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海上鋼琴師》是根據亞歷山大·巴利科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而成,1900年,美國7600萬人口中有將近14%的人來自移民,其中,移民是使美國經濟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世紀第一個10年裡每年就有100萬的移民需要乘船湧入美國,而“1900”就是一個移民棄子。

1900年,美國人均收入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霸,世界經濟的重心也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美國那個時候吸引著眾多國家的夢想者。這些移民是一群夢想家,同時也是一群貧民。美國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金錢,夢想,慾望。而這些慾望足以讓他們做出拋棄難以落戶的新生嬰兒的決定。

《香水》影片改編自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說。故事中背景設定在十八世紀的法國,那時正是啟蒙運動,人們開始涉及很多對教會、封建的思考。這就使文中聚斯金德大量用的宗教習俗和情節變得有歷史意義。

在我看來,他藉此反映了人們對宗教的盲目迷信以及人類的愚昧。書中多次提到格雷諾耶覺得自己像是上帝,還有一處提到他覺得上帝被欺騙了,說什麼人類用如此低廉的為盜供奉上帝等等。這裡也體現出聚斯金德對於“上帝“的看法,他不覺得上帝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什麼,或其創造了人類。通過文中格雷諾耶最終靠自己配置的香水“征服了全人類”,更是聚斯金德對於“盲目迷信”的輕蔑。

《海上鋼琴師》裡的主人公,與託納多雷其他許多影片中的人物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傳奇經歷。湯姆·提克威的《香水》與《海上鋼琴師》的風格十分類似。雖然這兩部影片產生於不同的年代,故事設定背景也不同,但文章風格和內容具有不少相同之處。兩位導演都是通過影片主人公特有的天賦,來用鏡頭“描述”兩位天才的一生。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對比1900和格雷諾耶的異同,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人物形象:

  • 1900:1900發現自己有鋼琴的天賦時,是在他的丹尼父親去世之後。要是不想被逐下船,他必須得想辦法留下來。或許是冥冥註定,他來到了鋼琴前,彈奏起了樂曲,從此,不管是貧窮之人,還是富貴之人,所聽之人無不為他的琴聲所侵倒,那些未曾聽過的人,也都紛紛慕名而來。就是這樣一個包羅萬象的環境裡,“培育”出了一個真正的天才,他最懂的是自己,知道“剋制”的重要性,以至於一生都生活於此。
  • 格雷諾耶:格雷諾耶從小就遭人排擠欺凌,更是在察覺自己的嗅覺與他人不一樣時,蜷縮在自己的世界不想出來。在利益與自私自利的環境中成長,這些不好的精華最終也汲取到了自己的身上。看完整部影片後不由得感嘆,他本是一個天才啊,哪怕是香水師伸出援手開一句金口勸他一句,也不至於淪為“殺人兇手”。可是沒有辦法,由於內外界因素的影響他最終只能由天才變為“瘋子”。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生存環境的異同:

  • 1900:1900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孤兒,但卻幸運地被好人丹尼收養,作為燒炭工的丹尼並不富裕,但他給了1900全部的愛。小時候的1900雖然喜歡調皮搗蛋,卻在丹尼的教育非常惹人愛。他從小便生活在有愛的環境裡,雖從未切身體驗過船下油煙味的生活,但他也願意敞開心扉聽人訴說。在我看來,雖然1900身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船上),但是他的心卻是敞開的,願意接受,也願意接納。
  • 格雷諾耶:格雷諾耶從小生活的環境並不是固定的,他前後亦或被迫亦或自願輾轉了五個地方。他從最初被教會賣到孤兒院,再被賣到制皮鋪,後來到設法到香水鋪,這些種種都摻雜了許多的利益。總而言之,伴隨他長大的只有金錢利益而已,他像是個屢次被交易的傀儡,最後被自己交易掉。表面上看似格雷諾耶身處在一個大環境中,實則是他將自己完全封鎖在氣味世界裡,別人走不進來,他也無法出去。導致最後無知殺人,悲哀地發現自己是不存在氣味的,找不到自己來過這世界的痕跡。

試想一下,如果1900沒有遇到丹尼,換做是被其他“貪財之徒”所撿到,輾轉地變賣多次,看遍周遭的冷冽環境,會不會釀成另一個格雷諾耶的悲劇?答案不得而知。在我看來,格雷諾耶便是下船後的1900。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對比1900與格雷諾耶,沒有原生家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

1900被父母遺棄在頭等艙的一架鋼琴上,或許父母想給他找個好“歸宿”,卻沒想到孩子被正準備摸進頭等艙偷吃東西的黑人燒炭工人丹尼撿到並收養。

丹尼將1900當成自己親生兒子般疼愛你,但丹尼只是個燒炭工,他生活在下等艙裡,知識與文化素養有限。即使是在他沒有國家,沒有家庭,沒有身份證明的情況下,即使有人說按照制度,要送他去孤兒院,但還是丹尼說:“去他媽的制度”船上的很多人都對1900很好,從未嫌棄過他是孤兒。

格雷諾耶出生在骯髒的魚市場,而因為他的出生,母親被送上了絞刑架,教會收養他後,將他賣到了孤兒院,剛到孤兒院的第一晚,要不是院長出現得恰逢其時,襁褓中的他就因佔到其他小孩的床位而被捂死了。

1900在丹尼給編織的童話世界中快活成長,他問丹尼:“什麼是媽媽?”丹尼會告訴他:“媽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匹馬。”會跟他說陸地上有大白鯊,讓他別下船,孤兒院其實是監獄。丹尼成功地替1900擺脫了煩惱。

格雷諾耶慢慢長大,他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嗅覺極其靈敏,從此將自己封鎖在氣味世界裡,屏蔽了“氣味世界”之外所存在的現實世界。13歲時又被賣到了制皮鋪,在哪裡日日夜夜做苦工,過著犬馬不如的日子。

另一個時空的1900在這個階段再次淪為了孤兒,收養他的丹尼意外去世,這一年他8歲。為了送走丹尼父親,他第一次來到甲板上。在這裡,他仰望天空,聆聽海聲,傷心之餘對這外界充滿了好奇。這八年,他從未登上過陸地,他沒有祖國,也不知何為故鄉。在醫院,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他出生的痕跡,他相當於沒有出生過。

1900失去了監護人,理所應當要被送去孤兒院,但聰明的1900藏了起來。丹尼曾告訴過他,孤兒院是監獄,他絕不能進去。一個星期之後,1900再次出現時,他坐在鋼琴旁,出神地彈奏著樂曲。正是這一技能,使得沒人再趕他下船。大家都認為這是一種宿命論,還是嬰孩時,他在鋼琴上被發現,他突然將鋼琴彈得這麼好也是宿命。他總能忘我地彈奏,也許接下來會忘記彈的是什麼曲子,但每天的音樂都不會重複,他的樂曲是有魔力的,可以讓傷心的人放下心事,讓落魄的人重抱希望,讓虛假的人放下偽裝。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這時的格雷諾耶埋頭苦幹終於得到了老闆賞識,願意帶他上街去幫忙。這一上街他便發現了“新大陸”。他聞到了來自黃杏少女的體香,便追隨著少女來到她的家裡,原本想將這香氣佔為己有,卻不料誤殺了少女。機緣巧合,他在香水師巴爾蒂尼面前展露了其過人的天賦,進入香水鋪工作,以教他保存香味為交易,幫巴爾蒂尼製作香水。在歷經多次存香失敗後,格雷諾耶又用三千種香水配方換來了去往格拉斯學習油脂提煉法的路徑,從此踏上了去格拉斯的路途。

雖然在這艘船上,1900沒有親人,和大家一起吃著大鍋飯,但他們都對他很關愛。但這種愛怎麼能與父母的愛相比呢?那是血親對血親的關愛、給予和家庭文化的潛移默化。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有約束、有關愛、有傷害、有爭吵、有影響、有依賴、也有依戀。這些微妙的感情是1900從未體會過的。他的情感是極其單一,環境也只是船上,他接觸到的不是船上的服務者,就是船上的客人。這些客人也僅僅是告訴他一些地方有什麼,有什麼故事。所以他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沒有切身體驗過,所以這也是他最無法理解的。而格雷諾耶,不要說是父母的愛了,連周邊人的愛他都從未體會過,無論是與教會、孤兒院、制皮鋪還是香水鋪都只是利益的鏈接而已,這是一個來自零餘者的悲哀。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宣洩慾望的手段:女性不是代表情慾,而是理想主義的象徵

蕭伯納曾說:“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我們生來就有慾望,對權力的慾望、對情感的慾望、對金錢的慾望,這些慾望貫穿了我們的一生。格雷諾耶對保存香氣的慾望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慾念的奴隸,而1900則不管是對自己的夢想,還是對愛情的慾望都懂得剋制,過好了自己的一生。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一眼萬年”也曾出現在過1900的心裡,那年27歲的他情竇初開,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他正彈著鋼琴,無意間望向窗邊,那個姑娘就出現了,僅僅一眼,或許1900就銘記了一生。為了那姑娘,1900第一次有了船的念頭,他還專門錄製了音樂盤,想要送給姑娘。可最後1900始終沒有下船,他像是把那純美的情感掰碎一般將歌盤掰碎了。關於1900為何不下船的原因,有許多觀影者分析過。是因為他害怕、他懦弱,還是他無助、他排斥?在我看來,1900之所以不下船是因為他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那姑娘並不是於1900而言,並不與肉慾有關,那只是1900對純粹情感與美好事物的嚮往。

影片中,格雷諾耶因想要保存香氣,殘殺13名無辜少女,而第一位於最後一位少女都是一頭紅髮,直到他即將被送上絞刑臺,看到滾落一地的黃杏,他才明白其實自己一直想要的愛,原來在最初就早已失去。儘管征服了絞刑臺下的所有人,他卻倍感孤獨,希望再有一個黃杏姑娘到來,卻是早已不可能。“黃杏姑娘”並不能視為肉慾的化身,而是理想主義的象徵,是為了寄託格雷諾耶追求保存香氣的“志向”而存在的。兩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人公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滿足感官歡愉,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化身,讓本在充滿悲劇底色的故事中,融入些許對世界中真善美的追求。

從《海上鋼琴師》到《香水》,用“對比法”看兩位“天才”的殊途

結語

一千個觀影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海上鋼琴師》和《香水》這兩部影片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經典影片,我們每個人的觀影角度各有不同。本文就兩部影片中主人公1900與格雷諾耶的異同、原生家庭與女性象徵進行了剖析,更深層次地挖掘了兩部影片的異同與魅力。

希望我們都能像1900一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併為之奮鬥,而不是像格雷諾耶,封閉自我,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我們並不是要成為什麼人,而是要認真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