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幾歲的天才,三十歲的蠢材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幾歲的天才,三十歲的蠢材

文展是“我”的兒時玩伴,兔唇,看起來卻並不自卑,或許是因為他的“天才”與早熟震懾住了一群小夥伴和大人,如同頭頂“光環”的聖人,掩蓋住了他的缺陷。

十二三歲的年齡,別人還什麼都不懂,天天下河摸魚玩耍,而文展已經在計劃著走出小鎮,組織孩子們活動鍛鍊自己的領導力,為將來“創造自己的生活”蓄力。

如果順風順水,作者似乎也沒有寫的必要了,總要有些反轉方能體現出戲劇性。

所謂套路,大抵如此。讓人能夠一眼看到結局,但仍不失一個好故事,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待文展按照計劃,熬掉了數根頭髮,終於再一次掌握自己的命運,考上了中專後,事情發生了變化。

同學開始嘲笑他的兔唇,他的“天才”似乎也就此湮滅,不再起作用了。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幾歲的天才,三十歲的蠢材

我在想或許文展的內心原本就是極度自卑的,所以他才會在其他小夥伴面前故意顯現的那麼強大自信。

有時,外在只是內心的反照,是人們希望成為的形象,若能堅持一輩子,那恭喜,你真正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但遺憾地是,許多人都只能中途“下課”。

對於文展來說,他想要成為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人,過重的來自內心與外界的壓力將他困在自己鍛造的的枷鎖裡難以迴轉。

最終,文展也成了早早“下課”的人,不甘與殘酷的現實拉扯,他選擇再次“出走”。

與之相對比的是,"我"這個昔日追著他跑的、沒有太多遠大計劃只一股腦往前衝的小夥伴則早已功成名就。

《皮囊》之《天才文展》:十幾歲的天才,三十歲的蠢材

說實話,讀的時候,有點點不舒服。雖然文中的“我”已經儘量修飾,甚至竭力去表達兒時對文展的崇拜,表明“我”並沒有去嘲諷或者看不起,或者同情他,但顯然算不得成功,時刻有一種淡淡的優越感彷彿要破紙而出,一種虛偽和偽善在文字中纏繞。

甚至,我感到了些許冒犯,或許是因為文展讓我看到了同樣有些可憐與可悲的自己?

如果,文章換作第三人稱寫是否更好些?畢竟,自己誇自己總是很彆扭。

這種感覺在作者的另一篇描寫同鄉的文《厚朴》中亦有所體現。


作者

蔡崇達,1982年5月27日出生, 泉州晉江人,作家、媒體人、創業家,國內非虛構寫作的踐行者,“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

本文選自其2009年出版的《皮囊》一書,《皮囊》有多篇短文構成,似是作者親身經歷所著,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