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文|国境之南

今天,我们来谈谈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和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五六十年代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作品不多,却在文坛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话剧《茶馆》等。

老舍是时代中的清醒者,视角独特且充满韵味。如果说历史教会我们看待事情要分析利弊,那么老舍先生作品本身就充满智慧,需要我们一分为二。他的创作视角广阔宏大又专注独特;意境深远持久又微弱渺小;人物刻画个性鲜明又不失礼数;影响深远持久又被人诟病。他是一个理性、幽默、折中的看客,在时代的波涛汹涌中被冲刷;他是时代清醒、乐观、矛盾的指引者,在风平浪静时显赫。

稳是根,根是魂,中庸是境界,以书观人,老舍何尝不是这个人间最温暖而有血性的存在者?

老舍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小时候的课本上,他的作品出现的频率虽然不如鲁迅那么高,笔锋也少了几分冷峻和尖锐,但我们仍旧不能忽略老舍的创作概貌,他的思想,他的作品中存在的得与失。

自古以来,没有完美的时代,也没有完美的人,同样作品也有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今天,我们通过剖析老舍思想艺术,去认识这位已故的老人,了解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老舍作品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在现代小说中,老舍与巴金、茅盾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讨论,看看他的独特的视角和“京味”的存在:

一、老舍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以“北京味儿、幽默风”为基调,语言凝练、纯净,文体风格独特

①视角独特

老舍的创作视角独特,作品大多以“人”和“城”为中心,“文化”是媒介。在现代文学史上,像老舍这般写人和城关系的不在少数,但一直执着于写人和城的却少之又少。

因专而精。老舍的作品涵盖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物包罗万象,详细到令人瞠目,他笔下的人物故事都是以城市为背景,徐徐展开,他们的命运盛衰转败是人物个性的展示,亦是对城市人性的探讨和追寻,而文化又与之紧密相连。老舍笔下的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人性及人伦关系更是影响深刻。

时代拉开了我们与他的距离,然而思想无优劣之分,认识并理解作品的意义,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在老舍的创作中,活跃着三类最典型的市民阶层: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他最成功也是最擅长的,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即便是在城市,他们也无法摆脱五千年来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他们的生活方式老旧,性格保守、闭塞、消极,状态大多如温水煮青蛙。

他们骨子里的老派思想被老舍以夸张的笔法叙述,去揭示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心理,比如他们会对着不掏车钱的日本人大打出手,却无法对一个撒泼大闹的女子有一丝冒犯,骨子里“好男不跟女斗”的思想让他们更加遵从规矩、中庸、懒散的生活。

独特的视角中,传达着老舍内心的执着与坚持,他坚信思想可以被救赎,时代是最好的见证。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②风格迥异

对一个作家的评价,风格尤为重要。而老舍作品中“京味儿”最引人注目。“京味儿”是他的标签,也是他的特色。所谓“京味”,就是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感受。

他的作品中有北京胡同串子的欢声笑语,有四合院里的人情世故,有北京文化骨子里带来的体面、排场和气派,更有渗透在小人物命运中的苟安、温厚和谦和。

在《骆驼祥子》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古都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比如在烈日下拉车的祥子,作者熟悉北平的气候变化及感受,在描写时既切合地理环境又符合人物性格,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在语言上,老舍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他熟悉北京市民对语言的运用,语句俗白、简洁,类似于“京油子”,通俗朴实、形象鲜明,让他的作品更显独特,这是北京文化独有的魅力,也是历史的积淀;在细节刻画上,老舍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写出浓郁的地方色彩,风土、习俗、历史、人情世故,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融合,更形成了一种“文化性格”。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③思想倾向

如果说鲁迅的作品是直击灵魂的,那么老舍的作品便是挖根的。根挖得越深,城市弊病便暴露得越明显,因此老舍的作品是具有批判性的,但他的批判是复杂的,既非一蹴而就,也非当头一棒,他有技巧,这技巧是幽默,他既不直击人心给人以警醒,又不严肃给人以庄重,他是活泼的、真诚的、天真的,他有思想的平庸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爱与不爱,穷人在金钱上决定,‘精神’只生在大福大家。我们常说文明是建立在温饱之上的,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老舍的作品中,内涵值得深思,更所的是对文明的“失落感”和“新潮”的抗拒之意交织在一起,贯穿其中。

总之,老舍的作品是清醒的,他有韵味,也懂得节制和分寸感,他有一种丰富的内在力量,让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遐思。

二、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铺写世态,具有世俗品味,表现形式适应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我们来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小说。然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层面,老舍在这本书中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渗透着对下层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悲悯,他以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的形象作为刻画的主调,通过小人物“旅程式结构”,揭示其悲惨命运,探寻小说更深的意蕴,重新思考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

①阶级明晰

《骆驼祥子》中有许多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比如以祥子为代表的洋车夫、老巡警、拳师沙子龙、剃头匠孙七、妓女小福子、艺人方庆宝、老马、小崔、小文夫妇等,新老两派市民的冲击,

大团圆式喜剧往往是主色调,但对于贫民阶层,可能就会演变成浓重的悲剧。

阶级意味着不平等。

《骆驼祥子》这本书正是通过描写出鲜明的阶级立场,阐释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灰暗图景,那些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不仅是底层人精神麻木的原因,也是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精神毁灭。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②情节缜密

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祥子从农村到城市谋生,他满怀希望,充满力气,他渴望有一辆自己的车,并将此作为目标,希望通过自己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努力三年祥子终于买了一辆车却被匪兵抢走,他虎口脱险,捡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准备买下第二辆车,却又被孙侦探抢走。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但祥子很讨厌虎妞,因为她又黑又丑、年龄又大、性格强势彪悍,但祥子最终还是没能经受住诱惑,不得不与虎妞结婚,虎妞用嫁妆钱替他买了第三辆车,不久虎妞难产去世,祥子卖车料理丧事,最后日渐堕落,终成为一个没有斗志的行尸走肉。

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自由。

《骆驼祥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共鸣,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老舍细腻的心理刻画,感同身受的经历,代表着成千上万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的走向,这是对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的展示,更是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强烈批判。

时势造英雄。在这本书中,老舍告诉读者顺境成就一个人,恶劣的环境毁灭一个人的全部人性,这就是城市病与人性的冲突,丑恶的环境造就扭曲的灵魂,沉沦、黑暗、堕落终究吞没了一个人最值得发扬的那份真,物欲横流侵蚀着一个人的生活,也凌辱着一个人的精神,剩下的麻木、空虚,变成了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污浊不堪,却难以磨灭。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三、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有深切的关注,有批判,也保持着独有的冷静

①老舍的批判

同是批判,鲁迅是挖苦、讽刺,而老舍是幽默、折中;鲁迅能骂得热烈,老舍却骂得俏皮。鲁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而老舍却写出了“温暖而充满血性的人间”。

老舍是时代的清醒者,清醒而自知。时代造就他的成就,而他既能投身时代的洪流之中,又能抽身之外,做前进的引路人。

老舍作品的侧重点更多是儒道融合为特点的士大夫文化及其末流的考察。

《四世同堂》说:“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文化的优劣取决于民族的盛衰,老舍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此为准的。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的担忧、敏感和怯懦和多思,这造就了他的讽刺往往“一针”下去未必“见血”。

在《大地龙蛇•序》中老舍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

在老舍看来,缥缈的士大夫文化会破坏人的生命力和斗志,同时盲目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在作品中,他所倾注的批判是复杂的,他一直在找一个平衡点,这就难免会使得自己的作品顾此失彼,太注重家国情怀,而失去对文学最本真的传承。

从三个角度浅析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②老舍的冷静

在开放形势下,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是老舍作品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保守派和革命派构成了相互对峙的两派,保守派希望保留之前的文化,拒绝外来文化;而革命派希望摒弃固有文化,大量引进先进文化。

他在《文博士》中说:“这点调和的精神仿佛显出一点民族的弱点:既不能顽强的自尊,抓住一些老的东西不放手,又不肯彻底的取纳新的,把老旧的玩艺儿扫光除尽。”

现在看来,现代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是正常现象,人们不可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老舍先生能在作品中保持冷静,尤为难得。

民族文化是历史和生活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表现形式。对民族文化的批判恰是对民族文化的信念,为了民族的昌盛和复兴。

只有相信民族优秀,才能相信民族胜利。在乱世中清醒,在绝境中冷静,批判中不忘初心,老舍先生生在这样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闭锁时代的古国,他的成长是有土壤的,他的脚下是厚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