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东华录》中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

清朝著名史书《东华录》中有一句话,叫“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很多人将其解读为在康熙皇帝时期清朝有清官,但是到了雍正时期就没有清官了。其实这句话翻译的并不对,结合康熙和雍正时期吏治,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雍正年间的贪官更少。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译法应当是康熙年间清官、贪官皆有,才会凸显出清官,而到雍正年间,由于很难找到贪官,所以也就不需要判断一个官清不清了。

那么,雍正皇帝到底做了哪些措施,才让大清王朝没了贪官呢?这还要从雍正未登基时说起。

一、康熙晚年的清廷变化

我们都非常熟悉康熙皇帝,在各类书籍、资料或者电影电视剧中,康熙皇帝总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比如智斗鳌拜、平定三藩、平等台湾、九子夺嫡等。电视剧《康熙王朝》更是将其称作“千古一帝”。可实际上,在九子夺嫡的白热化阶段,康熙皇帝已经不复当年的英勇,早年多方征战落下的病根使他变得多病,且孩子们间的争斗也让他心力交瘁。所以,康熙晚年期间的清廷不正之风极浓,贪污腐败的现象比比皆是,财政的收支状况也极差,只见出不见进。等到康熙逝世那年,清朝国库仅剩下800万两存银。

这些情况自然都被雍正皇帝看在眼里——你要知道,他这个皇子,可是当了40多年,这朝堂之上,已经很难有什么东西逃过他的眼睛了。

所以,雍正皇帝登基后不久,便开始了反腐工作。


为何《东华录》中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唐国强饰演的雍正皇帝深入人心。

二、雍正整顿吏治的手段之一——查

公元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成立了一个新机构——会考府,这个机构是干什么的呢?审计国家财政。为了使这个机构做事公共有效,他直接任命他最信任的人、他的十三弟允祥作为会考府的首席大臣。看过有关雍正皇帝电视剧的朋友们都对这个十三弟不陌生,虽然电视剧里面的很多事情都不靠谱,但在雍正皇帝和十三弟关系这件事上是非常靠谱的。雍正直接把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推上了会考府的首席大臣位置,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而允祥也没有让雍正帝失望,他上任后,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只要是和国库银子有关的人,允祥都查了个遍。如果这些人被允祥查出来有问题,就需要用你的家产来赔偿,一分都不能少,如果你拿出来的家产不够,不好意思,那就只能抄家了。到后来,雍正查贪官的手段越来越严厉,对于那些贪赃数目特别巨大的,雍正皇帝不仅会抄了他的家,还会要了他的命。另外,如果某些地方查出来的账目不能够让雍正皇帝满意,那么雍正皇帝就会派下钦差来查,这些钦差会带着一大批候补官员。为什么要带候补官员呢?答案是替换。钦差会和这些候补官员一起查账,查出来贪官的,钦差会就地将其免职,然后从这些候补的官员中找人顶替。在康乾年间,候补官员的数量经常以千来计算,有些人甚至当了一辈子候补也没变成正职,所以,这么好的一个“转正”机会,哪个候补官员会不认真?

这场轰轰烈烈的查贪运动持续了大约五年,等到公元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大清国库中的存款已经增加了6倍多,达到了5000万两。


为何《东华录》中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真实历史中也是如此

二、雍正整顿吏治的手段之二——养

看到“养”这个字,也许有人会疑惑,“养”是养什么?养清官吗?还是所有官员一起养?要解答这个疑惑,还要从耗羡说起。

耗羡,是火耗与羡余的合称。火耗,是指把零碎的银子融化再铸成银锭的损耗,大约起源于元末;羡余,就是正经税赋之外的附加税,大约起源于唐初。这两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数由地方官员自己定,也由地方官员自己收,收完了也是地方官员自己用。这样一来,地方官就有了很多贪污的机会。有人也许要问,这个漏洞如此之大,就没有人想到吗?答案当然是有人想到了,而且不止是一个皇帝想到,但是,他们也非常无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明清时期,地方除了朝廷任命的官员之外,还会雇佣一些“胥吏”——由地方官员自己挑选的、不需要朝廷任命的办公人员。这些胥吏的数量少则三四百,多则两三千,是地方官施政的强大助力。然而,这些胥吏的工资朝廷却是不给发的,只能地方官员自己出,可一个地方官俸禄最多的才几百两(清朝时更少,一个总督才180两俸禄),少则几十两,根本没钱付给这些胥吏。那出的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自然就是耗羡了。

所以,皇帝们虽然知道耗羡的坏处,也下过禁令,最终却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地方官员继续征收——这一情况,直到雍正皇帝出现才得以改变。

公元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耗羡归公工作,以打击地方官的腐败,而为了保证地方官员能够支付胥吏的俸禄,另一项制度——养廉银制度也开始同步推行。

养廉银,就是把地方收取的耗羡收归国库,然后根据地方需求发放“养廉银”,用以支撑地方官员的日常开支。养廉银发放数量与规则经过多次调整,但其发放数字一直很高,一般是地方官员俸禄的几十倍上百倍。而这个银子之所以叫“养廉银”,就是希望能够用高薪养廉灭绝地方官员的贪念。


为何《东华录》中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

根据时间点、官职品级和地区的不同,养廉银数量会有所变化。

三、雍正皇帝整治吏治手段之三——立

如果你看过《雍正王朝》,那么一定会对这个场景很熟悉,雍正皇帝处理朝政到深夜,夜宵却只有一碗粥,而他的正餐,很多时候也只有四菜一汤。实际上,这种简朴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上真实雍正皇帝的生活极其相似。纵观雍正皇帝在位的13年里,他没有去过避暑山庄,也没有出游过,甚至连木兰围猎都没搞过,而雍正皇帝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以身作则,去奢立简。

在明清时期,官员有很多送礼的规矩,上司大寿要送礼,新官上任要送礼,过年过节要送礼,婚丧嫁娶也要送礼,如果说一个人升了官,那就更需要送份大礼了。想必很多朋友已经想到了——这哪是什么送礼,就是借着送礼的名头行贿罢了。

而事实也跟大家想的一样,以雍正初年的山东巡抚黄炳为例,根据史料记载,他一年收礼收了11万两,仅寿礼就收了6万两,而他的俸禄只有150两,以礼为名的行贿现象可见一斑。为了整顿这种现象,雍正皇帝立下了诸多规矩,就拿官家成婚来说,雍正皇帝做出明确规定,所有官员家中的喜事都不准许开设宴席,五品以下的官员家中喜事更是最好和平民无异。

雍正皇帝这种“立”法地方官员当然是不满意的,但不满意也没办法,只能照做。


为何《东华录》中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

总结:

查、养、立,是雍正皇帝整顿吏治的最重要方法。这些做法不像传说中明太宗朱元璋“查到贪官就剥皮”那样残忍,却非常有效,康乾盛世能够历经三代,雍正皇帝功不可没。纵观整个清王朝,像雍正皇帝这样有魄力的皇帝也仅此一个,所以,等到雍正皇帝逝世,乾隆皇帝登基后,大清王朝就又变成了“无官不贪”的景象。不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任期间可以让天下从“无官不贪”变成几乎“无一贪官”,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参考文献:

《试论雍正的廉政建设》,作者:黄云;

《雍正朝蠲逋政策与吏治整顿》,作者:杨振娇;

《论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的实施》,作者:娜鹤雅;

《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作者:吴敌。


除自制表格外,本文图片均来自电视剧《雍正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