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琅琊王氏,是中国最知名的名门望族之一。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将之后逃避迁到琅琊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

秦末,王离之子王元“迁于琅琊,后徒临沂”。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琅琊,秦朝将中国分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郡治琅琊县(今山东省青岛琅琊镇)是当时秦帝国最大的港口。临沂属琅琊郡的一部分。

王元为何要迁于琅琊?他又是从哪里迁过来呢?这要从王元的曾祖王翦说起。

王翦是王宗敬的第十五世孙。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史迁在《史记》中称,王翦为“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系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继白起后秦国的又一名名将。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王翦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赵、燕、魏、楚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贲之子王离也是秦国朝一名战将。王翦祖孙三代皆受封列侯。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王离率军围赵。楚怀王派项羽领军救赵。王离先是与沛公相遇激战,打得沛公刘邦溃不成军。十二月,项羽率军在钜鹿与王离隔河对阵,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九战秦军大破之,王离遂被项羽所俘,不知失踪,疑遭项羽坑杀活埋。

王离兵败后,家人恐遭残暴的秦二世治罪,长子王元携家人从频阳东乡逃到琅琊躲避。

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王元并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迹,一来可能是偷着跑的,隐姓埋名不便于高调行事,二来也怕建立西汉的刘邦记仇找上来报仇血恨,三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总之,王元在琅琊默默无闻地生活着直到死去。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琅琊王氏因王吉起运

王元后三代也没有什么显达之处,直到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王吉才始见史册。王吉,始家皋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后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的临沂始祖。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士子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王吉少年好学,精通五经,学问和人品都相当出众,因此被推举为孝廉。

王吉,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昌邑王(今山东巨野)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上疏力谏,但未被采纳。

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意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淫乱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屡次进谏,幸得免死。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职掌议论。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王吉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废除荫袭制度;提倡俭朴,爱惜财力,以整顿吏治,淳厚民风,使国家兴旺发达。

王吉为官十分清廉。他住长安时,邻家枣树的枝叶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居家的,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让其将妻子找回,不然要把枣树砍掉,后经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招回。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

王吉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司马相如与王吉是好朋友,王吉曾对他说:“你在外面游学,如果官运不好,日子不好过,就到临邛找我。”有一天,司马相如真的来投奔了王吉。两人携手来到客厅,司马相如向王吉谈了近几年的行踪,王吉知道了相如尚未成家,便向他说起,临邛首富卓王孙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事在人为。

当卓王孙宴请王吉,王吉带着司马相如应邀赴宴。当时卓王孙女卓文君新寡在家,相如琴挑求爱,又使“侍者通殷勤”,文君当夜私奔,与相如驰归安汉老家,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爱情佳话。

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所以后来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成语。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即位后,召王吉和贡禹同赴朝廷为官,王吉于赴长安途中病故。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王吉曾从学自《韩诗》学者蔡义,开《韩诗》王氏学;能为《驺氏春秋》;又好梁丘《易》。按戴维先生意见,其在《论语》研究上综有《齐论》和《鲁论》的特点,汉书说他“兼通五经”,因此也算得上是西汉比较著名的经学家。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经三代打拼已成上层世族

西汉史学家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等。

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正是因为王吉被孝廉补授入朝为官,开启了子孙后代在仕途上腾飞。王吉告诫儿子王骏、孙子王崇“毋为王国吏”,儿孙做官不仅恪守臣道,而且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韬光养晦,趋利避害。两人最后官都做得很大,位居三公。

王吉之子王骏,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王骏鸿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

经过王吉祖孙三代人的努力,琅琊王氏的家族地位开始上升。史学家普遍认为,到西汉晚期,琅琊王氏已经成为上层世族。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王祥


同父异母以孝悌感动天地

王崇之后,琅琊王氏经数代传到王仁,王仁官至青州刺史。王仁之子王融被公府屡次征召,但都未应召。王融生王祥、王览二子,也开启了琅琊王氏真正的爆发。

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是“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被后世称为“孝圣”。生母薛氏早逝,继母朱氏对他并不好,多次在王祥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所以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他,他反而更加恭谨地孝敬父母。面对继母的中伤、迫害,他仍能“笃孝至纯”。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带,日夜照顾,汤药必亲自尝过后,再给父母服用。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鲜鱼,他脱衣卧于河冰之上,冰被暖化,孝感天地,从冰下跃出两尾鲤鱼。历史上,王祥因孝行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州郡多次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直到继母去世,他才在同父异母弟弟王览的劝说下出仕为官。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此时,正好是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闻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后为官30余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

西晋代魏之后,王祥仍为三公,并进封睢陵公。王祥临终前,给子孙留下48字遗训,此后成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遗训这样说: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祥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系二十四悌之一“王览争鸩“典故主人翁,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王览

王与马共天下

从王祥、王览这一代起,琅琊王氏进入了人才辈出,影响了两晋南北朝300多年。

先说王祥、王览的从祖兄弟王雄。从祖兄弟,就是同一个曾祖父,祖父不同的兄弟。王雄2个儿子,一个做到梁州刺史,一个做到平北将军。第三代,有“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和堂弟、清谈大师、玄学领袖王衍,曾统帅西晋十几万军马,后被石勒围歼。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出镇荆州和青州。

先说王祥这支系,死时位列三公,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当时很少人比得上。他有5个儿子,3个早亡,剩下两个均官至太守,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是五品官。衣冠南渡,东晋南迁后,王祥这一支留在洛阳,后来慢慢衰落。

再说王览生育6个儿子,其中三品官2人、六品官4人。到了第三代,就是牛人辈出,出了王导、王旷等人,第四代有王羲之、王允之等人,一下子把琅琊王氏携到了家族显赫的顶点:史书说

“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西晋王室衰微之际,王览之孙王导举族奉琅琊王司马睿南下移镇建康(今南京)。南方的士族并未把这位向来没啥名气的西晋皇室放在眼里。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士大夫来拜见他。王导有意树立司马睿的权威,就和族兄王敦商定,在上巳节当天,让司马睿出游,而他们兄弟俩跟随在后。江南大族一看,琅琊王氏这样的北方望族都对司马睿这么毕恭毕敬,于是纷纷下拜。

后来,王导又亲自出面,说服这两个江南大族的人出来辅佐司马睿。纪、顾带头后,示范效应就出来了,史书说此后“百姓归心”。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在东晋,王导辅政,王敦掌军,朝中军政要员,多为琅琊王氏家族出身。琅琊王氏迎来全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王导

文化传家是琅琊王氏累世不衰的原因

后来,王敦想为家族谋取更进一步,两次起兵作乱。王导在王敦起兵时,每天率领家族子弟20余人到皇帝面前待罪。这样,在王敦失败身亡后,把这次负面事件对琅琊王氏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点。

由于王敦兵败,琅琊王氏从政治全盛时期进入守成阶段。到王览的第四代王羲之、王允之等人,王羲之官至护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远离政治后,潜心于书法,采众之所长,独创体制,成为了书圣,与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此后,琅琊王氏一方面没有远离政治,一方面还在文学和书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史载,齐武帝时期,王导的玄孙王僧虔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期一种高级官位)。王僧虔突然想到,他的侄子王俭已经担任此职,“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

唐朝时,李唐皇族刻意打击山东旧世族,并以科举取士取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琅琊王氏虽然衰落了,但仍未解体。等到唐朝灭亡,所有世家大族均烟消云散,琅琊王氏才连同着彻底失落。

根据二十四史中的记载统计,从汉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养出了王导、王抟等92位宰辅,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等600余位名士,任何一个中古豪族都难以望其项背。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一个人是否受到尊敬,名声是好是坏,是否留传后世,关键不在于门第和仕宦,而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和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从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开始,当时经学是正统,这个家族就以经学立世;后来,玄学成为显学,王戎、王衍甚至王导,就都以玄学传家。此外,王氏子弟在佛学、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多有建树。

文化传家才是琅琊王氏累世不衰、家风不坠最根本的依托。

看辽宁说王家2:将门之后当“逃兵”,因何造就琅琊王氏700年辉煌


吾系琅琊王氏,读史先说王家事。此文系看辽宁本人原创作品,谢绝抄袭盗用,欢迎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