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一大一小兩個溜圓水池,高空看十分神祕,引人猜想啥用處


去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社村拍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轅四景車賽會”,無人機升起來俯瞰北社村,發現了村中一大一小兩個神秘感十足溜圓的水池。一時搞不清楚具體是什麼,做什麼用,不由猜想若是敵國衛星看到、拍到,他們會不會害怕?

上午拍攝村子西北角大禹廟前廣場上的獨轅四景車賽會,下午來到一大一小兩個水池跟前,“幸福池”三個大字是它們的名字。《幸福池興建記》記載:北社大隊位於太行山之巔,496戶,1900多口人,耕地3701畝,是全縣地平、土厚、居住集中的一個大隊。但因十年九旱,水源奇缺,素有“水貴如油”之稱。

在萬惡的舊社會,廣大勞動人民受盡了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痛苦生活。一遇水荒年頭,地主階級就乘機勒索民財,竟把勞動人民雙手打的井鎖起來,高價出賣井水,逼得廣大勞動人民到離村十餘里的東禪、東色、北下社等地求水度荒。有多少勞動人民因缺水吃逼得妻離子散,傾家蕩產,遠離異多;有多少貧下中農身遭殘死,血染山川。貧農原英孩為取水度日摔下深溝慘死、妻嫁子走,就是這吃人社會的準確縮影和真實寫照。


水,多少年來成為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然而,它好像海市蜃樓一樣,希望仍然是幻想。東方紅 ,太陽昇。解放後,在黨和毛主席美明領導下,推翻了壓在勞動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全國人民積極響應毛主席關於“組織起來”的偉大號召,走土了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隨著農業生產深入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們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教導,重新安排北社河山,決定創建石池,解決人畜吃水問題。

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在縣、社、隊各級黨組織領導下,我大隊廣大貧下中農和革命群眾,發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抗嚴寒,鬥酷暑,不辭勞苦,運石築池,常年戰鬥不息,終於實現了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的願望,於1972年5月1日將石池落成,並 命名為“幸福池’。

北社大隊廣大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積極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偉大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於1966年春末夏初,在原有的一個土漚麻池上施工興建石池,到1972年5月1日石池勝利竣工。石池建成,共投工7萬餘個,用石料1500立方米,炸藥3000斤,紅粘土4300立方米,石灰50餘萬斤。


石池由蓄水和過濾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蓄水池直徑45米,深達10米,總容水童30餘萬擔。蓄水池又分上、中、下三臺:底臺直徑30米,深4米;中臺直徑35米,深3米;上臺直徑45米(平臺在內),深3米。濾水池直徑十米,深四米,可沉澱泥沙,使池水清潔,不致淤埋。

石池興建,始終貫穿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在上級黨政領導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大家白天搞生產,星夜加班建池, 不分晝夜,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懷著“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創新路”的雄心壯志,自行設計,自制炸藥,自造工具,自鑿石方,自燒石灰。名之六年,實之三載,將池建成。

石池建成, 不僅解決了全大隊人畜吃水和部分土地點種澆苗的因難,而且進一步促進了毛主席關於“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偉大方針的貫徹和落實,使我大隊農、林、牧、副得到了全面發展。從建池這段時間和建池前相比,糧食產量逐年上升,農、林,牧、副總收入年年增加。1971年糧食總產156萬斤,比1965年的70萬斤增加了1.23倍。1971年總收入23.5萬元,比1965五年的10.3萬元增加了1.28倍。


網絡上,有北社人把幸福池比作童年的樂園,同時也是家長們最擔心的地方。也有人深情回憶:幸福池——我們上學時的主要水源,靠天吃水下雨流進水池那裡有羊糞蛋,麥秸味,還是當時學校的御用水,村裡的百姓沒水吃,都不能雷池半步,我們70後的最高待遇,現在成了保護性的建築,已成歷史,走在這裡久久徘徊不願離去,是我們學生時代唯一生活水。【《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