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沙、美在石油上的此次博弈,谁能笑到最后?

二叔观世界


严格的说是沙特和俄罗斯在博弈,而美国是被动的受害者,谁能笑到最后,本人认为是财大气粗的石油进口国,笑的岔了气!

沙特从准备向下砸价搅乱石油价格开始,接招的只有俄罗斯,俄罗斯说油价在30-20美元/桶区间,他能承受6到10年,而维持在40美元/桶左右,俄罗斯不怵头。据介绍,沙特的财政预算是把油价定在50美元/桶,这样,沙特的一切开支都能够运转,俄罗斯则是把石油价格定在41.5美元/桶做的财政预算。沙特因为有石油,所以大手大脚惯了,一旦财政吃紧,许多事情都会停摆或者受到影响,现在,油价继续下跌,沙特能坚持多久实在是无法乐观。而俄罗斯好歹还有军事武器卖,还有粮食、肉类食品、木材等产品出口,而沙特还有什么?扛,沙特绝对抗不过俄罗斯!

沙特在向1200-1300万桶/日产量奋斗,俄罗斯本身的产油量就是1100万-1200万桶/日,也就是说,沙特已经拼上了老命而俄罗斯还没有使劲哩,所以,从我们小商人的角度看,沙特策略是错误的。他应该宣布石油价格下调,但是并不增加石油产量,目的把市场搞坏了即可;让大家的高油价卖不出去,但他也供不上满足不了,这才是真正的“搅局”,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如今,沙特是卖出的低价油越多,亏得越多,俄罗斯、美国还是正常产量,隔岸观察沙特的表演而不为所动。

美国的页岩油成本高,世界公认,对沙特的价格战暗暗叫苦,暂时以静制动,假如沙特坚持的时间越长,美国倒闭的页岩油矿业公司会更多,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自然要收缩,份额会萎缩,沙特、俄罗斯自然而然要抢占,说不定过个几个月,油价因为美国的出口减少而上升,结局应该是,美国伤得不轻,沙特伤得最重,俄罗斯最轻,其他国家跟着受苦,仅此而已,进口石油的国家趁机多囤一些,坐等涨价。

美国石油受伤还是其次,股市被搞塌方了,才是胸口上捅刀。

2020年3月12日 23:15


见肿消世界


肯定是沙特嘛!美国第一个扛不住,但他扛不住了就要动手解决,俄罗斯嘴巴最硬,可是心里最没底,沙特底子厚,可惜拳头不硬。这个时间长了会爆发战争的!俄罗斯光靠中国这个买家是解决不了国计民生的、美国的页岩油全线倒闭、沙特再厉害,得罪不起两个硬角色啊!


郁江文艺


这三个谁都不会笑到最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没听说过吗?只有中国人会笑到最后,一方面和俄罗斯有长协合约,一方面买沙特的油去对冲,美国现在自顾不暇,没时间顾的上这事,等美国人腾出手来的时候,生米煮成熟饭,如果非要出手,又会在中东和阿拉伯人打架,这又会给中国时间发展自己。现在中国人是闷头发财,美一会是一会。油价越低对中国越有利。真希望这样的时候越长越好。


卧虫叟


谁能笑到最后的决定权不再他们三家,而在我大中华如何应对。就像三个人打群架一样,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每个人都以其他两个为敌,但因为都想着保全自己不愿受伤,所以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个场外高手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场外高手有明确的目标那胜负立判;如果场外高手一直观望而不出手,情势只会继续僵持下去;如果场外高手在劝和则用不了多久就会握手言和各就各位回到原点的。目前我国正在全力以赴抗疫,只能先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场外高手应做的决定。


太极数


恶性竞争,低价倾销,互相残杀,没有赢家。只是输多输少的问题,输的惨不惨的问题。

沙特,美帝家底雄厚。俄罗斯有大国输血。驴死谁家,拭目以待!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真正的赢家是印度,日本等燃油消费大国。它们是完全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国家。贸易与政治,贸易与意识形态基本脱钩。市场经济,货比三家。一切按市场价格规律办事。决定选择进口国时的唯一砝码是价格竞标。在同等品质前提下,谁便宜买谁的。

谁的品质优良,价格低廉。谁就能“扛”到最后。“笑”是不可能的。即使“笑”,也是“苦笑”!


居家活佛


俄罗斯和沙特一样是靠卖石油“养家糊口”的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本身经济发展被美国制裁财政困难到捉襟见肘,国内反动派为了推迟养老金各种批评层出不穷,还要兼顾吞并的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和南奥塞梯的财政开支。对外还要照顾同样被美国制裁的“战略伙伴”伊朗,在叙利亚大规模用兵每天都是炮火连天,只要是打仗就是拼消耗,对与俄罗斯那是倾其所有的为巴沙尔无私奉献,这样的背景俄罗斯能支撑多久。

接着说沙特,中东原油开采异常容易成本低到每桶几美元,说一句玩笑话地上打个洞都能“滋滋”往外冒油,无奈沙特家大业大“家门不幸”养了一大帮败家子,有再多的钱也不够这些纨绔子弟造,对于沙特说多了无益因为不利于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最后说说美国,美国工业发达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而且不止一辆,汽车拥有率高石油消费肯定低不了,美国曾经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后来因为拥有的页岩油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石油出口大国之一。美国的页岩油企业和俄罗斯与沙特不同都是私人所有,每次世界发生石油价格危机大部分页岩油企业就关门歇业,等危机过后石油价格恢复正常再开门营业。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不影响美国能源安全,反而在低油价时期大量进口享尽了石油危机红利,美国做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每一轮经济危机当中都能化险为夷,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发展经济处理国际金融危机时吸取经验。


观经济




我们记得,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人们常说”现金为王”。那么在这场石油大战里,最终谁能够笑到最后,就要看谁拥有更多大型终端客户,而且这些客户要具备很好的增长性。

而在新冠疫情面前,谁的客户最早摆脱疫情影响,恢复正常经济秩序,也是我们重要的观察点。


而我们看到:受疫情影响,欧洲已经陷落,美国正在陷落,韩国日本真实情况不详。作为世界工厂,我们受影响最早,也最严重,但通过艰苦努力和巨大付出,已经扭转被动,掌握主动,看见曙光。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极有可能是世界大国里最早恢复生机与活力的,再加上我们原有的加工制造能力,有意愿有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抗疫物资和产品。所以有可能最早恢复对能源的强大需求。

那么,提问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谁拥有中国这个客户的更多份额,谁就是这场石油大战的最大赢家。毋庸置疑,我们也是这场大战的赢家之一。


新文化街男孩


沙特阿拉伯的新石油战略,对俄罗斯发动短暂而急剧的打击,看起来很像其也门军事战略,短暂而剧烈的冲击意在使胡塞叛军屈服。成功的机会很小。

沙特事实上的领导人、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正准备利用沙特石油生产能力的威力,向竞争对手的石油生产商施加沉重打击。他的目的似乎是推动油价迄今如此之快的下跌,以至于俄罗斯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拒绝同意在周五的欧佩克+会议上深化减产,从而使三年多的供应管理戛然而止,出乎意料。

在也门,沙特王储在2015年发动了“决定性风暴行动”,利用沙特的军事力量对也门的胡塞叛军发动了毁灭性的袭击。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摧毁叛军,为迅速恢复沙特支持和国际公认的也门总统阿卜杜拉布赫·曼苏尔·哈迪铺平道路。

结果没那么果断。五年后,冲突继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称,胡塞武装仍控制着该国大部分地区,哈迪总统仍在流亡,而也门平民首当其冲受到战火的打击,四分之三的民众需要人道主义援助。与此同时,胡塞武装已将战斗带到沙特阿拉伯,声称对去年袭击阿比克和库赖斯的石油加工厂和战略东西管道负责。

甩卖

沙特阿美将原油价格下调了30多年来最多的一次,之后又下调了一些

就管理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而言,上周与俄罗斯的对峙还有其他可能的解决办法。

早在2016年,欧佩克就说服了10个非欧佩克成员国加入管理石油供应的行列,成立了规模更大的欧佩克+组织(OPEC+)。这项协议最初打算持续六个月,现在已经进入第四年。虽然欧佩克已经采取了约三分之二的减产协议,但绝对没有理由使这一比例成为永久性的。

事实上,沙特阿拉伯本可以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延长目前协议的提议,同时单独推进欧佩克的进一步减产,以此回应俄罗斯不愿对其石油工业实施更大幅度减产的态度。相反,它发动了一场石油价格战,将其原油的官方成本削减了30年来最多的一次,并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每天至少增产100万桶。

悬崖峭壁

布伦特原油周五欧佩克会议后开盘下跌逾30%

这个策略行得通吗?

油价暴跌,但短期内不会让一位训练有素的俄罗斯能源部长重返欧佩克维也纳总部。沙特阿拉伯保留了对西北欧的最大降价,西北欧是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市场。这项挑战不会赢得莫斯科决策者的任何朋友。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游戏谁会先眨眼两个参赛者谁已经割掉了他们的眼睛。

与沙特阿拉伯相比,俄罗斯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其出口管道可将原油直接输送至中国和欧洲的炼油厂,以及从这些地区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主要炼油中心启航仅几天的航运码头。相比之下,从沙特阿拉伯启航的船只到达北亚或西北欧可能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这既增加了交货时间,也增加了成本。

俄罗斯退出欧佩克+会议对沙特来说是一记耳光,沙特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两国关系。

沙特前石油大臣山尼谢赫说,他和其他几个欧佩克部长对在早期接纳俄罗斯加入欧佩克持谨慎态度,担心它会主导其他成员国。他的担心似乎是有根据的。

沙特阿拉伯积极降价,并为产量激增做准备,这是它试图向俄罗斯表明,它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沙特扮演摇摆不定的生产国角色。不过,风险在于,就像也门的胡塞武装一样,俄罗斯和其他产油大国也在承受痛苦并坚持下去,将沙特拖入一场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长期油价战争。

但王国显然认为,它需要显示出自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走进伊拉克


首先此次引发石油大战的是俄、沙两家,美国只是被殃及池鱼而已。不妨先从拒绝响应沙特减产提价的俄罗斯说起,沙特王子冲冠一怒为石油。那么俄罗斯为什么不愿减产?理由有千条万条,但笔者以为最可信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背锅子上树一钱短。从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经济一路走低,要恐固克里米亚的成果,要应付乌东战事,在叙利亚五年虚耗,尤其是近期在伊德利卜的大量军援、消耗,还要稳定国内政局,谋求长期执改那一项不得大把花钱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要俄罗斯石油减产,无疑是与虎谋皮,普京怎么会不严辞拒绝呢?其次是沙特王子,沙特几十年来一直躺在石油上发大财,国小民稀,石油开采成低得不值一提富得流油。虽然近几年在也门胡塞问题上有些许损失,但对这个中东大士豪来说,白壁微暇底气仍然十足,敢于叫板俄罗斯。至于美国页岩气、油虽受到打击,不要忘了美国原本是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只是副业而已,这点损失,实在是难伤大雅。

据以上分析,谁能笑到最后?由读者来界定。但笔者认为,俄罗斯是会为石油减产作出最后妥协的。这当然只是一孔之见,未窥全豹,不妨且走且观察,静候结果就好。


双樵\n


国际油价在历史上从1890年到2014年五次油价下跌,对应的是由于供应过剩、替代技术进步导致需求减少、金融紧缩政策、金融危机、技术进步单一因素,而本轮原油价格下降却是需求降低、石油供应增加和大国博弈三重因素影响。其中石油供应增加是最核心的要素。下跌到低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91年美国压制油价导致独联体解体。

进入本世纪最严重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4年的页岩气技术革命,最近2次的下跌时间基本都是维持了半年以上。本月的国际油价创造了近100年来最大的周跌幅,这种跌幅是百年不遇,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做空的速度和幅度,这样巨大的跌幅是三重因素相互叠加造成,典型的天灾人祸和政治霸权博弈。

第一个因素就是天灾,全球新冠状病毒全球蔓延,疫情防控隔离也抑制了经济和需求,从而造成石油需求的全面下降;第二个因素就是人祸,俄罗斯与OPEC减产协议谈判破裂;第三个因素就是石油政治博弈。

俄罗斯、美国、沙特为代表的OPEC,石油工业三巨头为了争夺国际石油市场份额进行霸权博弈,互不相让。在本次博弈过程当中,沙特作为美国盟友,无法与美国叫板,只有希望俄罗斯与OPEC一起减产,他们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俄罗斯紧盯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不减产,凭啥要求俄方减产,俄追求的是政治平等利益。

  

  在沙特再次推出“自杀式”石油运动之后,本周一开盘,原油价格瞬间崩溃,其中布伦特原油(布油)期货一度跌超30%至32.14美元/桶,WTI原油(美油)期货的跌幅也一度扩大到27%,报30.07美元/桶,这样的跌幅可谓前所未见,人们甚至戏称,现在就连矿泉水都比原油值钱了。

  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沙特突然“翻脸”呢?沙特这么做又有何目的呢?石油价格战打响之后,未来又会对原油市场带来什么深刻的变化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1.釜底抽薪:沙特掀起“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年初至上周三,国际油价大概已经从高点下跌了近30%。对于全球各大依赖石油出口维持经济增长的产油国来说,如果再不阻止油价下跌,那么很多国家的财政状况可能都会恶化。

  因此,近期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一直有意推动减产,试图借此重新平衡市场的供求情况,从而让油价不再下跌。然而,就在上周三(3月4日),俄罗斯却坚决反对沙特提出的深化减产120万桶/日的提议,不过沙特还是没有放弃,3月5日又有消息指出,沙特仍提议以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减产120万桶/日。

  至此看来,沙特还是很希望能通过减产来维持油价的。然而,令投资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上周末发生了。

由于俄罗斯坚持不肯减产,沙特上周末索性发起了“全面石油价格战”,大幅下调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的定价,并且降幅达到至少20年来最大,同时宣布其4月份的产量将远远超过1000万桶/日,甚至可能达到1200万桶/日的纪录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国有石油企业沙特阿美还宣布,4月份对亚洲石油出口定价下调4-6美元/桶,而对美出口定价则下调7美元/桶,对西北欧炼油商的旗舰级阿拉伯轻质原油折扣扩大到8美元/桶,意味着其售价将仅为10.25美元/桶,

从这一系列的行动来看,沙特的价格战,目标直指俄罗斯,而其目的无非就是通过降价增产来抢夺俄罗斯的市场,并试图借此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上来。

  不过,俄罗斯不肯配合减产,说到底其实只是沙特“翻脸”的导火索而已,这一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实还是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禁运”。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发起了“石油禁运”,对美国和日本等依赖低油价来发展工业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遭受了这一冲击的美国,才意识到“谁控制了全球的能源,谁就遏制了全球经济的命脉”,此后便开始探索实现“能源独立”之路。

  直到21世纪初,页岩革命的出现在令美国看到了实现能源独立的希望的同时,却也开始改变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并为近些年来沙特频频减产埋下了伏笔。变化开始于2002年前后,当时由于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试验成功并有效推广应用,美国页岩气革命正式拉开序幕。

  在该技术得到推广之后,2006年到2010年4年间,美国页岩气产量就增加了20倍,受此影响,2009年美国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了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更令沙特和俄罗斯意想不到的,是页岩革命在页岩油开采中得到应用。

  

  美国能源署(EIA)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美国原油总产量中,页岩油产量的占比不断增加,这使得美国原油产量不断攀升。到了2018年,页岩油产量在美国原油总产量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令美国得以宣告实现“能源独立”。

  面对美国页岩油产量激增的局面,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了。因为国际油价一向由供应和需求决定的,而美国页岩油产量激增,势必就破坏了沙特等石油大国此前维持的市场平衡,由于供应过多,国际油价持续下降,这才有了近几年沙特持续推动欧佩克和欧佩克+减产来维持油价的情况。

  然而,在沙特等国减产的过程中,美国页岩油却没有跟着减产,反而由于油价上涨而更有利可图,因此频频增产。美国页岩油增产不只令沙特等国减产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还进一步占据了减产国的市场,导致沙特等国苦不堪言。

  不过,苦于国内财政预算的需要,哪怕知道这样做只是“饮鸩止渴”,沙特近期仍不肯放弃通过减产来维持油价的努力。俄罗斯却深知减产带来的后果,因此如今不肯继续配合沙特减产,这才有了最近沙特“翻脸”的这一幕。

  由此看来,沙特此次掀起“价格战”,说到底还是和美国的页岩油革命带来的页岩油产量激增有关。因此,此次沙特表面上是想掀起与俄罗斯的价格战,但是实际上却可能在有意无意间,顺便打击一下美国的页岩油产业,以实现釜底抽薪。

  2.驾轻就熟:沙特此前曾掀起3次价格战

  回首欧佩克过往60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石油价格战其实已经有过3次先例了,或许也正因如此,沙特此次掀起“价格战”才能如此驾轻就熟。那么,以前历次价格战都是因何而起,结果又是如何的呢?

  (1)1985年:为夺回市场份额,沙特突然增产800万桶/日

  事实上,早在1985年沙特就曾发起过价格战。上文提到,受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的影响,美欧等多个发达国家长期依靠廉价石油来维持繁荣的工业迅速“踩刹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受到长达7年的高油价的冲击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工业活动大幅放缓,从而导致是世界对石油市场的需求大幅削弱,石油供应过剩的问题终于凸显。

  

  为了维持油价,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开始减产,从历史数据上看,自1980年起到1986年,欧佩克曾多次减产,致使其产量降至原先的一半左右。频频减产的后果也开始凸显——1985年欧佩克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70年代的50%降至不到三分之一,该组织的话语权自然也不再如此前那么强。

  也正是在1985年,沙特再也无法忍受其在原油市场的份额频频下降这一事实,为了维护其市场占有率,该国终于发起了第一次价格战。据美银美林的分析师Jake Greenberg介绍,当时沙特突然将其原油产量从200万桶/日提高到1000万桶/日,此举导致油市供过于求的情况更为明显,于是从1985年11月起,油价开始从31.72美元/桶下跌,到1986年3月份,油价已经跌至10.42美元/桶,4个月跌幅达到69%。

  

  随后,沙特开始带领欧佩克减产,从而令油价触底反弹,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时的非欧佩克国家墨西哥、挪威和苏联等也同意减产。由此可见,不只欧佩克国家,就连墨西哥、挪威和苏联等国也都无法继续忍受低油价,因此才会同意与沙特一起减产。

  可见,在油价疲软之际沙特还宣布增产这种看似不符合逻辑、甚至是有点疯狂的举动,背后自有其深意。通过这一次价格战,沙特不只维护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还令欧佩克甚至非欧佩克国家配合其减产行动,可谓一箭双雕了。

  (2)1997年:无法忍受委内瑞拉过度生产,沙特掀起价格战

  虽然沙特第一次价格战最终令不少产油国都愿意通过减产来维护油价,但是受到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产油国减产对于油价的提振作用其实并没有很大。而作为全球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委内瑞拉非但没有遵守减产协议,反而还趁机增产。

  

  数据显示,1986年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实际上增加了6.56%,在截至1997年的12年间,该国除了在1987年减产1.96%,1992年减产0.17%之外,其他年份的产量同比都出现增长,其中1990年、1991年以及1997年,委内瑞拉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06%、11.14%和11.64%。

  不满于委内瑞拉过度生产,1997年12月份,沙特联合其他欧佩克国家增产10%,打响第二次价格战。自1998年1月1日起,欧佩克的产量更是增加到2750万桶/日。然而,1997年下半年起,起源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降,加上沙特等国大幅增产,油价又一次暴跌。

到1998年12月,布油跌至9.55美元/桶,创下历史新低。

  

  相似的结果出现了,为了挽救油价,欧佩克在1998年4月宣布减产125万桶/日,7月份又宣布减产1335万桶/日。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佩克的减产并没能完全阻止油价下跌,但是最起码委内瑞拉也开始减产了。数据显示,1998年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同比下降了3.45%,1999年有减产了10.77%,沙特通过价格战迫使委内瑞拉减产的目的总算实现了。

  (3)2014年:油市地位遭美国页岩油挑战,沙特再次出手

  第三次价格战发生于2014年,很多投资者对于这一事件应该都很熟悉了。上文提到,自2010年起,美国页岩油产量就大幅增长,从而破坏了国际油市的平衡。到了2012年,美国原油产量已经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二大产油国,并在2013年超越沙特,自此坐上全球最大产油国的宝座。

  眼睁睁看着自身在国际油市中的地位受到冲击,加上无法说服以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加入减产计划,2014年9月沙特再次发起“价格战”。到了2016年1月份,布油从一开始的103.01美元/桶降到了27.1美元/桶,价格暴跌73.7%。

  

  和前2次价格战的结局一样,2016年11月底,欧佩克就减产120万桶/日的协议达成一致,而在同一年的12月10日,俄罗斯及其他欧佩克+国家也同意减产55.8万桶/日,意在提高石油价格以增加各大产油国的收入。可见,在经历了1年多的低油价之后,各大产油国都熬不下去了,因此都愿意通过减产来提高油价。

  美国油商虽然没有加入减产行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沙特的“价格战”未对其带来任何打击。事实上,2014年至2016年间,石油价格崩跌已经导致美国数十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申请破产,同时裁员数十万人。

  其他大部分页岩油生产商虽然没有破产,但是却也因背负着大量债务而苦苦维持。事实上,美国很多页岩油生产商一开始都是通过将其石油储备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随着油价下跌,这些抵押物的价格开始下降,加上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加息,导致资产的价格下跌,抵押物(石油)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了。

  正因如此,抵押物的价格已经无法弥补银行此前发放的贷款,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很相似,只是抵押物不同而已。

对于其他未破产的页岩油商来说,为了支付每个月的债务,他们只能拼命开采石油,哪怕无法盈利也无法阻挡其步伐。其中,Sandridge Energy Inc., Energy XXI和 Halcón Resources等较小的页岩油企业,2015年的收入中有40%用于支付月供。

  由此可见,虽然沙特发起的“价格战”未能真正打垮美国页岩油产业,但是确实给了这些产业致命的一击。如果当时的价格战能维持得更久,那么今日的局势很可能就大不相同了。当然,从此前3次价格战来看,沙特最终基本上都达到其迫使其他国家减产的目的,那么这一次,沙特还能继续充当原油市场中那个呼风唤雨的老大吗?

  3.两败俱伤:哪个国家能笑到最后?

  周三(3月11日)下午最新消息显示,沙特国有油企沙特阿美表示,该企业收到了沙特能源部的指示,将其最大可持续产能从1200万桶/日进一步增加到1300万桶/日。随后,该企业的CEO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尽快实施这一指令,可见沙特“价格战”的决心。

  而对于沙特引发的这一次行动,俄罗斯并未感到担忧,相反,

俄罗斯财政部甚至表示,该国能承受石油价格在6到10年内维持在25美元到30美元的水平,可见俄罗斯一点也没有打算服软。那么,这一事件的结果究竟会如何呢?

  事实上,在这种注定要两败俱伤的消耗战中,能笑到最后的并非那些拥有压倒性力量的国家,而应该是那些最大的承受伤害能力的国家。因此,要想知道哪个国家能笑到最后,或许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找答案。

  

  (1)开采成本: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最高

  从成本上来看,美国油商可能是此次价格战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页岩油生产商。根据挪威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在2015年底公布的数据,美国原油开采成本在35美元/桶以上,而俄罗斯的成本约为17美元/桶,不到美国的一半,沙特成本更低,仅为10美元/桶。

  2016年初各国公布的石油开采称则显示,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约为24美元,非页岩油开采成本约为21美元,相比之下,俄罗斯的成本约为19美元,沙特成本最低,仅为9美元。不过,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莫洛佐夫此前曾表示,该国石油开采的平均成本仅2美元/桶,难以开采集大陆架项目的开采成本则为20美元/桶。另外,也有外媒指出,沙特的成本仅为2.8美元/桶。

  由此来看,与沙特和俄罗斯相比,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明显是最高的。因此,如果长期维持低油价,那么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必定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的数据显示,

未来4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约有86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其中有57%需要在未来2年支付。而随着油价下跌和投资者撤资,很多油气企业将无法继续通过再融资来还债,并且随着信贷市场收紧,他们无法延长债务期限。

  

  如果到2022年油价一直维持在这么低的水平,那么美国油气产业势必将陷入严峻的环境中。因此,受到此次价格战打击最大的油商中,绝对会有美国页岩油商的一席之地。

  

(2)财政预算:沙特最高,俄罗斯韧性最好

  从财政预算方面来看,可能又是不同的一番景象了。外媒整理IMF的数据后发现,考虑到沙特经济对原油出口的依赖,该国要想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那么油价需维持在83.6美元/桶。相比之下,受到财政状况好转及对原油出口依赖相对较小的影响,俄罗斯要想达到财政平衡,只需将油价维持在42美元/桶。

  另外,经过近年来的改善之后,美国二叠纪盆地的页岩油商要想达到收支平衡,也需要将油价维持在44美元/桶附近,另外,美国特拉华州盆地的页岩油商大约也维持在这一水平线上。由此可见,尽管沙特石油开采成本非常低,但是从实现收支平衡方面来看,目前的油价已经远远无法维持其需要了。当然,对于俄罗斯和美国页岩油商来说目前的油价也无法维持其需要了,不过与沙特相比还是要好很多的。

  

  然而,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出现预算赤字只是正常情况,因此哪怕低油价会阻碍沙特和俄罗斯实现财政预算平衡,问题可能也并不是很大。而美国页岩油企业就不同了,由于页岩油商长期高产却又无法实现盈利,很大投资者早已对其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可能不会继续支持其与沙特、俄罗斯间是价格战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页岩油商的生活可能会更加艰难。

  (3)其他角度:存在沙特和俄罗斯联手打击美油的可能性?

  无论从上述2个角度中的哪一个来看,美国页岩油商似乎注定会成为这一次“价格战”的输家,因此目前有不少外媒认为,不排除沙特想通过和俄罗斯联手来打击美国页岩油商的可能性。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最大产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发言人近期表示,对于俄罗斯来说,减产毫无裨益,因为此举之后让美国页岩油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表态令外媒更加确信,俄罗斯并非真的想跟沙特对抗,只是不想再被美国页岩油商占便宜了。

  对于沙特来说,原因可能也是这样。在该国此前多次发起的多次价格战中,没有一次不是因为其他产油国长期增产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而引起的。因此,沙特表面上是因为和俄罗斯谈崩了才发起这场行动,但是实际目标却可能是美国页岩油商。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美国页岩油商恐怕真的凶多吉少了。

  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预算的角度,或是从沙特与俄罗斯联合的可能性这3个角度来看,如果价格战长期维持下去,那么美国页岩油商绝对会三者中最先倒下的。而如果沙特此次的目标是俄罗斯的话,由于两国石油开采成本相差不大,那么从财政预算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承受伤害的能力无疑更大,因此俄罗斯很可能才是笑到最后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