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第一門大炮,出自河南一小村莊,雖沒有那麼威猛,卻威震敵膽


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冀魯豫軍區紀念館,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暨軍區第一兵工廠舊址以及鄧小平、宋任窮、黃敬、楊勇、蘇振華、曹裡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23處以及他們和部隊當年生活、工作、生產使用過的大量革命歷史文物。

作為冀魯豫邊區抗戰大本營,冀魯豫軍區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見證了邊區軍民同舟共濟、艱苦奮鬥的曲折歷程,記錄了邊區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頑強抗戰的歷史。

抗戰勝利後,邊區首腦機關相繼離開,但軍區軍事工業部繼續留駐,成立了軍區第一兵工廠,併成功研製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蓋亮號”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

展廳一角,一門引人注目的綠色大炮。就是蓋亮號”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它重量只有200公斤,口徑70毫米,射程3500米。那麼,在環境艱苦、條件惡劣、設備簡陋、材料緊缺的情況下,又是如何製造的呢?

原來,早在1940年,魯西軍區在潘溪渡戰役中繳獲了一門日製九二式步兵炮,但當時的炮彈卻僅有6發,一旦炮彈打光,這個“大傢伙”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於是,軍區兵工廠克服無機器、無原料、無技術人才等困難,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研製出了炮彈。有了炮,又有了炮彈,冀魯豫根據地軍隊如虎添翼,先後拿下敵人近百個據點。這門九二步兵炮在攻堅打據點、摧毀敵人的“烏龜殼”時大顯威風。

就在部隊一路挺進的時候,意外出現了,由於長年作戰,缺乏保養和維護,1945年5月17日,這門炮在東平縣小寨戰鬥中意外地炸膛了。沒有炮,打據點又成了問題。按照劉鄧首長的指示,魯西軍區向兵工一廠下達了緊急任務,仿造九二式步兵炮。


為了能造出我們的大炮,軍區人人行動起來,各顯神通。擔任仿製工作的蓋亮,則帶著自己的兒子蓋三保和杜茂才等技術人員一起投入到這門炮的最核心的仿造中。

經過大家的日夜奮戰,1946年4月,攻關小組終於試製成功了我軍軍工史上第一門步兵炮。鑑於蓋亮在試製大炮過程中的特殊貢獻,軍工部遂將這門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命名為“蓋亮號”。“八路軍有大炮了!”這是當時邊區老百姓到處傳誦著的一個振奮人心的大好消息。

由於這種大炮一匹馬就可以拉動,拆開後兩匹馬就能馱走,十分靈活方便,非常適合部隊遊擊作戰。別看它的樣子不那麼高大威猛,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威震敵膽,立下過赫赫戰功。

從1945年冬到1948年,兵工一廠共生產了七門大炮,其中有五門配備給前線部隊,發揮了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其中有一門大炮陳列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因此,單拐被譽為“中原紅都,軍工重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