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近代物理學界的知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曾經斷言,是中國文化的模糊性思維特徵,影響了中國近代的科學思想萌芽,並明確認為《易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阻礙近代科學萌芽的罪魁禍首。

雖楊振寧發表這樣的講話已經過去了14年,但作為一個在自然科學領域舉止輕重的人,用這樣的觀點探討人文思想,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母國文化的態度和思路,至今想來仍然讓人感覺驚詫。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從最新的研究成果看,《易經》最早是一部占卜書,具體成書時間因為年代過於久遠而無法考證。但學術界大體認為《易經》應該萌芽於夏商之前,這個時期也是中國的符號語言體系逐步開始趨於成熟的時期。也有一種猜測更有可信度,那就是認為《易經》應該是很長一段歷史時期,由無數的華人始祖不斷積累占卜的卦象,根據預測結果與事實不斷修正卦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群體長時間的作品,絕非一人一時之作。至於當前某些易學家宣稱的《易經》是外星高等文明傳授給人類的提法,顯然過於誇張和荒誕。

《易經》成型後的六七千年的時間裡,無數人對這部充滿了神秘色彩的著作心往神馳,意圖可以破解其中蘊藏的遠古華夏民族的人文密碼,揭開那段再無文字記載的歷史謎團。解讀《易經》,首先遇到也是最大的阻礙就是語言的阻礙。由於時隔久遠,語言又是一個不斷進化、變異、分化信息系統,即使在同一時間,漢語就顯現出“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的複雜性和多變性,更何況經歷數千年的字形、發音、字義、語法的變遷,《易經》中那些卦辭就越來越讓後世的人感覺艱澀難辨。不會讀、讀不懂,只能憑藉猜測甚至臆斷,這部神秘莫測的上古書籍就被人冠上了“天書”的稱號。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反過來說,這種缺乏確定性猜測,也給後世研究《易經》的人留足了發揮的空間,所以《易經》的研究就呈現出異彩紛呈、派別繁盛的壯闊景象。其中對於後世影響最大的流派,當屬易理、占卜、堪輿三大派別。其中易理派又形成了更多分支,例如中國傳統醫學,就充分借鑑了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學說,形成了獨特的陰陽辯證思想和診斷、治療特色。現代還有一些易學家認為《易經》是人類最早的一部文學史詩,記載著一場上古時期纏綿悱惻、恩怨交錯的愛情故事,並將它“翻譯”出來,寫出了一部有一定可讀性的小說。這也是見仁見智,對此不作評論。


眾多的“易經粉”裡,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孔丘,他曾經“韋編三絕”地翻讀和研究《易經》,並根據自己的研究結果和思想,為《易經》撰寫了註疏。孔丘的註疏“十翼”和《易經》本身一起被稱為《周易》。孔丘解讀的《易經》從此成了儒家經典,被奉為“百經之首”。但《易經》並沒有從此成為儒家的專享。學術界達成共識的儒道同源,既有孔丘曾經問禮於李耳的史實,也有《易經》同時是道家經典的明確例證。毫不誇張的說,道家的所有思想都建立在《易經》的模型上。作為一個重要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既深刻影響了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更深刻的影響則體現在化學、醫學、建築、製造、水利自然科學領域,道家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自然科學之祖”。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四大發明”的誕生,中國數千年豐富多彩、積澱深厚、璀璨奪目的物質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道家思想,也就是《易經》所提供的思維模型。從這個角度說,楊振寧斷言的《易經》是中國科學思想萌芽的阻礙說法顯然就過於武斷。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也有人解釋說,楊振寧作為一個接受西方教育偏多的現代物理學家,可能並不曾仔細研究中國的科學技術史和中國的古代思想史,提出這樣的論斷並不稀奇。但《易經》對於現代科學特別是所謂的西方自然科學的影響,特別是幾個事關重大的事實,楊振寧不該漠視或者不知。1701年,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受《易經》中六十四卦的變化和陰陽爻的啟發,發明了二進制運算模型,從而開啟了人類進入信息社會的大門。陰陽爻相當於數學中的“0”和“1”,六十四卦從0到63這64個數字,構成了完整的二進位制數形,數學上稱之為八階矩陣。1957年蘇特蘭德發現了環腺一磷,1963年普萊斯發現了環鳥一磷,二者在維持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1973年,戈德伯格根據《易經》的陰陽學說,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陰陽假說”,認為環腺一磷與環鳥一磷就是人體內的兩個對立的調解系統,與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陰陽學說非常相似,極有可能就是人體陰陽系統的物質基礎。

當然,這些科學家依據《易經》得出的研究成果可能是歪打正著,也很有可能與《易經》的真正奧義相去甚遠,甚至毫不相干,但《易經》給予他們的借鑑意義和啟發是顯然存在的。當然,楊振寧可以堅持認為《易經》不會有益於自然科學研究,但這幾個典型的事例就充分說明,《易經》至少不應該是中國科學思想萌芽的阻礙吧!

排斥《易經》的楊振寧應該不會不知道這些現代科學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