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在热播电视剧《庆余年》里面,鉴查院是庆国的情报机构,由陈萍萍担任鉴查院院长,号称“暗夜之王”,令敌国北齐闻风丧胆,他事无巨细只对庆帝一人负责。

鉴查院里面的情报人员,也必须对庆帝绝对忠诚。在电视剧《庆余年》最后一集,我们从言冰云口再次得到验证:鉴查院里面的情报人员,是以庆国的国家利益至上的,而个人生置之度外。

其实,范闲的母亲叶轻眉当年创立鉴查院的初衷,是为了限制日渐膨胀的皇权,对庆国的朝政运行包括皇帝的所作所为进行监察。也因为这一点,叶轻眉招致了庆帝乃至庆国皇族的忌恨,最终在生下范闲的当天被庆帝利用皇族的力量谋杀。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这是《庆余年》原著小说的中心主旨,而在鉴查院这座庆国情报机构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鉴查院设立了六处,每一处都有一位负责人称之为主办,相应地负责监察文武百官、调查暗杀、情报分析、研制毒药、文化出版等多种职能,其中监察和情报是核心职能。鉴查院一处主办朱格被长公主李云睿收买,做出背叛鉴查院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背叛了庆帝的意志,最终被诛杀。


据《左传》记载,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谍”;《孙子兵法》就有“谍战篇”,将间谍称之为“细作”;而《说文解字》解释道:“谍,军中反间也。”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残酷窥见一斑。那么,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情报机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秦朝:从铁鹰锐士到黑冰台,最早的特种兵变身军方情报机构

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国家,第一位封建王朝皇帝登基,中国古代皇权也由此开端。秦朝的情报机构叫“黑冰台”,由廷尉缭这个官职担任“黑冰台”的负责人,相当于鉴查院院长。

“黑冰台”只听命于秦始皇一人,“黑冰台”里面的情报人员称之为“黑兵”,意即在黑暗中行走的士兵,而“黑冰台”中最精锐的死士称之为“黑卫”,“黑卫”由黑冰十六尉统领。

众所周知,秦朝开创了三公九卿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职位负责中央一级的朝政运行,丞相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而御史大夫则是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在这个时期,“黑冰台”由廷尉缭领导,“黑卫”由黑冰十六尉统领,由此可见“黑冰台”作为秦朝的情报机构,归属于军方系统,具有浓厚的军方背景。

其实,在秦朝建立统一国家之前,也就是秦国还没有走出函谷关、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时期,“黑冰台”的前身就已经初现雏形:铁鹰锐士。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商鞅变法后,秦国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天下惊呼为"锐士"。铁鹰锐士是从秦国新军中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据说,"十万秦卒出三千锐士",秦国新军二十万,其中的"铁鹰锐士"只有一千六百人。

铁鹰锐士由上将军司马错创立,要求人人剑术超凡,马战步战阵战样样精通,下马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与与匈奴胡骑为准。张仪担任秦国国相期间,铁鹰锐士主要的任务就是暗杀、渗透、偷袭、以及定点斩首!

铁鹰锐士选拔非常严苛,因此战斗力也十分惊人,在历次战争中面对魏武卒、齐技击和赵边骑都是以一当十,是秦国在诸侯中称霸乃至最终完成一统的军事基础。

荀子在《议兵》篇中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也从侧面反映了秦国铁鹰锐士的强大。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唐朝:从千牛卫到百骑司,大唐盛世之下的京城安全护卫

大唐盛世,长安城是国际都会,从大唐去往世界各地的商贸交流穿行如梭,而唐朝的国家治理、疆域版图也到达了历史上的巅峰时刻。

在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并相互牵制。但盛唐之后,“南衙府兵”逐渐衰败,“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皇权的唯一依靠。在京畿重地为了确保皇权的绝对安全,设立了千牛卫。

南衙卫兵就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 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除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警卫外,前“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因此,千牛卫作为贴身卫兵,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

北衙禁军由“北门屯营”逐渐发展为“北衙六军”等,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支就是“羽林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私人军队,是“募兵”,由皇帝亲信指挥。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同时,还有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置百骑司监视天下,后又更名都水监。


《通典·职官十》记载:“大唐之初有禁兵,号为‘百骑’,属羽林。”唐初,确有一支羽林禁军名唤“百骑”。


《旧唐书·王毛仲传》记载:“初,太宗贞观中,择官户蕃口中少年骁勇者百人,每出游猎,令持弓矢於御马前射生,令骑豹文鞯,著画兽文衫,谓之‘百骑’”。


《新唐书·兵志》:“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於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


由此可见,千牛卫的本职工作类似于京城的警卫团,可能偶尔会兼职监听百官。

而百骑司是唐太宗从禁军中选取善骑射的卫士百人,分两番轮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宿卫,并且穿虎皮衣、骑属于皇家闲厩的六色驳马,跟从唐太宗田猎、演武,并赐以军号“百骑”,百骑司才是独属于唐朝的情报机构。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明清:从锦衣卫到粘杆处,情报工作由公开转入地下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中国封建王朝开始没落,但是中央集权却达到了一个空前加强阶段。

明太祖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建立明王朝以后,对情报工作异常重视,对朝堂和民间涉及谋反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保持高度警惕。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虽然对外宣布是负责皇帝安全的亲军卫队,实际却从事侦探间谍活动,主要是监视文武百官的言行举止,洪武晚期锦衣卫被撤销。

但是明成祖朱棣因为权力来路不正,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又恢复了锦衣卫,从此有明一朝,皇帝都重用锦衣卫控制大臣和藩王,锦衣卫的首领皆是皇帝的亲信大臣。

后来,朱棣又设立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由亲信宦官掌管东厂一切事务,相传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明中期明宪宗为了加强特务力量设立西厂,权力在东厂之上,但是后来被废除,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内行厂则是明朝大太监刘瑾秘密设立,亲任提督,其权势凌驾于朝廷一切机构之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都在内行厂的监视控制之下。

从《庆余年》中的鉴查院,看中国古代情报机构的发展

而清代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设立明代厂卫这样公开的情报机构,但康熙皇帝设在江南的“三织造署”,实际上就是三个秘密间谍情报站。

而且,清王朝还采用密折制度,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选派专人来实现其侦察间谍活动。一般情况下,各州县都有一至二人专门从事侦察间谍活动的胥吏。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设立粘杆处,是清朝的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早在其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

康熙末期,爆发“九龙夺嫡”事件,在夺嫡过程当中,雍正皇帝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实则暗中筹划,招募江湖死士为己用,编入粘杆处掩人耳目。胤禛登基后,粘杆处正式成为国家情报机构,改名为“尚虞备用处”。

雍正皇帝去世后,继任者乾隆皇帝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乾隆皇帝死后,嘉庆皇帝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民间传说中,粘杆处有一种暗器叫做血滴子,能在百步之外取人首级,故而粘杆处也叫做血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