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对付没有才能的“清官”?

题记 | 如果一个清官没有什么才能,反而仗着自己的“清廉”之名,自我标榜,固执己见,甚至卷入“党争”,该怎么办?

康熙最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对付没有才能的“清官”?

康熙

康熙五十一年,江南出事了。

三年一次的乡试放榜之后,江南学子沸腾了。原来,上榜的人之中,有很多是出自盐商巨富之家,这让很多贫困学子怀疑,里面有黑幕。

很快,这件事情就闹大了,扬州学子组织了起来,把主考官家的祠堂都给拆了。苏州考生聚集了一千多人,把财神爷的泥像送到了当地府学,讽刺主考官员借科举敛财。南京学子更有心意,竟然把江南贡院牌匾上的“贡院”用纸糊起来,改成了“卖完”,表达不满。

整个江南都乱套了,各地都是浩浩荡荡的示威活动,面对学子,官员不敢随意镇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情闹大。

很快,远在京城的康熙就知道了这件事。既然各地都闹,那其中必然有问题了。江南的地方高官,也很快把折子递了上来。

江苏巡抚张伯行,江南地区有名的清官,指出这次乡试一定有问题,建议严查。

两江总督噶礼,却态度强硬的表明,科举没有问题,这是聚众闹事,必须抓几个治罪才行。

张伯行是汉人清官,地方群众对他非常支持。噶礼是满人能臣,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是朝廷在江南极其重要的官员。这两人在“科举舞弊案”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康熙敏锐的感觉到问题大了。

很快,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张鹏翮,及漕运总督赫寿,以钦差大臣之名,赴江南审理此案。这两个钦差大臣,也是一满一汉,可见康熙的谨慎。


于是,会审此案的四个人:张鹏翮、赫寿、张伯行、噶礼,正式开始审查嫌疑人。

康熙最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对付没有才能的“清官”?

张伯行

结果,一个有嫌疑的新科举人,一下子就被查了出来。在当堂出题复试的过程中,他文理不通,笔迹也对不上。一审讯就招供了,自己在考试时夹带文章进场,确实作弊了。很快,连带着查处了收受贿赂的相关人员。

到了这里,其实案子就可以结了,该抓的都抓了,能回去复命了。结果,一个涉案人员忽然供出,有人托付他把15锭金子交给安徽布政使的家人,听说是给总督噶礼的。

这话一出,整个审案现场炸了!噶礼就坐在堂上,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脾气火爆的噶礼立刻拍桌子怒吼,说此人诬陷封疆大吏,要当场拖出去打死!

张伯行立刻表态:犯人还没有审理结束,怎么能当场打死?噶礼如果心中无愧,就不用害怕什么。

结果,在后续的调查中,安徽布政使的家人明确表示不知道这件事,在这个涉案人员的家里,又搜出了15锭金子。这样看来,似乎没有噶礼收受贿赂的证据。

但是,张伯行并没有就此作罢。他很快就上奏,弹劾噶礼。

这里必须要交代一下,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其他的不说,写文章的本事,还是非常厉害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张伯行上奏弹劾噶礼的内容,在康熙看到之前,就已经泄露出去,在江南学子之间广泛传抄。本来就愤愤不平的学子们,看到张伯行为了揭露黑幕,敢于和总督噶礼叫板,纷纷表示全力支持!

噶礼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也上疏弹劾张伯行,并且派人快马加鞭,赶在前面送到了康熙手中。

拿到江南满汉重臣互相弹劾的奏折,康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案子尚未水落石出,两位大臣就已经水火不容,这种公开化的冲突,明显就是满汉官员之间积累多年的矛盾爆发了。如果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的党争。

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折中的方式,直接把两人都解职,听候处理。

康熙的意思,是暂时淡化矛盾,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慢慢调节矛盾。毕竟,两位江南重臣,不能因为15锭金子闹翻了整个官场。


但是,事情没有朝康熙想象中的发展,因为张伯行是个有名的清官。

康熙最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对付没有才能的“清官”?

当江南民众听说张伯行被解职之后,数万人立即组织了抗议活动。大量行业罢市,民众浩浩荡荡的来到张伯行家门口,跪地痛哭,全城一片哀嚎之声。扬州、苏州、松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闹起来,还有人组织规模庞大的请愿团,要上京面见康熙,为张伯行喊冤。

更窝心的是,在江南各地驻防的八旗兵丁,也开始闹起来,要为总督噶礼喊冤。

这就麻烦大了,本来是两个官员的对抗,这下所有民众都参与进来,如果再没有办法,很可能激起民变。康熙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满汉不和,江南大乱。

无奈,康熙只好命令张鹏翮继续调查,拿出切实的证据,做出让众人心服口服的判决。结果,张伯行上奏康熙,说张鹏翮的儿子现在怀宁任县令,受到了噶礼的控制,所以让张鹏翮审案,恐怕不公平。

对于张鹏翮来说,张伯行这是“误伤友军”的做法了。所以,他干脆不顾江南民意,给出了一个大家都接受不了的审理结果:张伯行“诬陷”噶礼,应该革职处理。

这下麻烦大了,本来各打五十大板,现在全成了张伯行的错。于是民怨沸腾,江南越来越不受控制。

后来,康熙还专门派苏州织造李煦私下调解,希望各让一步,平息此事。但是,张伯行和噶礼互不相让。

连康熙的面子都不给了,这下更难处理了。

怎么办?张伯行弹劾噶礼的事情,确实没有查到实际的证据,真较真的话,属于“诬陷”。不过张伯行是江南有名的清官,拿他开刀,江南一定会出事。


思来想去,康熙决定以大局为重,保住张伯行。

康熙最头疼的问题:该怎么对付没有才能的“清官”?

张鹏翮也是有名的清官

很快,张鹏翮等人就接到了康熙的旨意,“噶礼屡次具折欲参张伯行,朕以为张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断不可参,手批不准……尔等具系大臣,既知张伯行清官,当会议时,何无一言?”

康熙不仅要保住张伯行,还怪罪噶礼和审案官员,可见决心之大。当年十月十二日,康熙下旨: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

江南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弹冠相庆,所有城市都沸腾了,纷纷赞扬康熙的声明。在京的江南人士,还集结了上万人跪在畅春园外,焚香祈祷,愿意各减一岁,祝愿康熙圣寿万万年。

康熙打赢了这场仗,但是他并不开心。

张伯行的胜利,靠的是清官的身份,而不是真的“占理”。更关键的是,这个清官似乎脾气太倔了。

果然,之后出事了。

康熙五十二年,张伯行推荐了几个人选接任江苏布政使职务,但是康熙没有同意,而是将湖北按察使牟钦元调了过来。张伯行非常不满意,于是开始弹劾牟钦元,说他私通海盗。

结果康熙专门派人去查,没有找到证据。

海盗之事查不到证据,反而引来了很多官员的抱怨,张鹏翮以及刑部官员认为,张伯行诬陷官员及良民,挟私报复,应该斩首。

当然,康熙是不会杀了张伯行的,这一次,仅仅是把他调到了京城,当个无关紧要的京官了。

康熙不杀张伯行,因为他是大清官,有无数的江南百姓支持着。不重用张伯行,不仅因为他有点自命清高,更关键的是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

在张伯行所管辖的区域内,盗贼到处都是,官府的案件堆积如山,大量的事务处理不好。

对于康熙来说,这样的清官,除了能表示自己的“圣明”,留着还有什么用?

所以,张伯行这样的清官,就一直留在京城,直到七十五岁安然去世。

面对这样的清官,康熙还能有什么好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