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是否能够战胜满清?

自卑毁人一生


当然可以,满清总人口不过百万,大明只要耗到一场天灾降临,就可以去收尸了。

事实上,满清一直无法克服关宁防线,而降清的关宁铁骑从入关后一路杀过云南到缅甸,灭明者实属明人也。


黄河水浪打浪593


假如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是否能够战胜满清? 我们只是从军事上来说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细数就会发现,明军基本上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都是在辽东覆灭的。所有的精锐部队一旦调到辽东,就没有一个能再回来。

而这些部队随便一个部队南下都能打的李自成到处跑了。比如祖宽带着三千关宁军镇压农民军,卢象升说:“援剿之兵,惟祖大乐、祖宽所统辽丁为最劲,杀贼亦最多。”在崇祯八年,祖宽在河南大败张献忠。

随后张献忠,高迎祥组成联军大战三千关宁军,结果也是在龙门、白沙、确山接连被打的大败,而卢象升更是由于非常勇猛,而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

只是每次明军快要完全打败张献忠、李自成的时候,关外就出事情,然后就被调到关外,结果去关外的明军主力一个都没有再回来,全部都全军覆没了。李自成在关内,实际上没有歼灭任何一支明军精锐集团,最后的硬仗对孙传庭,但是那时孙传庭主力都被洪承畴带到辽东去了,他的部下已经全部都是新兵。

明军阵亡被俘和投降等原因,损失在清军的大将从祖大寿、赵率教、满桂、卢象升、祖宽、洪承畴、杜松、刘廷、张存仁、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孔有德、耿精忠、祖大乐……等。

损失在清军的明军从火器军、戚家军余部到关宁铁骑、车营、第一支西式训练炮兵部队等等全是精锐部队。这些名将和部队随便有三四万人南下都能快速剿灭李自成,因此,没有李自成明军也打不过满清,真正的原因还是明军自己出了问题。


深度军事


李自成怎么能说是捣乱呢,人家可是正经起义军啊……


受到《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大伙都觉得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两线作战,疲于奔命。但其实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论调其实非常扯淡。


首先农民军是怎么出现的?吃不起饭不得已而造反。像这种杀头的活,能吃饱谁愿意干呢?老百姓为啥吃不饱,除了天灾,还有一大原因是因为赋税太高。

那这个赋税为什么高呢?因为辽东战事吃紧,一波又一波的精锐在辽东被吞没了,朝廷从各地调兵要钱,武器要钱,当兵的吃饭发饷也要钱。也就是说,辽东战事不平,大明的赋税就得一直这么高,那农民起义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李自成的出现是个必然,只要后金(清)在一天,就会不断的有“李自成”出现。

那抛开农民军,明军能战胜清军吗?很难,事实上大明在边境训练出来的精锐边军,还都不是被农民军消灭的,而且还经常压着农民军打。比如卢象升、曹文诏、祖宽带着的3000关宁军,就轻而易举的多次击败数量众多的起义军,卢象升也因此得到了“卢阎王”的称号。

而这些明军精锐,却无一例外的葬送在了辽东战场上,一方面是清军真的牛逼能打,另一方面也是大明的财政真的吃不消了,使得经常出现因为粮饷不足而催促战斗导致战机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失败。就比如松锦大战,这真的是精锐碰精锐,不只是大明,就是皇太极,也把八旗所有的精锐都调出来了,结果因为各路总兵的一系列瓜皮操作,再加上本身明军战斗力就不如八旗,所以最后除了吴三桂手底下的小3万人,其他非死即降,善战之人损失殆尽。



火器工坊


我是历史达人清水空流,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患满清,也有内乱忧李自成流寇。这是两大内忧外患。再加上宗室分封过滥。地球小冰河时期,粮食大幅度减产,而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刚愎自用。性急而多疑。导致朱由检虽然日夜操劳依旧于公元1644年落得大明亡国。

自所以产生李自成这样的大规模流寇,是由于国家不稳定,封建时代的华夏农民是及其善良而容忍的,如果不是被逼到迫不得已是不会造反的。应当说,这正式崇祯无能的表现。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李自成农民起义,无非就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崇祯剿灭满清,二是满清占据关外,维持现状,三室划长江而治。应该说这三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划长江而治。这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就是满清当时的实际当家人是多尔衮。此人雄才伟略。目光长远。在各个方面都远胜崇祯皇帝朱由检。朱由检志大才疏。薄恩寡义,在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多尔衮。而当时的大明宗室已经是一群猪狗了,而满清宗室却是能挣善战。骁勇无敌。也就是说,两个团体的最高领导人决定了国家的主流方向。从这一点来看 明朝就输了两成。

第二就是两个团体的成员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明朝有党争,东林党与其他官员之间党同伐异。为一己私利不惜拿国家利益做交换。明朝的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矛盾,彼此也是相互勾结和相互陷害。而满清从来就没有宦干政这一说。朝臣也没有派系之分,满汉之分当时也不明显。在这一点上明朝又输两成。

第三就是明朝养兵耗费巨大,后勤军需耗费钱粮无数。而满清属于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人人劳作。无需专门养兵做战。完全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而明朝占领一地需要守城,养兵。有官员治理。除非明朝彻底剿灭满清,或者让满清彻底臣服。而这些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以崇祯的性格恐怕等不急。在个方面明朝再输两成。

虽然明朝输六成,但由于没有內忧,和两宋崇文抑武又有所不同。而又不会产生大量的汉奸。崇祯能保住江南半壁讲山还是有可能的。而满清囿于人口,环境,不习水战等原因。满清大概也不会饮马长江。划江而治对于满清也是一个最有利的选择。而此时无论满清和明朝都进入相持状态。而从新进入南北朝。



清水空流


我先明确一下自己的观点,假如没有李自成出现,明朝肯定可以能够战胜满清。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



一是此时满清的底蕴太薄了,薄到皇太极连年打胜战时,仍不敢贸然对明朝倾国入侵。对比一下历史上成气候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历经太祖太宗31年的积累,外加白捡了燕云十六州,还是被挡在开封以北;金就不说了,脚步迈得太大,差点被岳飞反攻;蒙元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开始攻打南宋历经62年,而满清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644年,只发展了28年,他拿什么底气敢赌;



二是满清人口太少了,少到它根本不敢跟明朝打消耗战。当年的金国厉害吧,追得赵构上天入地,还躲到海上去了,但他的军队有一半是辽国投降的。而满清呢,虽然也有蒙八旗,汉八旗,但这些人数能与辽国投降人数比吗?况且,满清还得留人种地,没有李自成,明朝全国的精锐军队都在长城边上,不打阵地战,拖也能拖死满清这么点人;



三是不要忘了满清的西边还有一个蒙古。虽然蒙古跟满清的关系好,但那也只仅限于科尔沁,皇太极虽然几次征讨蒙古获胜,但蒙古并没有灭亡。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绝对有可能跟蒙古联合起来,毕竟蒙古有野心的还有不少人,而明朝能给的东西多,满清拿什么拉拢蒙古。

估计也正是由于有这些认识,所以明朝的高层开始并不将满清当回事,毕竟谁又能想到天灾能持续近20年!

仅为个人见解,谢谢观看,觉得还行的关注一下。


三多学历史


假如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起义军,满清没有那么快能发展壮大,要想取代明朝,简直就是做梦。

北方游牧民族要想入主中原,有两个起码条件,一是自身实现统一;二是汉人政权极度腐败无能。南宋末年是这样,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明朝如果没有李自成们捣乱,那少数民族对明朝将无可奈何,少数民族总共只有几百万人,满清只有二三十万人,而却明朝却有上亿人口,所以明朝在内部稳定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打大明朝就是蚂蚁吞大象,做不到。皇太极、多尔衮几次带领部队打到北京城下,甚至杀到山东,俘获宗藩亲王德王、杀死鲁王,但是不敢再深入,毕竟兵少,怕被明朝援军包抄。

是李自成给满清于天然的机会,李自成当时没有什么基本盘,相当于是一群流寇,攻进北京城,逼死崇祯帝,但是军纪不严密,组织不牢靠,出击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满清联军打败,后来连个像样的相持阶段都没有,一年后,李自成即死于湖北,这充分说明李自成军队没有基本盘的事实。李自成逼死崇祯帝,但是自己又不能建立一个靠谱的政权,南明那些混蛋还在玩权力斗争,内部斗得不可开交,只有多尔衮这些人在一心一意干大事,在想着定鼎中原。

后来,满清通过笼络一大批明朝的高官,比如吴三桂、洪承畴等等,实现了借尸还魂,逐步取得合法性,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明朝要想不被灭亡,崇祯帝一上台就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宗藩的问题要整顿,吸纳部分人士加入朝廷,减少宗藩俸禄开支;精心培养才干,制定明确的方针政策,一心一意先安内,度过难关。否则必死无疑。

但是,崇祯帝太年轻,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而是一番乱搞,不但没有对大明取到正面作用,而且昏招迭出,杀害忠臣,将人民推向对立面,造成上下离心离德,加速灭亡。


坐看东南了


李自成就是土皇帝屌丝一枚,进京抢美女陈圆圆刑逼大夫们的金银,称帝三天逃遁九宫山,农民三锄头结果性命,进与不进也是土匪命。朱和尚皇觉寺喝几瓶墨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和尚比农民聪明。

马革裹尸的陕西总督孙传庭与投清洪承畴同是镇压农民军急先锋,结局一以死殉君,一成带路党。拒清八旗军山海关的明军,关内成抢粮的强盗明军,全赖明一年2000万两收入,在朝鲜与丰臣秀吉大战耗去七八,入不敷出。

和农民军抢食的的大明军队终究挡不住八旗军骑兵、一骑绝尘向南逃,在朝贡国缅甸灭亡。太祖皇帝面向漠北追击蒙古人,子孙却逐省逃亡,一南一北可见朱姓皇帝后人已无力回天,只有在吴三桂铁宁骑下逃亡活命、落个弓死。


里土包子设计师


其实不管是李自成成就了满清还是满清成就了李自成,不得不说这两个政权都给大明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大明灭亡也不是说就是崇祯的错,大明的朝廷腐败已经是长年累月的结果,导致大明也是不得不亡。加上大明王朝末期又是遇到了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灾也是不断,各地都是颗粒无收,大明王朝也是为了平定辽东,加征了辽饷,更加导致了老百姓不得不反。

没有李自成的话,满清可能也是很难灭亡明朝的,但是明朝灭亡是也是迟早的事,大明的老百姓是过得水深火热的,即使没有李自成还会出现别的造反的,比如张献忠,大明也是同样的结果。

这时候的大明已经被蛀虫掏空了,即使崇祯每天没日没夜的批阅奏章,还是无济于事。阉党被,灭以后,大明的那些东林党文臣又开始独大,已经把持了大明的各个领域,军事,财政,经济等等。崇祯要钱的时候每一个人拿出来,但是满清入关以后查出来的那些文臣大官的家财何止千万。打仗是需要钱的,辽东,义军大明每天都在打仗,但是这些个所谓的忠臣,却在贪污。

当时的满清其实已经很强大了,可以看到当时大明的精锐部队基本上都是在辽东被灭的,那时候大明的部队打那些义军其实就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一到了辽东基本上就被满清灭了,那时候满清的八旗军确实厉害,可以算得上是欧亚大陆最强的部队,还有蒙古人,加上一些汉奸,这时候的满清已经不是崇祯刚上台的那时候了,八旗军,加上蒙古人就已经达到了20万人以上,加上汉奸这些更多。

只能说天要亡我大明,谁也救不了啊。


中国历史研究所


若没有李自成捣乱,还有张献忠捣乱呢,呵呵。只要是天灾继续,朝廷又无粮可赈灾,农民领袖还会层出不穷的。

呵呵,好吧,如题所问,我认为若没有李自成捣乱,明朝完全能够战胜满清。我们把时间定在崇祯九年,假设李自成十八人进入商洛山饿死,张献忠真的投降了。咱就先分析一下若没有李自成的捣乱,明朝内政会如何。

首先先看边军,关宁铁骑每年数百万两的军饷,而且他们已经被辽东将门集团控制,属半军阀性质,而他们的作用呢也只是保证锦州、宁远、山海关的不失。对于满清的多次绕道喜峰口入寇中原无计可施。其次,明末的九边精锐,说句实话九边的精锐也就是各个军镇总兵的家丁,拢共也就是万把来人。剩下的号称数万大军其实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民,唯一比农民强的就是他们听的懂号令。至于阻挡满清的入寇,几乎是天方夜谭。其次再看内军,有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洪承畴的洪军,梁红玉的白杆兵。这些军队的战斗意志还是很可观的,对上满清的骑兵虽然略显势弱,但并非没有一拼之力。以上就是明末所有具有战力的军队了。

而至于满清,那时刚刚建立政权充满朝气。满、蒙、汉八旗军制,全民皆兵。战力强悍,以骑射为主。看似不可战胜,可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弱点,致命的弱点,就是人太少。满打满算几十万男女老少,纯种的满洲八旗军队从十岁以上到五十以下顶多也就能湊十万。而且他们没有水军,虽然孔有德于登州叛乱乘船辽东投降满清,可他带走的只是火器技术,水军实力几乎为零。在军力补给方面和明朝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当然这不是满清的错,怪只能怪他们的祖先非要往老林子里钻,人口不是被狼叼了就是被熊瞎子摸了。

经过对明朝与满清的军事实力对比,我认为战胜满清还是非常可能的。我认为明朝胜利的关键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尤其对这些马上民族来说城池并不像中原王朝那样重要。就如当初萨尔浒战役,即使明军攻破了赫图阿拉依然解决不了满清问题。

1、由于九边防御能力薄弱,明朝可以安抚祖大寿撤回锦州的军队,充实九边,只留宁远、山海关两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足矣。若朝臣崇祯怕承担弃地的污名,可于锦州留下残弱兵士,待其自灭。

2、坚壁清野。调孙传庭的秦军、卢象升天雄军护卫京畿,洪承畴的洪军加上从锦州撤回的关宁铁骑隐蔽驻扎于喜峰口。山海关,宁远的关宁军坚守关宁防线,待满清入寇,可于喜峰口放满清入关(反正也守不住),秦军,天雄军于京师与满清展开会战,不用取胜关键在于消灭其有生力量。洪军与撤回的关宁军夜袭喜峰口堵住满清的退路,然后调天下兵马围猎满清。至于山海关、宁远的关宁铁骑可于此时出城骚扰满清留守的军队使其后方不稳。相信这一战是消灭不了满清的,因为军力强悍程度问题,洪军堵住的喜峰口也必定会被回撤的满清攻破,但是这样可以极大的消耗满清的有生力量。虽然明朝消耗的会更多。但是从综合国力来讲,损失巨大的还是满清。也可以经此一役打破满清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士气,锻练军队。

3、当明军无畏满清时,方可整顿军备尝试主动出击,否则再牛逼的军备也于事无补,最后还是老话,发展火器装备,向澳门的西班牙人学习先进技术。因为步兵想干过骑兵,干过骑射,还想打歼灭,必须要有火枪和大炮的。

综上,若没有内乱,明朝完全能够战胜满清,而且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军事消灭,徐徐图之。一种是把他耗死,就像当年的熊廷弼一样,这种耗死满清的策略我下次再说,呵呵😊!


落寞中落墨


帝国的气数

“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1643年,李自成的东征檄文,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也是,这个因驿站裁撤的小吏,没有朱元璋的好运与远见卓识,有的只是无数次被包围剿灭,无数次绝境求生,即便如此,他还是成为了帝国的掘墓人。

究竟是命运的眷顾——让李自成这个小人物问鼎紫禁城,结束了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还是历史的玩笑——在逐鹿中原的决战中瞬间崩盘,最后死在团练的偶然袭击下?

        一切都应回到万历十五年,那个众人探讨中王朝灭亡的起源节点,当然也有人追溯至“家家净也”的修仙皇帝,有云怪诞好玩的奇葩朱厚照,更有甚者认为土木堡之变便已埋下了王朝灭亡的祸根。

        只是,把一个人的死亡怪罪于初生时的阵痛是不理智的。       

        大明,这个原本平淡无奇,唯有放在东西方历史交汇期的汉人王朝,才凸显其重要性

        ——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黑暗后,伊比利亚半岛终于迈出了发现世界的伟大航路探索之路,从此东西方联通、初级资本市场萌芽、宗教改革之火由亚平宁半岛燃至整个西方大陆,将凯撒摆上了与耶稣同等地位的神坛,民智初开。

        于是多年以后李约瑟不禁要问:这么些年你们都在干什么,现代科学技术居然是由西方人发展起来的?

        确实,在万里长城的庇荫下,黄河文明流长千年,上帝之鞭西去,五胡乱华终结,天选之人朱元璋在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成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治隆唐宋”的大明王朝。龙椅上的农民按照先秦诸子的论说,行井田而重农,颁《大郜》而严刑,定衣装而易俗,让所有人都活成小国寡民,憧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照此理,大明当千秋万代,社稷巩固。

可是大航海时代打破了古老东方帝国的桃花源,越来越多的人冲破海禁,在倭寇、商人、渔民等角色中转换,白花花的墨西哥鹰元刺激着帝国的手工业迅猛发展,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改稻为桑”国策便来源于此。一幅资本主义萌芽的图景似乎已经展开。

如果认为,东南沿海的士绅富商可凭借强大的经济能力攫取政治资本,动用国家机器为自己谋取更大的财富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话,那就错了。他们是笼络了满朝文武,垄断了科举取士,朝廷完全偏离了开国皇帝重农抑商的初衷,对商、矿少征、几乎不征税,帝国所有的开源都来自于农民,在脆弱的自然经济下,但凡风吹草动,都会导致作物欠收,更何况遇上六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时代?

当天灾人祸解开原本被高度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时,逃兵、盗匪、流民组成的“义军”开始流毒于帝国的大地上,直至千疮百孔,即便“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也无法力挽狂澜。女真人、蒙古人频频冦关,劫掠人口,与义军在关内烧杀毁城形成共振,此时无论是赵自成、李自成也好,张献忠、王献忠也罢,这个由流氓建立的帝国最终也毁在了屠夫、流贼的饿狗分食之下。

虽然我们不必那么悲观,即便帝国的触手监视着我们每一个人,亦有海瑞这班墨守陈规的卫道者,中华文明也不完全沦为一坛酱缸——青楼狎妓横行,也有市井小说辉煌;纲常礼教吃人,也有阳明心学诞生;党政懒政成习,也有张居正改革中兴。

所有的人间悲剧、统御手段、守成改革都能在这个王朝觅得踪迹,需要警醒的是,帝国末年社会精英的集体沉沦,是造成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比起无数生灵涂炭、民族屈辱,更让人痛心的是历经两百年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刚刚开始转向西方学习的尝试,在中原大地天崩地裂间黯然夭折。

庆幸的是,那时的东林士子、文化领袖们无需承受后来丧权辱国的骂名,毕竟“亡国”与“亡天下”在他们看来并无二致,皇帝为百官所孤立囚禁在紫禁城,在表面的对峙平衡中,李自成用一箭射在承天门的匾额,顺利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唯一使命——为大明朝中央政权在北中国的统治画上了句号。文明的接力棒交到了满洲贵族手中,中国这头雄狮只在酣睡中打了个喷嚏便又浸淫在百年的安逸中才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

等到西方的大炮架在帝国的海岸边,任何维新变革之法都只是略微装裱,为时已晚,四万万人要扣上屈辱的“东亚病夫”帽子步履蹒跚多年,才得以涅槃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