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隐居的快乐

《诗经》中有《考槃》一首,写出了隐居的快乐。

原诗:

考(构筑)槃(pán,木屋)在涧,硕人(身材高大的君子)之宽。

独寐寤言(独自说话),永矢(同誓)弗谖(xuān,不忘)。

考槃在阿(山的曲隅),硕人之薖(kē,气度平和)。

独寐寤歌,永矢弗过(错过)。

考槃在陆(土丘),硕人之轴(自在)。

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筑屋在山涧,君子心地宽。独睡独醒独自语,隐居之乐不忘记。

筑屋在山岗,君子气从容。独睡独醒独自歌,隐居之乐不错过。

筑屋在高山,君子心快乐。独睡独醒独自居,隐居之乐不告人。

考槃:进不了山林就隐于市吧!自古隐居快乐多

一个人在山里搭建一个小木屋,独自居住,自言自语,自得其乐。他十分享受这种独自隐忧的乐趣,这种体验他永生难忘,这种乐趣让他活在当下,也有种窃喜,密不告人,乐得独自享受。诗的最后一句,让人感觉到主人确实有种远离人群的快乐,而且调皮地说:不能告诉他人,否则自己就不能清静地享受这快乐了!

《毛诗序》以为此诗是讽刺庄公,说他“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朱熹《诗集传》引陈傅良的话说:“考,扣也;盘,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认为本诗赞美贤人不得志而隐居,但“硕大宽广无戚戚之意”,赞美其豁达磊落的胸怀。黄熏《诗解》说:“考盘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认为此诗是“美贤者隐居自乐之词”。

看来,考槃是很有自得其乐的成分的。前人观点不一,但对诗中隐士的赞美和尊重,都确切无疑。

一个人为什么远离人群去隐居?不是天生孤僻,好山乐水,就是失望或受伤,厌倦了世间的喧嚣,所以选择到人迹罕至的野外山林,寄情山水,洁身自好,自娱自乐,以志清白和绝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中国自古多隐士,这首诗开了先河,让人看到隐居之乐,所以后世不断出现隐士。不要说像庄子那些的真隐士,就是“竹林七贤”、放逐自我追求自在的李白、旷达自适的苏轼等人,也都有颗隐居心。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也是想在求仕和隐居间找一个进退有处的结合点的。

隐士多贤能,真隐士是真正站在人生边的智者。他们放下名利,避世隐居,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呼啸山林,超然物外,安贫乐道,安于寂寞清贫。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吸天地之精气,养自己之精神,所以心地宽广,意态平和,怡然自乐,洁身自好,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其乐亦无穷。他们陶醉于这种生活,发誓不改其志,过着潇洒似神仙的生活。

考槃:进不了山林就隐于市吧!自古隐居快乐多

中国还有一种人,借隐居山林彰显自己的才德,扮演“世外高人”,欲擒故纵,以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古代的终南山就隐居着很多这样的隐士,君主们慕名而来,请他们出山,很多人就此走上仕途。成语“终南捷径”即来源于此。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来拜请,最终君臣相遇,共同完成一番事业,各自成就,传为美谈。这种隐居虽说不上纯粹,但同样得到尊重。当然也有冒充高人的假隐士,但并不多,因为没有两把刷子也吃不了隐居之苦。

考槃:进不了山林就隐于市吧!自古隐居快乐多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梭罗也曾一度远离城市,跑到人烟稀少的瓦尔登湖,在湖边树木里搭起一间小木屋,体验与自然同乐并思考人生,写下著名的《瓦尔登湖》,成为自然主义名作,为陷俗世浊务的人们带来一丝清爽。

所谓“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大隐隐于世”,大俗亦大雅,真隐士无所谓闹市还是山林,尤其现在,想隐居不受世事污染的人,也许应该这样:不愤世也不附庸,能参与也能旁观,能和光同尘也能傲然独立。只要能坚持操守,始终如一,不改其志,不失自我,就能活出快乐清静的生活。

无论怎么活,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姿态,活出真实的自己和独有的风格。

考槃:进不了山林就隐于市吧!自古隐居快乐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