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耕地更多,為何還有人餓死呢?

唐朝的長老


這個原因很簡單,一是生產力低下,沒有現代農機具,每年只種一季,或種一季玉米高粱,或種一季小麥,既沒化肥,又沒水利工程,只是靠天吃飯,二是沒有優良品種,又不能防止病蟲害,產量極低,每畝地每季一般收百十斤。三是有些窮人自己沒地,靠租別人的地還要拿地租,這樣下來更所剩無幾。四遇到旱災澇災蝗災更是顆粒不收。總以上原因,自然就有些窮人凍死餓死了。好在一切都過去了,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是改革開放讓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要好好珍惜啊。


天下無癬


畝產太低!五十年代前期水稻在我們江南豐年才五百來斤,小麥才三佰來斤。生長期比現在長半個月以上,遇上早霜全是癟谷,七十年代前氣溫比現在低得多。記得割稻時非常冷,稻畈地上種油菜時,戴了紗手套還凍的手指疼!現在化肥足,品種好,小麥畝產都超八佰斤,水稻都超一千二百斤,哪還不是當年的精耕細作。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感謝科技工作者!


山騾


古代百姓雖然人少地多,但是其實餓肚子是普遍現象,甚至餓死人也並非什麼稀罕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下面小編就古代的社會情況來全面分析一下。

苛政猛於虎

在古代,有的人為了躲避賦稅而去老虎活動的地方定居;也有人為了躲避賦稅而去捕獲毒蛇…他們這是在玩命啊,如果不是為了活命,想必他們是不會幹的。很多人一年的收入還不夠繳稅,所以說古代的苛捐雜稅讓許多老百姓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古代生產力極其低下

在古代種地也是很困難的,由於耕牛緊缺,所以他們大多都是依靠人力來完成耕地的。所以古代老百姓種地的效率太低下了,這直接導致了收成的低下。

古代的稻種比較落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候的稻種水平已經是改進許多了,但是收成的糧食依然只是可以勉強戶口的,甚至還有很多百姓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那麼古代的稻種品質更差,所以說收成是遠遠無法和現代比的。


旱澇災害

在中國旱澇災害是威脅百姓生活以及國家安穩的重大因素之一。本身古代收成都不夠吃,無論是旱澇災害只要發生,必定會餓殍遍地。好在歷經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已經應對好了各種災害。

古代戰爭頻發

古代的戰爭是非常多的,只要戰爭爆發遭殃的必定是老百姓。戰爭期間老百姓很可能會被徵收更高的賦稅,而且壯年之人都必須去當壯丁,所以戰爭爆發絕對是百姓的噩夢。

盜匪的收刮

在古代由於很多人吃不上飯,其中一部分就淪為草寇,靠搶劫百姓糧食為生。對於強盜的故事可以看看水滸傳,強盜之亂讓百姓整天都是提心吊膽的,糧食被搶的話,很可能會餓死的!

所以說中國古代老百姓面臨的磨難實在是太多了,在古代老百姓能夠生存下去都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了新時代,與古人相比,我們實在是太幸福了!


唐朝的長老


昨天下午翻書的時候正好翻到了一篇講解放前湖北江漢平原土匪的文史資料,可以從一個側面回答這個問題。

書裡面是這麼記載的:由於土匪越來越多,其道德水平也越來越低,已經從搶大戶發展到搶一般農民,以至於農民不願意花力氣種田,導致糧食產量大減。到了1945年,天門縣人口從80萬人下降到60萬人。

最早的土匪,多少還有一點盜亦有道的江湖規矩,在古典主義黑社會規則下,土匪們只搶大戶,最多搶搶富農,一般不對普通貧民下手,普通農民努力種地,不至於餓死,多少還能吃幾頓飽飯。

清政府解體之後,社會秩序逐漸瓦解,地方上土匪越來越多,能搶的大戶早就被搶光了,一些土匪就開始對普通農民下手,書上說,土匪鬧得兇的時候,一些中農晚上都不敢在家住,以免被土匪抓走。在這種情況下,認真種田變成了一件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其收益是負數。這就會導致糧食產量的大幅下降。

情況進一步惡化後,一些農民僅靠種田已經無法養活自己,也開始轉職成為兼職土匪,書上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家三兄弟都是泥瓦工土匪,平時做工,偶爾也出去搶錢賺一點外快。後來這幾位實在手腳架上幹活的時候被抓的,當然,抓了就直接斃了。

當時的土匪已經囂張到了什麼程度呢?綁架已經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綁了,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綁,一綁就是幾十上百號人。在土匪的蹂躪之下,加上糧食產量下降,一些人開始逃跑,離開故鄉變成流民,80萬就是這樣下降到60萬的。

請注意,民和匪是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的,流民在異地,衣食無著,最開始是偷,偷不著就搶,一個人搶不過就抱團,如果有幾個人手持天地會秘籍,掌握了全套黑社會管理技術,那麼很快就能把這些流民轉化成新的土匪隊伍。

你沒有看錯,天地會秘籍不是武功秘籍,是黑社會的組織架構圖,崗位說明書和社團行為規範。很多時候,一個經過培訓的黑社會幹部,拿著一本秘籍,就能拉起一支隊伍,甚至創立一支邪教都不是沒可能。天地會、哥老會、捻軍、紅槍會、太平天國、白蓮教……基本都是這麼擴張起來的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管什麼原因產生的流民集團,在吃飯的生存壓力下,都有可能轉化成流寇集團,流寇集團席捲安定的地方,產生新的流民集團,滾雪球式的擴張方式會導致更多的地方陷入不穩定,從而影響農業生產,最終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荒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因為天災還是人禍,如果一個地方產生了流民集團,那就一定要將其控制在當地,剿滅也行,賑災也罷,總之不能讓這些人餓死,否則,饑荒和戰亂就會席捲一大片地方。

中國古代大規模的饑荒戰亂,大部分都是這個邏輯。

江漢平原那個地方,本來是魚米之鄉,好好種田是餓不死人的,然而趕上天下不太平的解放前,那就真沒辦法了。

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淺藍君影視剪輯


古代耕地多,為何還會有人餓死,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析這個問題。

1、地多不代表糧食多

我們以稻類為例子,春秋時代的稻穀產量,《管子·輕重甲》記載,一戶人家耕種100畝地,一年的收成為20鍾。春秋時期的100畝只有現在30畝的大小,20鍾大概是1600公斤。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稻穀畝產量約為53公斤

戰國時期略有提升,畝產能達到一石半了。換算一下,一石半約為18公斤,戰國時期三畝半地才相當於現在的一畝——所以按照現在的標準,畝產提高到了63公斤。

在相對穩定的時期,水稻畝產是不斷增長的,比如到了宋代,南方水稻畝產能達到200公斤左右,到明朝就可以超過300公斤了。

當然這樣的統計肯定是在風調雨順的大豐收之年。

2、天時註定收成

古代的糧食全靠天時說了算跟土地的多少關係不大。

如明朝天啟七年西北華北大幹旱,到崇禎十一年乾旱又擴大到了華中地區,這場乾旱一直到順治二年,對北方的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伴隨乾旱而來的,還包括蝗災以及瘟疫,百姓不管有多少土地,都毫無用處了。

晚清的丁戊奇荒,四年時間,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以及江蘇和安徽北部,甘肅東部甚至四川北部,都受到了嚴重影響,1000萬人餓死,2000萬人逃荒,這些人並不是沒有地,相反這時候的地很多,但是地卻產不出糧食。也就是說,災難來臨之際,土地的價值就被降到了最低。

3、人和註定賦稅

如果沒有天災,老百姓就能依靠土地好好活下去嗎?答案顯然不是。還有人和。

我們要知道,農民收穫的糧食,不完全是自己的。首先就是賦稅,歷朝歷代農民壓力都很大,這個具體說起來就很複雜了,數據不羅列了。總之,賦稅和徭役,即便是最輕的時候,也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一旦遇到戰亂較多的時代農民有再多的地也架不住賦稅的增加。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在古代,農民的糧食多少並不是土地多少能決定的。



柿子殿下


耕地多不代表糧食產量高,更不代表你能留得住糧食。

(古代農民)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離開了土地。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種地已經完全陌生了。所以,很多人對“糧食產量”這個概念,是有些模糊的。

在現代化的灌溉、施肥、除蟲,以及良種培育、溫室大棚等等技術條件出現之前,種糧食沒這麼好的收成。

我們以稻類為例子,春秋時代的稻穀產量,《管子·輕重甲》記載,一戶人家耕種100畝地,一年的收成為20鍾。春秋時期的100畝只有現在30畝的大小,20鍾大概是1600公斤。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稻穀畝產量約為53公斤。

戰國時期略有提升,畝產能達到一石半了。換算一下,一石半約為18公斤,戰國時期三畝半地才相當於現在的一畝——所以按照現在的標準,畝產提高到了63公斤。

在相對穩定的時期,水稻畝產是不斷增長的,比如到了宋代,南方水稻畝產能達到200公斤左右,到明朝就可以超過300公斤了。

康熙年間大力推廣水稻栽培,康熙本人更是親自動手,在西苑(今中南海)開闢了試驗田。經過多年的試驗,雙季稻也推廣開來。康熙五十四年,蘇州的雙季稻畝產可以達到400公斤了。


當然,不同的糧食畝產不一樣,不同的地區也不一樣。我們只能大概說明一個問題,古代的糧食產量不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現在的糧食產量,一對比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糧食產量的統計,往往指的是風調雨順的時期。

一旦兵荒馬亂,或者天災不斷,輕則糧食產量大減,重則顆粒無收。

比如明天啟七年西北華北大幹旱,到崇禎十一年乾旱又擴大到了華中地區,這場乾旱一直到順治二年,對北方的農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伴隨乾旱而來的,還包括蝗災以及瘟疫,百姓不管有多少土地,都毫無用處了。

晚清的丁戊奇荒,四年時間,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以及江蘇和安徽北部,甘肅東部甚至四川北部,都受到了嚴重影響,1000萬人餓死,2000萬人逃荒。

也就是說,災難來臨之際,土地的價值就被降到了最低。


如果沒有戰亂和天災,老百姓就能依靠土地好好活下去嗎?當然不是。

(電影裡的逃荒)

我們要知道,農民收穫的糧食,不完全是自己的。首先就是賦稅,歷朝歷代農民壓力都很大,這個具體說起來就很複雜了,數據不羅列了。總之,賦稅和徭役,即便是最輕的時候,也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一旦遇到“苛捐雜稅”較多的時代,種地還不如逃荒……

當然,中國古代農民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土地兼併嚴重。苛捐雜稅或者天災人禍,都會加劇地方土地兼併。這就導致了農民都是給地主耕種,不管豐年災年,自己都很難留下糧食。

我們總說大唐盛世,但是這個盛世之中,有一個名叫李紳的詩人,寫下了著名的《憫農》,其中那句“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就說明了一切問題。


七追風


古代地廣人稀,老百姓佔有耕地的確比現在多,但仍有餓死人的現象,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土地私有造成了貪富懸殊。封建社會是私有化,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富農手中,有為數不少的貧民有不足以養家餬口的土地,甚至沒一點土地,靠給有土地的人家打工掙飯吃,這部分貪民一旦遇到生病長災丶天災人禍,就有被餓死的可能。

原因之二,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糧食產量很低,解放前,一般肥沃的土地,小麥畝產也就在100多斤(現在畝產能到噸糧:2000斤)。在產量如此低的收入下,一旦遇到水丶旱丶蝗蟲等自然災害,顆粒不收是常事,那些家中無餘糧的農民,也有餓死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家中無餘糧的農民並不佔少數。

三,原因之三,苛政使農民入不敷出;戰亂使農民無法生產,造成歉收等等,也是有些百姓餓死的原因。


本昌談歷史


古代老百姓耕地很多,但是屬於自己的地還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地是屬於吏部管理的,種地的老百姓種上一年的莊稼收成都不夠交付各種苛捐雜稅的。在解放初期,擁有土地的人是地主土紳的,他們都是僱傭老百姓幹活的,地主土紳們只是相應的給予少量的糧食,所以收成不在真正的老百姓手中。

古代由於戰亂和疾病的影響,老百姓們居無定所四處漂泊,這樣就沒有好心情進行農田耕種,還有受到疾病的干擾,更加無力參加農業勞動了。

在古代的農田耕種下,沒有機械化的參與,一切都以原始的生產力來播種與收穫,大大降低了生產產量,還有許多自然災害不能排除,如水澇與旱災,病蟲害的侵襲,當時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質量都是落後的,所以在莊稼無法實現高產高質量的收成以後,人們都只能餓肚皮了。這還是在風調雨順的年成,要是遇上天災,土地鄉紳們又將糧食屯積起來,普通老百姓們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人口較多的家庭體質較弱的孩子就會被疾病和缺糧的情況下餓死倒下。


平靜珍惜


這很顯然,比之當今,簡單來說,古代體制落後、生產力落後、生產工具落後等等。

這一切帶來的問題就是大部分可耕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農民手裡沒有多少可耕地,只能在地主手裡租地種,那種盤剝是很歷害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地主實際上只是將農民視做可耕種糧食的勞動力工具);其次古代農耕受生產力所限,看天吃飯,糧食產量也少,尤其是碰到自然災害、戰爭等,百姓流離失所,更是苦命。

那時候的一畝地產量和現在差遠了。


TD問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古人從石器時代開始刀耕火種,後期逐漸各種成熟的農業生產技術。按理說,中國古代疆域遼闊,人少地多,為何依舊擺脫不了有人餓死的情況發生呢?歸其緣由那就是天災人禍。

古代生產力非常落後

在惡劣天氣的年歲,大旱大澇可能就導致當年的土地顆粒無收。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也不如現代先進,耕作方式單一,土地的產出率低下。若是風調雨順,那自是皆大歡喜又是一個豐收年。若是水旱大澇、蟲疫等天災,百姓就會面臨顆粒無收的局面,一家老小要挨餓受凍。即使等待政府的開倉放糧,但經過各官員的層層剝削,能夠到老百姓手中的糧食是少之又少的,只能被活活餓死。出現活活餓死的現象也是正常。

古代封建社會苛稅猛於虎

底層的百姓是揹負著重重的賦稅。每年的收成,除了交給地主的佃租之外,還要想政府繳納賦稅,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歲,交完佃租之後,剩餘的糧食少之又少,面對賦稅也只能賣糧繳納,溫飽就成了問題,導致很多百姓吃不上飯,被餓死。

古代中國戰亂頻繁

十里消魂無人煙,百里瘡痍鬼自愁。一旦國家出現動亂或者抵禦外敵而引起戰爭,就必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軍糧,只有戰士溫飽解決,才能上陣殺敵。但是戰爭對於百姓來說是苦不堪言的。政府為了確保有足夠的軍糧,會加大對於百姓的徭役賦稅,苛稅猛於虎,分分鐘一年辛苦耕作的糧食就被徵收,百姓沒了生存的來源,只能坐等餓死。

在古代,雖然人少地多,但是百姓溫飽依舊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關注的民生問題,同時也視農業為國家的根基。

到了近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有了更加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才,各地也建立抵禦天災的機制,農業生產已經可以避免天災,科學生產糧食,已經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此時的我們,正是活在幸福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