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风靡韩国的小说,比起那些一波三折的情节故事,它似乎显得平常、普通。它追求的是普遍性而非特殊性,主角金智英,是一个及其平凡又似曾相识的人,就好像我们身边遇到的一个个普通的女性。

这本小说的不同之处,是用金智英的一生浓缩了女性可能面临的多种困境,用一个普通的人物故事刻画出了当今女性的普遍人生。她是一个人,也是普遍女性。

小说围绕她的童年、学生时期、职场生活和婚姻家庭这几个阶段的故事娓娓道来。

她最后会得抑郁症,总结起来有三个因素:社会背景、家庭教育和个人性格。其中,在社会背景这个大环境下,女性始终难以找到“自我”,活出“自我”,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沦陷,注上了“妈虫”的标签。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一、性别歧视的社会背景,击垮了坚强勇敢的女性。

《82年的金智英》创作背景,源于2014年韩国社会出现一个新词汇:“妈虫”。

顾名思义,“妈虫”不是什么好听的词语,用来贬低妈妈活着像寄生虫,渐渐变成了用来贬低没有收入、靠老公养的全职妈妈的词语。

“妈虫”浓缩了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体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

金智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家庭孩子,被迫放弃事业,放弃曾经的理想,成为了一名“笼中金丝雀”。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种性别歧视的背景,对金智英来说,就好像一座大山,虽无形,像空气,弥漫在家庭、学校、职场、婚姻生活中,无处不在,任凭她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

  • 1.在家庭中,奶奶一遍遍教育,女人就该生儿子,生儿子才是幸运。金智英的母亲因为前两胎生了女儿,到第三胎又是女儿时,独自一人去医院做了人流,身心疲惫,身边没有一个安慰她的人。奶奶总是当着大家的面快赞自己的儿子,好像媳妇辛苦付出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 2.在学校里,男生可以穿各种运动鞋和运动服,女生只能统一制服,大冬天穿着不保暖的皮鞋,即便冻伤也不能加穿厚袜子。就餐时,男生的顺序永远在前面;班上的班长永远是男生,大学里的社团社长,也一直有男同学担任。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 3.在职场中,金智英刚进入公司,每天要给其他人冲咖啡,订购饮食;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职员,男性的工资要比女性的高;组建新的部门时,抽调的是男性,哪怕选择能力一般的男职员,也不会考虑女性。即便再完美,她都争不过男生,因为女孩不能太聪明,会给别人负担和压力。
  • 4.在生活上,一结婚,金智英想好好工作,暂时不要孩子。可长辈轮着催她生,不管她自己愿不愿意。如果一定不生,就怀疑是不是金智英身上出问题,会不会是不孕不育,也不会考虑会不会是男人的问题。金智英因为做家务导致手腕受伤,就医检查时,询问了受伤的原因,遭到医生的不屑,认为全职妈妈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情,又怎么会感到辛苦。当金智英照顾孩子精疲力尽后,买了杯咖啡喝,没料到,竟会被周遭人指责是“妈虫真好命”。

在金智英的人生中,从童年到青年,从学校到社会,从就职到结婚,从生娃到辞职,女性歧视的影子无处不在。久而久之,一个充满希望的女人,最终成为抑郁的家庭主妇。

然而,在所有人看来,金智英经历的一切,好像理所当然,实属正常。

她想不明白,身为女人,就该处处迁就忍让男人;身为女人,就要放弃人生梦想,回归家庭;身为女人,就得接受男主外女主内,被嘲笑为“妈虫”。

最终,身心的劳累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压垮了她。抑郁症永久的驻扎她心底,自此她心里的雨,再也没有停过。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把放大镜,把女性从小到大在社会上,遭遇到的不公与难过,一点一滴放大、慢放给世人看。

表面上男女平等,实则是慕强欺弱,赤裸裸地歧视女性。性别歧视的社会背景,迫使一个个女性沦陷其中,失去自我。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二、重男轻女的教育模式,一切问题从自身找原因。

  •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阶段,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金智英的家庭,处处弥漫着重男轻女的气息。

金智英和和弟弟,从一出生开始,受到的差别待遇。

从小到大,身为姐姐的金智英,和弟弟的待遇永远不一样。好吃的好用的,第一个送到他嘴里、手上。弟弟永远是用的最好最全的物品,自己和姐姐的总是凑不成一对。

在她六七岁时,羡慕弟弟喝的奶粉,会用手指蘸着散落在桌上的奶粉。她的母亲偶尔也会喂一勺给她吃。但是,一旦被奶奶发现她偷吃奶粉,会挨打。在她奶奶眼中,弟弟的一切无比珍贵,不是哪个阿妈阿狗可以触碰的。从那时起,身为女孩的金智英,内心留下了一种连“阿妈阿狗”都不如的阴影。

读小学时,金智英因为被同桌男同学多次欺负,回家后向母亲哭诉,却被训了一顿。

有一次放学回家,金智英路上被陌生男子尾随,发信息给父亲求救。父亲结果没有及时到车站接她,好不容易躲过不幸的金智英,不仅没有得到父亲的安慰,反而是一顿训诫:“裙子穿这么短,被骚扰不是活该吗?”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 2.学校教育。

金智英在家庭教育中,习惯了“重男轻女”的教育观念,她本以为,在学校里能受到公平待遇,实际上,她的性别因素,决定了她不公平的待遇。

男同学总是一号,凡是从男同学开始,好像男孩优于女孩是理所当然之事。

小学期间,邻座的男孩一直欺负她。在一次课堂上,男孩将她的鞋子踢开,老师不查明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她。当同学指出了男孩的错误后,老师劝慰她,男孩子就是这样,遇到喜欢的女孩才会欺负。

读初中时,女同学因为在教室里围观外面的暴露狂学生而遭到体罚;那些靠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初中女同学,因为被老师认为丢了学校的脸而遭到记过处分。

大学毕业时期,学校会把企业的招聘信息单独告知男学生,既不会让女学生获取求职信息,也不给予推荐工作的机会。

  • 3.教育问题。

书中这么写道:

“她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着要保守,行为要检点,危险的时间、危险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女性的方式则是:任何问题要从自身找原因。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所有人把问题指向蛋的时候,没有人会想,这是不是苍蝇的问题。

当“男性优先”、“重男轻女”的观念,掺杂在教育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女性造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这样的教育,让无数女性顺应社会潮流,顺从对女性的“潜规则”,逐渐失去对自我,失去对人生的追求,在前行的道路上一步步沦陷。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三、忍气吞声的性格:逆来顺受成为生活的习惯。

从金智英的人生历程中,不管处在什么时期,似乎时时出现一个忍气吞声的人物性格画面。

  • 1.大学时,她和男朋友分手。在一次郊游活动中,一个喜欢她的学长背地里称她是被嚼过的口香糖。当学长温柔的关心着金智英时。虽然她心中冒出了“口香糖睡什么觉啊”这句话,但最后还是咽了回去。
  • 2. 生活里,在她一次求职中,因为赶时间,早上出门叫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却表示,平时在这个时间不会搭载女乘客,考虑她求职心切,才勉强同意。她不知该怎么跟司机争辩,索性选择闭上眼睛,不予置评。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 3.在职场上,一次和同事外出聚餐,不论金智英举多少理由婉拒喝酒,遭上级的反问:“这里这么多男人,有什么好怕的?”“我最怕的就是你们!”金智英把话咽回肚子里,偷偷地将酒倒在冷面碗和一旁的空杯里。
  • 4.结婚后, 金智英没有埋怨婆婆没抓中药给她吃,面对一次次被过度的关切,她很想说自己非常健康,不需要吃补品,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她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只能不停地说“没有啦,没关系”等场面话。

每当金智英遇见让人无语或者对女性有失公平的情形时,几乎都沉默以对,尽管有真实心声,却不会坦然说出,久而久之,逆来顺受成为了生活习惯,无法逃避。

在这样一个“对女性不友善”的环境里,身为女性本身,早已经让自己深陷牢笼,发声往往容易招来麻烦。所以,她选择了忍气吞声的沉默。

鲁迅先生曾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择了逆来顺受,选择了忍气吞声,久而久之,内心积压早已经超过了本身所能承受的分量,不能及时宣泄,最终陷入了抑郁的深渊。

《82年生的金智英》:从社会背景、教育模式、人物性格解读


四、总结。

性别歧视的大背景、重男轻女的教育观念,像一个牢不可破的枷锁,将女性深深束缚其中。

当女性选择了集体沉默,只会加固枷锁,将女性束缚得更牢固。等待自己的,将是一个无尽的深渊和一条自我沦陷之路。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女性之书,它就像一把铁锤,敲向社会、敲向教育,敲醒陷入沉默中的女性。

《82年生的金智英》,旨在让更多的女性觉醒。觉醒,就像是一团闷烧中的火苗,只要一点缝隙绽开,就有新的出口。

唯有女性觉醒,在沉默中爆发,打破枷锁,让社会善待女性,在教育中寻求公平,让更多沦陷中的女性,实现自我救赎,活出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