到你想像中,那些争夺武林秘籍的人那样的立刻神功大成,天下无敌,成佛成仙呢。

这其实就涉及我说的第三点了,扬弃。学习中医时刻需要警惕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在告知你古人是对的,先贤是正确无比的,另外从小学习看到的又是科技在快速的发展进步,如何调理这二者关系,从而很好的对中医经典的扬弃,这是冲玉子一直思考努力的方向,解决不好这样的问题,医术再高潮,你的人生也可能变成游坦之,周芷若之类。

如果本回答对您有用,请点赞、关注并收藏。我会陆续分享一些公司股权法务,财务人员进阶,中医芳疗,家庭护理相关的知识,还有自己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技巧和理财心得。

火炼得金,水冲成玉的 冲玉子


财法民医冲玉子


  说到中国历法,总离不开干支,中国的干支纪年深深的印刻在每一步经典之中。《黄帝内经》的时间,也与干支有关。所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她的融合性,并不是但单一的掌握一门学问就能够深刻理解的,而是需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对于天干地支,很多人都可以倒背如流,清晰的烙在自己的脑海之中。但是对于天干的来历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这里提到了天干是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那么《黄帝内经》对于天干是否有所提及呢?其实是有的。

我们再看一下《五运行大论》篇中歧伯提到的《太始天元册》的一段话: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而戊己之分位于奎壁角轸之间,称为天门地户。

而《太始天元册》这段文字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对阴阳变化之象的一种描述,而这种描述用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这十干来分别标示。而这种象的变化实际上是以周天二十八星宿为基础,这二十八星宿如果画到二位平面图上,形成一个圈,但是在空间之中,二十八星宿之间高低距离却是有所差异的。这里我们无法知道是由几维空间组成的,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但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气象,对这二十八星宿进行了划分。所以,十天干实际上就是从阴阳之中化生出来的。

而十二支的演化则有明确的记载,就是木星绕太阳运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11.8年),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在木星运行的轨迹上找到了十二个点,然后按照和木星运转相反的方向对这十二个点命名,就是我们所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黄帝内经》隐藏的惊天之秘(一)提到了时间是阴阳变化的一种表现,而十干十二支就是天地阴阳变化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通过象的变化,揭示阴阳变化的奥秘,用以调整自身阴阳的平衡,中国古人的干支纪年法实际上就是一个观测阴阳变化的体系。

天地阴阳的变化,纷繁复杂,所以没有办法用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统一。但是人身的阴阳变化则是“数之可数”。《五运行大论》篇提出: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

也就是说,人参阴阳变化是可以用数来进行推演的,也就是可以通过阴阳变化反映出来的,所以就可以进行调整,以使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的额状态。

天地阴阳变化有时候与人身阴阳的变化不相吻合,这时候就要看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就是看自身的元气(正气)的强弱,而人身的元气与来自于“肇基化元”的元气,这个元气的作用就是用来调节阴阳的平衡,如果这个调节器失衡,人就会生病,所以需要借助外力来调整体内的阴阳,这也就是中医治病的时间观念。

所以,《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整天地阴阳与人身阴阳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个关键点就在于时间。


攀阅


《太始天元册》到目前为止,应该没有原文了,我们所看到的是唐时期注内经时补入的。《太始天元册》应该早于内经的,是最早的古代观察测算天文星象,物候的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大多认为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于唐王氏注释补入,汇集24卷,合81篇。

其成书具体时间和作者不详,目前不可考究。由此《太始天元册》原书应不存在。


春秋君言


有些蠢货不知黄帝内经在几千年前就对宇宙的运转規律就有深刻的认识了、而西方在近代才逐渐的了解‘、这是多么的先进、有些人看不懂‘反而认为他落后、太让人失望了


张医生161991348


有人想捣乱中医,所以不管你再牛逼,也不会承认的。顺其自然,喜欢就自己研究吧,没必要你喜欢也要让大家都喜欢的啊!数千年的东西能够流传下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袋里乾坤


我家有,也许是伪作,但被我直接烧掉了。我为什么烧掉呢?因为我痛恨中医。


科技创客243294038


各位大神,给小的开开眼,中医典籍最早的善本是哪个时代的?是明本还是宋本,别说有人见过唐的,汉的,也别说看过竹简上的


寂空618


《太始天元册》大概记录的是距今三、四千年前,我国东周时期的天文星图。 它的内容,大多都应当被王冰保留到《黄帝内经素问》,关于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中。

搜索的答案,既然有这本书,那就是有,但是内容可能就不怎么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