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雙城記”

跨越千里的“雙城記”

圖為張小敏在抗疫一線

1000餘公里,這是平涼崆峒到湖北武漢的大致距離,也是平涼市第二人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員張小敏和家人之間的距離。一個多月來,張小敏和丈夫王錦波相隔千里,各守一方,上演了一場跨越千里的“雙城記”。

王錦波:沒有哪個春節像今年這樣讓人擔心

年前,張小敏所在的醫院接到通知:春節正常上班,堅守崗位。我問她:“年三十晚上還能回來吃飯嗎?”她低頭回復著手機上的消息,答了我一句,“到時再看吧。”

後面的幾天,她和往常一樣忙,一家人偶爾會坐在一起討論當前的疫情。

大年初二,她接到了單位組建甘肅省第一批援助湖北武漢醫療隊的緊急消息。

“我覺得我得去,作為呼吸科護士長,這是我的責任!”掛斷電話,她對我說。

有那麼一會兒,誰也沒說話。望著眼神堅定的她,我扭過頭,說:“這幾天看你一直關注疫情消息,馳援武漢我知道你一定會去,這麼多年我都支持你。這次還是一樣。”

大年初三,接到醫院出征電話後,仍在崗位上班的她趕回家迅速收拾了行李,來不及告別便出發了。

2月8日,平涼市抽調黨員幹部下沉社區一線,協助監督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成為社區黨員先鋒隊中的一員。在崆峒區東關辦事處解放中路社區,我和同事們一起守好社區大門,給進出小區的居民做排查、量體溫、登記過往車輛。

她去武漢後,我成了手機控,新聞、朋友圈、短視頻,只要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新聞,我都會認真看。

其他一線醫護人員的樣子就是她的樣子。她的安危、她的防護措施、她的飲食起居……每次,打過幾個電話、發過幾條微信後,抬起頭接著搞防疫,心裡期待著能有個確切的回覆,這樣我才安心。

相隔千里,我們堅守自己的崗位,相通的心意就是彼此最近的距離。

王昱堯:“長大了,我要成為你!”

在過去的22年裡,媽媽這份職業給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上不完的夜班和洗不淨的氯水味。爸媽工作的原因,讓我從小習慣了少有父母齊聚的生活,記憶裡,媽媽是個踏實認真、工作負責的人,她總說,咱們家就是各自幹好自己的事,我們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還記得那些節假日,當我們一家人計劃外出遊玩時,會因為媽媽工作原因改變行程;還記得儘管很忙,但她總會抽出時間帶著我去書店看書,有時一看就是一天。在她的耳濡目染下,13歲時,我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2016年高考填報志願時,我所有的選項裡都填了臨床醫學專業,最終,如願考入復旦大學醫學院。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得比想象更快。當馳援武漢的消息傳來,我知道媽媽一定不會當個局外人。

“你是老護士長,學的臨床護理專業,經驗豐富,這個時候應該衝在前面,媽,我支持你!”出征前,我隔著電話給她打氣。

儘管我的心情和爸爸一樣,很擔心,但從來不說,我們默契地迴避了擁抱和安慰,隻字未提,當這是一場普通的出行。

其實,越是在這種時候,信心和行動同樣重要,只要我們心懷希望,篤信在星月皆無的寒冬後,春天必會如約而至。

跨越千里的“双城记”

張小敏: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我是一名護士,和以往一樣,每逢過年,喧鬧都離我們很遠。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我比普通人更早關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大年初二,我們醫院接到省衛健委的通知,組建甘肅省首批援助湖北武漢醫療隊,我向醫院遞交了請戰書。

“要注意保護自己,到了武漢記得報聲平安。”出發前,丈夫沒多說什麼,只是反覆叮囑我要注意安全,家裡一切有他。

第一次穿防護服,第一次打開隔離門那一剎那,心情很複雜,坦白說,有緊張,也有害怕,但我們是白衣戰士,就要勇往直前!

剛到武漢的那幾天,孩子每天會打電話,話語不多,只問:媽媽,今天還好嗎?我答,好。一週後,孩子說,媽媽,我覺得你們的防護措施很安全,我和我爸放心了。

每天,在如同戰場一般的醫院。手術衣、防護服、隔離衣,裡裡外外三層裹得我們嚴嚴實實、密不透風,我們只能通過寫在衣服上的名字辨認彼此。一天6個小時套在防護服裡面有種窒息感,連走路都變慢了。

經常,透過護目鏡上細密的水霧,我要極力完成加藥、抽血、輸血等一系列工作,機器報警時必須湊得很近才能看清故障提示。進入病房前,穿防護用具需要花半個多小時,燈火通明的病房裡,白衣疾行、汗透襟衫,緊張到沒有一分鐘能閒下來。偶爾,我會被防護服憋得難受、呼吸透不過氣,就找個地方,休息一小會兒,緩過來再繼續工作。

每天和醫療隊同事坐車前往醫院,一路上只有發動機的“轟隆”聲打破空氣中的寧靜,窗外車聲寥寥、人影難尋,有時會恍惚如在夢境中。來武漢一個多月,收穫更多的是感動和欣慰。誰的病人好轉了,誰的病人搶救成功了,都是一個個讓人振奮的好消息,我們會覺得辛苦這麼久,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幾天,我們負責的病房出院的患者多了起來,看著患者康復,我們知道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路途雖遠,但前方有光。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蘭天 通訊員魏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