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提到歌舞伎,大家腦子裡想到的是什麼呢?是號稱亞洲最大的紅燈區——歌舞伎町,還是穿著繡花和服臉塗得慘白多才多藝的藝伎呢?快停止想象,這些通通都是對歌舞伎的錯誤認知。

實際上藝伎是一種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其主要工作內容是在宴席上舞蹈、演唱、伴奏等為客人助興;至於歌舞伎町,這種少兒不宜知道的地方更是和歌舞伎扯不上聯繫。那麼什麼是歌舞伎呢?其前世及存在的文化使命是什麼?其命運之殤是什麼?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歌舞伎劇院日本娃娃

歌舞伎其實是一種日本特有的古典戲劇,在日本的傳統文化地位有多重要呢?打個比方就瞭解了,基本等同於京劇之於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歌舞伎也被稱為日本的國寶,兩者素有“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之稱,並且雙雙入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晚晴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就寫道:“玉簫聲裡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已經把歌舞伎看作是“他鄉遇故知”了。可見歌舞伎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高尚藝術。但是不同於京劇在中國發展的順風順水,歌舞伎的發展史可謂是一波三折、命途多舛。

01日本古代歌舞伎的發展起源

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歌舞伎起源於江戶時代。話說在17世紀初期,日本有個遠近聞名的大美女阿國,為了籌錢修繕神社,就四處表演歌舞進行募捐。她的舞蹈非常新穎華麗自成一派,並且還結合了現實生活中一些詼諧搞笑的真實情節,這種令人耳目一新,超出常規的舞蹈,一下子被看慣了傳統歌舞表演的廣大群眾所喜愛和追捧。而後在阿國不斷地努力完善和創新之下,她的《唸佛舞》一舉傳入了宮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穩定而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02日本古代歌舞伎被賦予的獨特文化使命意義

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阿國超出常規的表演能夠吸引著大批民眾爭先觀看,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態。建立了德川幕府後,人們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心靈需要得到慰藉,無處釋放的情緒需要一個突破口,人們普遍渴望參與到娛樂活動中。

此後歌舞伎兩次被幕府取締,卻依舊能發展的如此成熟。讓人不得不感嘆歌舞伎的藝術生命力是多麼的旺盛。其實這都是有歷史緣由的,最根本的源頭就是江戶時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江戶時代結束了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進入了日本商戶經濟的大發展時期。

“16世紀中葉的日本女性,從禁制女性的宗教觀、戰國隸屬觀中剛剛獲得了公開出入日本社會的權利。她們春風得意欣喜若狂,追求女性的解放,極力尋求實現生活享樂目標的生存途徑。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以女性為中心,以表演男女戀歌戀舞為內容的歌舞團體,尤如雨後春筍似地紛紛建立。”(《日本歌舞伎的藝術變遷》李穎)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歌舞伎演員

這時候新奇的歌舞伎表演感官刺激強、貼近普通民眾生活,正是順應了時代與環境的發展潮流。歌舞伎的出現,觸動了庶民階層群眾長期被壓抑的心境,喚醒了大眾想要追求人性解放的內在情感。

03古代歌舞伎的命運之殤

1. 歌舞伎表演如何從女演員走向清一色男性演員

在歌舞伎創建並風靡日本之後,吸引了一大批女藝人競相模仿演出,但在這其中有一類人徹底搞壞了歌舞伎的良好風評,她們就是遊女(日本古時的娼妓)。特別是在京都、大阪等繁華之地一帶的遊女們,對歌舞伎表現出了莫大的興趣,她們有美貌,又善學,還自發組織了一系列的“遊女歌舞伎”。但是她們不是單純喜歡歌舞伎表演,而是將此當成了一塊有助於她們從事特殊事業的墊腳石。此時的觀眾也更多欣賞的是演員的姿色。也正是因為此種情形的大肆發生,敗壞了歌舞伎的大好風聲。1629年,幕府(當時的日本稱謂)覺得“遊女歌舞伎”太過傷風敗俗,便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自此女歌舞伎的短暫時代落下帷幕。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雖然幕府不準女性演出歌舞伎了,但是歌舞伎的發展並沒有因此中斷。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劇團實在喜愛和割捨不了歌舞伎表演帶來的火爆人氣和可觀收入,只得退而求其次想出了其他辦法。那便是用美少年們來扮演女性角色出演歌舞伎(雖然在女歌舞伎全盛時期就已經存在這種情況,但是直到此時才嶄露頭角),若眾歌舞伎的時代也因此到來。“若眾”在日語中本意是指年輕男子,但在江戶時代特指尚未舉行成年禮的少年們。此時的少年們頭頂的髮式就叫做若眾發:額頭上的頭髮不剃除,只把頭頂上的頭髮剃掉後紮上接髮帶。值得一提的是,若眾歌舞伎及之後的演員都是男性。

2. 觀眾的喜好如何從關注歌舞伎演員的美貌轉為關注演員演技

雖然由男子出演歌舞伎徹底解決了遊女歌舞伎帶來的不良風評,但是一波尚平一波又起,沒過多久新的風俗問題又出現了。原來劇團為了演出女性角色的柔美和提高觀眾的接受度挑選的演員都是俊俏小生,而這些留著劉海、年輕貌美的少年們深受當時日本武士的喜愛。一來二去的捧場交流之後,演員們的私生活糜爛不堪,經常和觀眾產生同志戀情。不僅如此,因為戀情不被認可,當時社會上時常發生演員和觀眾私奔、殉情等引發社會轟動的事情。幕府雖然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加以改善,但是此等情況屢禁不止,並沒有多大效果。

所以在承應6年,若眾歌舞伎時代也被終結,以和遊女歌舞伎被禁的相同理由——傷風敗俗。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歌舞伎演員

但是歌舞伎並沒有因此走到終端,因為當時歌舞伎已經成為日本民眾最受關注的娛樂活動。幕府可以禁止演出卻不能斷絕群眾的喜好。劇團於是在夾縫中開啟了另一條求生之路——將青年演員替換為成年演員。這些演員先是剪掉了代表若眾的象徵——劉海,改為野郎頭。(野郎頭指的是江戶時代一般成年男子的髮型,就是將額髮剃掉後,將頭頂中間的一撮頭髮向前結成半月的形狀。)然後以對白的表演形式取代跳煽情的舞蹈等等,開始專心研究技藝、以演出內容來吸引觀眾。即便如此,摒棄了花裡胡哨的外表套路後的歌舞伎也是在次年後才被允許繼續上臺表演,這便是野郎歌舞伎時代的開端。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歌舞伎開始朝演劇的方向蓬勃發展,觀眾的喜好也開始從關注演員的美貌逐漸轉為關注演技。此後400多年來,男性演員演出的傳統一直維持至今,並且成為了歌舞伎的一大特色。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歌舞伎表演圖

總結

日本歌舞伎,從不斷摸索到發展成熟走到現在登上大雅之堂,已經有了400多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的坎坷發展過程中,經過世世代代舞臺藝術家們的長期探索和創造,歌舞伎已經成為了日本一種富有民族特徵的戲劇體系。我想歌舞伎之所以被世界各地所認可,不僅在於它強調戲曲、舞臺效果的氣勢、動作、眼神以及它的擺架子、玩特技和誇張的出場、快速的換裝、神奇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歌舞伎重現了幾百年前那段已逝的歷史,跨越時空向我們再現了當時江戶時代的社會風俗與人民的人生價值觀。有句話說,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熱愛真、善、美的心靈總是相通的。我認為這就是歌舞伎被賦予的文化使命和表現給我們的藝術魅力吧。

欣賞歌舞伎吧,去了解日本另一個時代下普通大眾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