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李隆贵是一个泥腿子,他来自鄂豫皖边区,出生于1908年前后。知道他的人不多,知道陕南红74师的人也不多,但是知道红25军和徐海东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这是一支传奇部队,不到3000人在徐海东等人的率领下,从鄂豫皖边区一直杀到陕北,并且前后歼敌过万人,自身则发展到3400人以上。加上陕南红74师,全军不下5000人!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李隆贵则是红25军的一个班长,他作战勇敢、忠于信仰,很快升任为中级干部。1935年前后红25军在长征中,曾经在鄂豫陕边区休整一段时间,并且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当年4月,这个根据地召开省委会议。徐宝珊担任省委书记,红25军政委吴焕先担任副书记,李隆贵时任豫陕特委书记,被选为省委常委,并在6名常委中排名第三。

别小看这个排名,红25军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还有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后来的红74师师长陈先瑞,都不过是省委委员。可以说,李隆贵此时在党内的地位,要高于徐海东大将和陈先瑞中将,还有未来的山西省委书记程子华。他奉命在河南和陕西交界的山区,建立过不少苏维埃政权,为红25军筹集不少物资且招募了不少新兵。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1935年7月,红25军的主力离开陕南。郑位三和李隆贵等人带着一批党员留了下来,配合陈先瑞在陕南当地组建游击队。当时,红25军不过留下一批伤病员,加上少数部队,撑死一个营的规模。但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留守官兵加上当地游击队很快被扩编为一个师,即红74师。这个师大约有700人,陈先瑞担任师长,李隆贵担任师政委。

鄂豫陕地区很快成立新党委,李隆贵竞争省委书记失败,由郑位三担任省委书记。此时的分工为:郑位三负责鄂豫陕地区的党务工作,陈先瑞负责军事指挥,李隆贵负责政治工作。三人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当地的军队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红74师使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转战20多个县,粉碎了第40军等部的屡次围剿,前后歼敌不下2000人。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1937年初,红15军团南下陕南,很快和红74师会师。这个军团的前身就是红25军,还有陕北红军一部。此时的红74师,已经从主力北上时留下的200多人发展到千人以上。对此,徐海东军团长和程子华政委都特别高兴。据统计,在抗战爆发以前,红74师已经发展到不下2000人。抗战爆发后,这支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留守处。

根据中央指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红74师对外称为抗日南路军,并且成立陕南军委会。郑位三担任主席,中央派来李涛担任副主席。红74师政委李隆贵和副师长方升普等人,去延安的抗大学习。在抗大李隆贵一直努力学习,同时整理鄂豫陕红军的军史、对应的经验教训,写了报告交给中央。此时的他严谨客观,不居功自傲,非常可敬。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1937年6月,郑位三来到延安,李隆贵则回到驻扎在长安县的红74师。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突然失踪,从此下落不明。至今,我党也未查到他投敌或者被土匪杀掉,或者和组织联系过的消息。至于他的老部队很快被改编为八路军,后来改为陕甘宁边区的一个警备团。再后来,陈先瑞将军带着这个团来到河南,最终成为中原军区的主力。

建国后,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被选为中央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郑位三被选为中央委员,享受副总理级待遇。程子华担任过山西省委书记,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北京军区政委。方升普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过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然而,李隆贵在抗战爆发前就下落不明。如果活到建国后,他至少不难获得少将军衔。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据说在1988年陈先瑞中将回到陕南,曾经和别人讨论过李隆贵的下落。根据陈将军的回忆:李政委和辎重队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带领这支部队更换驻地。但是到了宿营地以后,李政委和辎重队不见了。陈先瑞派人找了几天,始终没有找到他们,只好离开这个地区。目前主要有以下传闻:李政委带着军费跑了,和富家女结婚,后来被她杀害。

还有一些说法:例如他脱离部队,回到老家大别山。据说,红25军的老人后来回到大别山发展抗日队伍,曾经遇见过他。红25军有老兵在抗战结束后,曾经在山东遇到一个长相酷似李政委的小贩。反正无论如何,他算是彻底退出民国的历史舞台。既没有投敌的消息,也没有被人杀害的消息,更没有归队的消息。差不多是,彻底蒸发于人世。


红74师政委李隆贵:徐海东的老战友,因何突然失踪?


不过我也猜测过,是否会是以下这些情况:他不愿意被改编为八路军,坚决抵制国共合作,因此脱离队伍并隐姓埋名,从此不知所终。或者,他和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周昆有点类似,带着一部分军费跑了,然后可能被歹人杀掉,而且死得悄无声息。我军在建国前有一些类似经历的干部,例如周昆,例如何畏,例如熊刚,例如熊国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