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幹部南下:千里“大輸血”

70年前——幹部南下:千里“大輸血”

钩沉|干部南下:千里“大输血”

1949年2月,企之縣(今曲周縣)南下幹部合影。

[閱讀提示]

70年前,為支援全國解放,大批河北幹部冒著沒有散盡的硝煙,拋家舍業,背上行裝扛起槍,浩浩蕩蕩向南方挺進,如同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輸向南方新解放區,參加了接管、鞏固新中國政權,支援南方廣大新解放區建設的任務。

這次調幹南下,是中共中央根據革命形勢的需要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因為人數眾多、成建制輸出、發揮作用巨大,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而河北,就是此次南調幹部的重要來源和基地之一。

钩沉|干部南下:千里“大输血”

70年前,大批河北幹部舍小家顧大家,毅然踏上南下征程。圖為太行行署歡送第一批南下幹部時的合影。

1

南下號角吹響,千里赴征程

在中國革命史上,“幹部南下”是一次重要的戰略行動,由此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歷史革命群體——南下幹部。

1949年春,隨著黨中央一聲號令,大批河北幹部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此次調幹南下,是黨中央基於戰略考慮作出的安排。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勢如破竹之勢,相繼在各個戰場上殲滅大量敵人並取得了勝利。就在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事力量進行戰略總決戰前夕,中共中央為迎接全國勝利的政治形勢,制定了一系列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任務和戰略決策,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即將解放的南方地區做好充足的幹部人才儲備。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戰爭的第三年內,必須準備好3萬至4萬下級、中級、高級幹部,以便第四年內軍隊前進的時候,這些幹部能夠隨軍前進,能夠有秩序地管理大約5000萬至10000萬人口的新開闢的解放區。”

按照“九月會議”方針,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做出《關於準備五萬三千個幹部的決議》,將所需幹部分配給華北、華東、東北、西北、中原五處,並對各級各項工作中負主要責任的幹部、最低限度人數進行了規定,要求按比例分別列入。同時,各地所調幹部均應組成完整的區黨委架子,整體調出。

“在解放戰爭時期,幹部南下有數次之多,最早應該是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來1948年又從冀中、冀南等地南調幹部數千人,1949年春以及7月之後又有兩次。但1949年春這次無論從規模還是調動地域上,都遠超其他幾次,是幹部南下的最高峰,影響也最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一處副處長王林芳介紹。

河北是此次南下幹部的重要來源和基地之一。

“當時中央分配給華北的任務是17000人,後來增至21499人。實際上,後來各地都基本甚至超額完成了調派任務。”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副處長閆麗表示。

河北主要承接的是華北局下派的任務。

由於河北當時分屬不同根據地,大致派出情況如下:冀南區南下幹部約4000餘人,組成一個南下區黨委,書記王任重,隊伍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冀南支隊;冀東區南下幹部約3000人,組成冀東南下幹部總隊,李楚離任書記兼總隊長;太行、太嶽兩區南下幹部約3000多人,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由書記冷楚帶隊;冀中區與察哈爾省合派幹部近4000人,編為華北南下幹部縱隊第四支隊,牛樹才任書記;晉中、冀中、察哈爾、太行合計抽調南下幹部約3000人,由書記武光帶隊。

此外,渤海區一分區按華東局安排南下幹部約1000人,熱河省按東北局安排南下幹部約2000人。

“南下幹部追隨的是解放軍的腳步,解放軍解放了哪裡,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有可能留在哪裡,馬上開展建立人民政權、恢復社會秩序的工作。”王林芳介紹。

這些南下幹部的最終去向大致為:冀南支隊一部分去湖北,大部分去湖南;冀東南下幹部總隊去了湖南;長江支隊去了福建;華北南下幹部縱隊第四支隊進入皖南地區;晉中區、察哈爾省、冀中區、太行區抽調組成的南下區黨委進入湖南;渤海區一分區組成的華東南下幹部縱隊渤海三支隊進入浙江。

2

成建制配備,骨架輸出

按照中央整體調出的要求,承擔南下任務的各級黨委政府要成建制確定南下幹部人選。

“具體來講,就是既有軍事、黨務、機要、政府、工農青婦,也有經濟管理、財政、銀行、貿易、通訊社及報紙等。各部門之間按比例配備,各部門內部還要有高層、中層、基層各個級別,以保證能夠以這些幹部為骨架,儘快構築起新解放區的各級政府機構和黨務機構,使各方面工作都能有人著手開展。”閆麗介紹。

如何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這對當時幹部資源並不充裕的河北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和考驗。

“河北各級黨委政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一方面通過黨校和幹部輪訓隊以及提拔配備副職等方式,想方設法加大幹部的儲備,一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思想動員。”王林芳介紹。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河北人素來鄉土觀念重,要他們拋家舍業,離開家鄉和熟悉的崗位,到遠隔千山萬水的地方去工作,大部分人難免有顧慮。但一部分人不願南下,則是受“寧向北走一千,不向南挪一磚”的固有思想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在名單確定之前,各級黨委在幹部中先開展了系列學習活動,使黨員幹部堅定革命信念。冀中區十一地委的肅寧、饒陽、深縣、安平等縣,在組織幹部學習文件、小組討論中,採取了“比一比”的方式,即用南下比長征,用現在生活比過去生活等進行啟發教育。太行六地委也在動員中用“比進步”的辦法,提高幹部覺悟。這些方式效果顯著,在不少幹部心中引起了共鳴。

此外,針對有些幹部害怕過江後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等切實問題,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回應、詳細解答,有的地區還請以前的南下同志寫信或做報告介紹經驗,消除顧慮。對那些小富即安、鬥志鬆懈的幹部給予了批評。在這一過程中,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紛紛帶頭表態要堅決報名南下,用實際行動影響帶動了一大批黨員幹部。

前期鋪墊工作完成後,緊接著便開始進行南下幹部的組織與調配工作。

據瞭解,南下幹部數目由各大區逐級落實分解,一直到縣一級。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各縣縣委根據自身情況採取不同方式確定了南下幹部名單。

有的縣直截了當,在幹部會議的討論中直接陳明南下問題,並說明調幹數目,請大家自願報名;有的縣事先謀劃,先研究好名單,再逐一分析情況落實。對於那些確實有生活或生產困難的幹部,幫助解決問題後再調動南下,對於身體上有病無法成行的,則更換人選。

南下幹部名單確定後,名單上的幹部不僅要解決好自己的組織問題和婚姻等私人問題,還要妥善將自己的工作移交下任。同時,認真填寫組織下發的各種調查履歷表、後勤供給表等,方便上級和南方地區的黨委掌握每個南下幹部的詳細情況。

“總體來講,河北各級黨委政府,克服了各種困難,前期準備工作很有成績。不僅有了一定的幹部儲備,而且經過思想動員,提高了幹部覺悟,加強了組織性和紀律性。同時調配方法得當,為調幹南下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王林芳表示。

經過集中訓練和強化教育,1949年春,大批河北南下幹部離開了燕趙大地奔赴新解放區。

“我們(南調幹部)要離開孃家到婆家去了,我們爭取到婆家做一個好媳婦,要為孃家添光彩。”“孃家現在還比較窮,沒有車子和轎子送,我們就用兩條腿走去。”開拔前,各區基本都開了歡送會,很多冀南幹部對南下區黨委書記王任重的這番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答謝講話印象深刻。

3

投身第二故鄉,忘我工作

“狂風暴雨,北往南掃。反攻聲浪,直衝雲霄。眼看枯樹快颳倒,大家快把禍根刨!刨!刨!全國人民一個目標,解放全中國。全國人民團結緊,民主政府建立好……”

南下幹部的南下之路,不僅路途遙遠,還不時遭受著土匪襲擊、水土不服等各種困擾。即便如此,隊伍也常常會響起雄壯的歌聲,歌聲嘹亮、催人奮進。

經過長途跋涉,各個南下隊伍緊跟解放軍相繼進入南方各區。這些地方大都剛剛解放,生產力發展極其緩慢,經濟十分落後。此外,一些地區土匪猖獗,特務橫行,人民困苦,南下幹部的工作難度之大顯而易見。

但南下幹部很快投入各項工作。

“1949年春的這次幹部南下,就像一股股新鮮血液注入新區,使當地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在接管政權、徵糧支前、鞏固政權、發展經濟和培養幹部等方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王林芳介紹,他們實現了黨對大片南方新解放區的有效控制、接管和改造,鞏固瞭解放戰爭的勝利果實,加速了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幹部南下的最大任務,就是有效接管國民黨的基層政權,並把它改造過來,成為新中國的可靠根基。

城市接管,對大多數南下幹部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即便如此,他們以嚴明的紀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政策。每到一個城市,南下幹部首先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遵循“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後分”的接管政策實行軍事管制,同時聯繫群眾,團結各界人士,建立各界代表會和工青婦等群眾組織和團體,爭取各界各階層人士的支持。

在引導新區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南下幹部還要保障仍在西南、東南作戰的解放軍部隊的物資供給。經過他們不辭辛苦深入百姓中廣泛動員,各地農民紛紛手推肩扛,把糧食草料送到了各地政府設立的專門糧站,湘、鄂、贛這些新解放地區成了解放軍進軍西南的可靠後方和供給基地。

在解放戰爭推進過程中,一些地方的國民黨敗兵、特務和當地的慣匪四處橫行,嚴重破壞了社會穩定和經濟恢復。有些新政權派去的縣長和幹部們,常常被迫躲在碉堡裡辦公,晚上抱著機槍睡覺。為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南下幹部們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組織了人民武裝(如民兵、警察等),甚至依靠大批正規軍開展了剿滅土匪的鬥爭。

匪患肅清,農村社會秩序得到穩定後,南下幹部又開始趕早摸黑,走鄉串戶,組織農民按照老解放區土改的步驟進行土地改革。

“新的地方政權建立起來後,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要在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儘快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閆麗介紹,南下幹部在交通、郵電、金融、煤礦、電力等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除舊佈新的措施,迅速穩定了經濟秩序,並正確處理了勞資關係,保護工商業。

在長沙,從1949年8月至1950年8月的一年裡,幹部們採取協助轉業和社會救濟等多項措施,扶助生產經營,解決了失業職工與貧民及外地難民8萬多人的生產生活困難,成績有目共睹。

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令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國民黨反動派叫囂的“共產黨管不了城市”的狂妄預言不攻自破。

隨著城市管理工作的逐步推進,幹部人才匱乏的問題開始顯現。為此,南下幹部又積極籌辦幹部訓練班等,培養當地幹部來充實幹部隊伍。

歲月倥傯,往事悠悠。

70年裡,他們勵精圖治,把南方這片土地當作第二故鄉,貢獻著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如今,70年過去,當年風華正茂的“南下幹部”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而更多的“南下幹部”已經再沒有機會踏上家鄉的熱土,再聽一次熟悉的鄉音,但他們用人生選擇,見證並親歷了共和國建立和發展初期的難忘歲月。(記者周聰聰)

圖片均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相關

一代人的激情歲月

七十載歲月悠悠。

隨著南下幹部的老去和離世,那段紅色往事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但作為共和國建立和發展初期難忘歲月的見證者,南下幹部的傳奇經歷並未被世人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個體的南下史,也是一代人慷慨激昂的革命史。

“河北人鄉土情結濃重,但為了全國革命事業的大局,大批河北黨員幹部舍小家、顧大家,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履行了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省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副處長閆麗說。

當年,在河北南下幹部中有一人名叫史景仲,邢臺南宮人,雖然當時他已經年近50歲,家中還有妻子和4個小孩,但他不顧家庭困難報名南下,態度十分堅決。

河北的南下幹部隊伍裡,不乏史景仲這樣的人。

在到達南方新區後,由於當地經濟凋敝、群眾基礎薄弱,南下幹部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幹部們吃的糧食中,被落後分子或敵人摻進沙子,面裡摻石灰,難以下嚥。儘管條件艱苦,鬥爭形勢複雜,但他們克服困難,堅守陣地,威懾敵人。

南下幹部孟憲輝回憶:由於環境艱苦,衛生條件惡劣,他全身感染了疥瘡,有的部位還流血流膿,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病情仍不見好轉。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堅持給部隊上輔導課,傳授黨關於剿匪反霸和減租減息的政策,傳授發動群眾組織農會、組織民兵的做法和經驗。

不僅如此,他們的生命還時常受到威脅,不少同志獻出了寶貴生命,有的被土匪殺害,有的被叛徒和特務謀殺。

可即便身處困境,南下幹部始終懷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堅持戰鬥在崗位上,並向黨和國家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他們早出晚歸,辛勤工作,大力改造舊政權,徵糧支前保障軍需,肅清匪患維護治安,推行土地改革發展經濟。形勢穩定下來之後,他們又把南方的熱土當作第二故鄉,為這裡的革命和建設精心謀劃、恪盡職守。

以湖南為例,上世紀50年代治理洞庭湖,60年代數百處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大規模鋼鐵工業建設,70年代的湘黔、枝柳鐵路三線建設,80年代以來的湖南改革開放等,無不凝聚著南下幹部的心血和智慧。

“在幾十年的奮鬥中,南下幹部為南方當地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的顧全大局、不怕吃苦、踏實工作、無私奉獻的‘南下精神’,在新時代仍具有重大意義。”閆麗表示。(文/記者周聰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