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一生未婚,帶你瞭解一個有血有肉的貝多芬

一、貝多芬的一生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年),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是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在西方音樂史上,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一代宗師,被後人稱為“樂聖”;而在鋼琴藝術史上,貝多芬憑藉其32首鋼琴奏鳴曲成為繼巴赫之後的又一位巨人。


失聰&一生未婚,帶你瞭解一個有血有肉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祖父和父親皆為宮廷樂團長和男高音歌手,貝多芬在四歲起跟隨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貝多芬小時候先是跟隨宮廷管風琴家範·登·艾登和男高音歌唱家菲普弗學習音樂,九歲時跟隨德國指揮家、作曲家奈弗學習德國傳統音樂和巴赫的平均律和作曲法。受奈弗的影響,貝多芬接受了啟蒙運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學習德國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性,並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792 年貝多芬定居維也納,受教於海頓,期間也暗中向作曲家約翰·申克和安樂尼奧·薩列裡那學習樂理和作曲,隨後又拜師約翰·阿爾佈雷西茨貝格學習對位法。

由於貝多芬的母親在其17歲時去世,而他父親經常酗酒脾氣暴躁,加上兩個弟弟的生活,家庭經濟負擔沉重,使得貝多芬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任。貧窮的生活讓貝多芬在維也納的35年裡遷居30次。1796年開始他的聽力開始下降,到1800年就已經變得非常嚴重,使得他必須坐到前排才能聽得到臺上的音樂。

而且不幸的是,一生都被痛苦和疾病折磨的貝多芬也沒能在感情上如願以償,他的婚姻是失敗的,感情經歷也是悲傷淒涼,最後一人孤獨終老。他的天資與才華受到貴族的追捧,但是自己不甘為人下的不屈性格讓他在上層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晚年孤苦伶仃,只能靠朋友的資助進行創作。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疑因鉛中毒導致肝硬化卒於維也納。

二、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涉及範圍極廣,包括交響樂、室內樂、協奏曲、奏鳴曲、歌劇、清唱劇等體裁;但在作品數量上相比於前輩巴赫、亨德爾、莫扎特等大師來說較少。主要作品有:9部交響樂,32部鋼琴奏鳴曲,5部鋼琴協奏曲,1部歌劇,1部清唱劇,1部序曲,16部絃樂四重奏,10部小提琴奏鳴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2部彌撒曲,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的聲樂作品與器樂小品。


德裔俄國音樂史學家威廉·馮·倫茨將貝多芬一生的創作風格分成三個時期。

早期為1800年以前

在這一時期的音樂創作中,海頓和莫扎特無疑成為了貝多芬模仿的對象,這一時期他的許多作品都帶有明顯的海頓和莫扎特的寫作風格。但在獨創性上已經有所體現,具體表現在對音樂結構上的突破,與內容上自我感情的自由表達。

中期為1800-1815年

這一時期貝多芬的精神思想和音樂創作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是他創作的盛期,其後世流傳的音樂作品主要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這一時期貝多芬的音樂體現出了戰勝沮喪和絕望的信心,他懷著對藝術的崇高信念,通過音樂創作展現出對人生自由、平等、博愛的不懈追求和對人類理性、尊嚴的無比崇尚。

晚期為1815年後

由於貝多芬身體狀況不斷惡化,加上當時歐洲封建王朝紛紛復辟,使得畢生都在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貝多芬在身體與心靈上遭受到了雙重打擊,並帶給他帶來了對人生更深刻的體驗和反思。此時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不再具備之前那樣激烈的情感發洩,而給人更多超凡的寧靜和堅持理想和信念追求的昇華,甚至在追求未果的情況下表現出對宗教的某種皈依。


失聰&一生未婚,帶你瞭解一個有血有肉的貝多芬


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


從1792年到1824年,貝多芬創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創作貫穿了其一生,體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可以說是貝多芬的一部自我意識的發展史。因此,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帶有貝多芬自傳的性質。

在創作思想上,貝多芬吸取了當時最先進的愛好自由的思想,通過這些奏鳴曲完美地體現出人性和在創作中藝術演變上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他的生活經歷。他全面總結了從巴洛克時期到維也納古典時期歐洲鋼琴音樂的風格形式和創作手法,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鋼琴奏鳴曲的表現力,打開了通往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大門。

此外,貝多芬處在古鋼琴到鋼琴的過渡時期,其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正好體現了鋼琴製造業的進步與發展。


貝多芬各時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品如下:

早期

Op.2三首,Op.7一首,Op.10三首,Op.13一首,Op.14二首,Op.22一首,Op.49二首,共13首。這一時期的鋼琴奏鳴曲大多遵照海頓和莫扎特遺留下來的古典形式,帶有明顯的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

中期

Op.26一首,Op.27二首,Op.28一首,Op.31三首,Op.53一首,Op.54,Op.57,Op.78,Op.79,Op.81,Op.90各一首,共14首。這一時期是貝多芬創作的旺盛時期,貝多芬這一時期逐漸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月光”、“暴風雨”、“熱情”等被認為鋼琴藝術的頂峰傑作的作品均在此時期問世。

晚期

Op.101,Op.106,Op.109,Op.110 ,Op.111各一首,共5首。晚期的這五首奏鳴曲明顯表達了貝多芬此時創作的根本傾向——自由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復調手法及浪漫主義藝術思維等。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結束了鋼琴藝術史上光輝的古典主義時期,同時又開闢了通往浪漫主義時期的道路。其中起到橋樑作用的當屬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尤以最後三首最為顯著。Op.109、110、111無論是從內容對個人思想與社會精神的表達上,還是形式上對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的突破,都預示著浪漫主義音樂到來之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波瀾壯闊。

貝多芬曾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熟悉貝多芬的人都清楚,他不僅是一個作曲家,還是一個不屈的鬥士,一個思想家。

貝多芬的一生始終奉康德為自己哲學思考的導師,從青年時期就開始閱讀康德的《自然通史與天體論》,以及康德的美學代表著作《判斷力批判》。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音樂創作深受康德美學的影響,他的音樂主題是矛盾的集中點,是音樂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其音樂作品完美的詮釋了康德的“崇高“美感,區別於“優美”的音樂風格。

例如中期創作的“英雄”第三交響曲、“命運”第五交響曲、“熱情”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等,都是將音樂的創作思維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哲學層次,對其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通過音樂的語言完美詮釋其內涵。

但是貝多芬晚期的作品所蘊含的思想高度比他任何一個時期的作品都高,他的晚期作品已不再像前兩期有強烈英雄式、外放的風格,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內斂、以內心安寧為出發點的手法。而這些改變,也是促成晚期風格走入心靈深處冥想的原因之一。


失聰&一生未婚,帶你瞭解一個有血有肉的貝多芬


四、貝多芬晚年個人精神思想的變化


貝多芬的音樂是他人生道路的最好記錄,童年的悲慘,耳聾的折磨,愛情的挫折,家庭的不幸,他一生的坎坷都在他的音樂中留下印記。李斯特對貝多芬的人生經歷與音樂創作做過一個總結,說是“少年—大丈夫—神”的過程。

少年的貝多芬受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影響,對未來生活充滿幻想。成年了的貝多芬由於遭受命運不斷的打擊,在內心產生了“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戰鬥決心,追求理想,以頑強的意志與驚人的力量與命運對抗,他對光明世界的追求與熱愛,對黑暗勢力的藐視與鬥爭,還有內心的衝突,情感的矛盾都在這時候展露無疑。

而晚年的貝多芬在生活狀態上因為已經完全失聰,幾乎與外界隔絕。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在精神狀態上早已將一切看得風輕雲淡,盛年時的熱情衝動,充滿矛盾的思想轉為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寧靜的精神昇華。

晚年的貝多芬不是說他對於自己曾經追求的宏偉理想的否定,而是轉向對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義進行了反省與沉思。由開始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追求與強烈的征服慾望,轉向對內心世界的反思,隨之而來的是複雜的感性與深刻的哲思。

一系列的挫折與苦難,也使得貝多芬在晚年時期更多的依靠宗教信仰來支撐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哲學思考上也更加傾向於宗教哲學的思考。

貝多芬那種超驗的精神思想,用我們中國“寧靜致遠,天人合一”的精神高度來形容最為恰當。而他晚期的音樂也更加的符合我們儒家的音樂美學原則——“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