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持。

在中國上古神話故事裡,包括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神農嘗百草等等,都有發生地之爭。而唯獨有一個故事的發生地沒有爭議,那就是精衛填海故事的發生地——山西省長子縣。

長子縣是長治市下轄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上黨盆地西側,東距長治市區21公里。

這裡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上古帝王堯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衛的故鄉、西燕的古都。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山西長子縣崔莊村法興寺

這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轄區內古村眾多,省保、國保單位也很多。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法興寺。

從長治市區出發,往西南方向,沿著省道長晉線S227,驅車34公里就到了。

路況一般,畢竟作為長治通往晉城的省道,已經有長晉高速直達了,這條以往連接兩市的省道寬度和平坦度都無法與之相比。

車行進在行道樹中,不一刻就感受到了兩側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鬱蔥蔥。恰值初夏雨後,空氣清新。

在省道邊,依據路牌右轉進入一個名叫崔莊的村子,不需問路,前方高聳的殿堂和臺階就是目的地法興寺。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法興寺內部,正對的就是國寶佛舍利石塔

靜靜的村莊,壯觀的翠雲山,中間藏著一座隨地勢而不斷升高的宏大建築群。順著長長的臺階步步高昇,一步步接近盛名在外的千年古寺,不由地升起一種莫名的崇敬感。

法興寺始建於後涼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始稱法興寺,歷代皆有修葺。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開始的法興寺並不在眼前的翠雲山麓,而是在省道東側的慈林山腰上。當時是三進院落,南北長110米,東西寬69米,佔地面積7590平方米。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唐代佛舍利塔側面

不巧的是,千年的古寺座下卻是億萬年的煤礦。因為煤炭採掘導致法興寺的地基出現裂縫,殿宇傾斜,有倒塌被毀的危險。因此在1980年整體搬遷到了對面的翠雲山。

眼前所見的法興寺就是搬遷後的復建品。說是原樣復建,其實也是根據翠雲山的地形有所調整。比如原先的三進院落就改成了兩進。但是佔地面積卻擴大了好多倍,達到36000平方米。

法興寺因為有珍貴的唐代燃燈塔(全國僅有三座)、唐代佛舍利石塔、宋代圓覺殿及殿內的宋塑之冠十二圓覺塑像而聞名華夏。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圓覺殿內的著名宋塑作品十二圓覺菩薩

不過,它的名氣不只是在今天很大,遠在唐朝初年,位於潞州(今長治市)的法興寺就聲名顯赫。

為啥呢?因為當時有皇子帶著三件國寶來到長子慈林山上的慈林寺,給慈林寺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這位皇子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當時的潞州刺史。這三件國寶就是來自佛國印度的37粒佛舍利、大藏經3000卷、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摹本。

佛舍利、經書自然是寺廟的寶貝,無需多言。但這個《蘭亭集序》的摹本在偏遠的高原盆地上現身,足以驚天動地。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所以,本篇文章咱們先不講法興寺的諸多國寶,先來看看這個後來少有人知的《蘭亭集序》摹本的故事。

說起《蘭亭集序》,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諸多故事更是流傳久遠。這幅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後世書法界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精道,結構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王羲之匠心獨運而又毫不造作的書寫功力。千餘年來,歷代文人書法家都以《蘭亭集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蘭亭集序》書寫成後,王羲之也很珍愛,一直小心保管,代代傳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智永手裡也沒事。可是,當智永傳給他的徒弟辯才和尚時,出事了。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蘭亭序拓片

當時正值唐朝初年,喜愛書法的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辯才手裡時,多次索要不成,便設計巧取而得。

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命手下的書法家臨摹拓印多本,分送各王子。摹本作者中,就有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法大家。

來到潞州當刺史的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惠王元懿就帶著這麼一件書法寶貝送到了慈林山慈林寺(法興寺)。

這個鄭惠王李元懿李大人,不僅是送來了三件寶物,還建了一座石塔用以收藏佛舍利。石塔就是現如今的法興寺內的國寶佛舍利塔,造型別致,結構奇特,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非常受關注。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左右兩側的小塔和中間的舍利塔均為唐建

《蘭亭集序》的真跡後人無一能見到,因為李世民將它帶進了墳墓裡。即便是在唐朝,能見到真跡的也寥寥無幾。所以,名家摹本自然十分珍貴。

李元懿刺史自然也是書法愛好者,法興寺內現在還保存有李元懿的書法石刻碑文,不然,他的兄長李世民不會賜給他一份《蘭亭集序》摹本,只是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名家的手筆。

《潞安府志》記載:“鄭惠王石記,在慈林山,書法蒼勁可觀。”推測應該是臨摹學習《蘭亭集序》之功勞。

現有資料無法考證《蘭亭集序》摹本在法興寺內的遭遇,但按常理推測,收藏有《蘭亭集序》摹本這麼一件大事,大概率會摹刻上石以作永久留存,就類似《三希堂法帖》那樣,將摹本刻成石碑保存。有了石碑後就可以精拓翻印了。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件迷案在清初《潞安府志》裡找到了部分揭秘:摹本下落不明,但是摹刻的石碑卻遭荼毒。下手的並非外人,而是法興寺和尚!真是讓人又氣又怒!

好端端的寶貝,和尚為啥要毀掉它呢?難道不知道這件寶貝立在寺裡會給寺廟帶來多大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嗎?原因很簡單,因為拓碑這份活太苦太累。

《潞安府志》載:“王右軍書,系唐人摹本,在慈林山,書法絕奇,寺僧苦臨拓,碎而投諸井,後得斷石數片,甃於察院屋壁,為好事者取去。”

《蘭亭集序》名家摹本看不到,但是碑刻可見,也可以求得拓片。然而,寺僧竟然“苦臨拓”,把石碑砸碎扔進了井裡。真是可惡至極。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從專業拓碑的角度推想,摹拓這麼一份名家名作,肯定花費的力氣少不了。如果長年累月這麼幹下去,也的確可能“苦臨塔”。只不過,“碎而投諸井”的手段的確極端了。也不知道這肇事的和尚受到了怎樣的懲罰?

法興寺與《蘭亭集序》的緣分就此終結,法興寺內的寶貝也從此少了一件極具分量的國寶,殊為憾事。

下期,將繼續國保法興寺之旅,敬請關注。

歡迎關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

(本賬號系網易號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