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才是精神的歸宿?

末路255


活著的人,人的靈魂會找到心靈的歸宿,精神的歸宿。那麼,死了的人如果有一種歸宿!那有點接近唯心主義了。當然,我現在說的同樣也接近唯心主義,是不是有點不太現實了。但是,這多多少少能提高人類精神靈魂的境界。有人會想,死了的人的靈魂的歸宿分為善惡兩種歸宿。善的歸宿會使人的精神積極向上,靈魂得到騰飛,並且在精神王國中得到永恆之光的歸洗禮,定將在另外一個世界得到永恆。而惡的歸宿,則會使人精神消極頹廢、總是以不勞而獲的懶惰去行駛惡的思想且不積極,整天敬畏神,傳播所謂神的旨意昇天得到永恆,這樣只能在精神王國中永遠得不到永恆之光的洗禮,定將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老病死的痛苦,直至把精神境界提升完成才能得到永恆 。也許,這就是不現實的靈魂歸宿的一種答案吧!

一個人不是沒有死後就能得到永恆,這關係善惡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所以,每個人死後,靈魂都將得到永恆。但不是每個人都具有善的行為,所以有些人不能得到永恆。也許這就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最好歸宿吧!但惡可改善,受精神向上的指引,積極向上。 也許關於靈魂的歸宿,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但有些人會說:只有死了的人才會知道,但是現實中的哪個人會親自體驗一番呢?

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做所謂的犧牲品,要好好活著。積德行善,積極向上,微笑面對每一天。我理解當人感到最悲哀無助的時候,為了尋找一個精神的安慰,結果卻站錯了隊伍乃至墜入深淵鬱鬱而終。這是多麼悲殘的悲劇!所以,要珍愛生命,珍惜自己。要知道,千萬別枉費一生而去信一些根本對自身對國家無價值無任何意義的歪門邪教。那些都是假的,虛偽的,不現實的。所以不要做無謂的犧牲。

要珍惜當前美好的青春,為現在正是年輕力壯之時,努力奮鬥,為自己遠大的夢想起航努力。在人的一生中,現今的我們就是最好的開端。一生之中,必須在年輕力壯時才能建立事業的開端,因為這正是充滿青春奮鬥的最佳時期,可以計劃理想目標並努力為之奮鬥而實現目標。夢想起航,一起努力!不要過於執著迷信,不現實的東西,要努力創造自我中最好的自己,最積極的自己,最佳的自己。當然,別誇誇其談,也要用雙手去實踐,去腳踏實地的幹,用心去創造出屬於自我的世界。

活在當下,活在現實的世界裡。歲月短暫,時光易逝。也許一切不切現實的事物都是人類不切現實的幻想,然而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有些能實現,有些也許永遠醉在人類的夢裡,直至永恆。





情感占卜室


當我還是少女的時候

覺得詩和遠方的田野才是我未來生活裡的精神歸宿

當我已為人婦的時候

有歌有酒有肉枕邊人常在變成了生活中的理想追求

如今我已為人母

見慣了嘈雜世界裡的苟且

漸漸開始忘記了當初年少時對未來所有的憧憬

習慣了常與愛人分離

慢慢從最開始的日思夜想變成現在的無動於衷

有時候不敢想象

那個為愛而生的自己也終究被生活磨平所有的稜角

唯一值得慶幸的

我有了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男人

他的身上或許流著跟我一樣的熱血

此時此刻對之前的自己說聲抱歉

往後的自己會盡量為自己而活

找回遺失的詩和遠方的田野


我是你的橙子姑娘


你好,這裡是左岸木槿,這個話題我想和你坐下來聊聊。

何為精神歸宿?

有一本書叫做《精神的歸宿》是1998-12-1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鐵志。書的簡介是這樣的:每個時代的精神形態總是呈現不同的特質,有的長於歸納,有的善於綜合,有的則被淹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疏於思辨。威爾杜蘭特說,亞里斯多德創立了思維的新原則,牢固地建立了根本的思想方法,這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不朽成就。但古希臘的飽學之士卻有其不可彌補的致命缺陷——他們未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缺乏規範的傳統,好高騖遠,在陌生的原野上信馬由韁,隨心所欲地拋出一套又一套的理論和難以勝數的結論。

書中的內容涉及到哲學,有興趣的話可以選擇去閱讀。

簡單來說,精神歸宿也可以稱之為心靈歸宿,什麼是心靈歸宿?心靈要經過怎樣的控制、調整、尋找,才能找到歸宿?看到這個問題你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地點,第一件事,亦或是第一個人,也許就是答案吧。

每個人的精神歸宿是不同的

離家之人的精神歸宿是故鄉,那種歸宿不僅是對故鄉山水草木的懷念,也是出自人心深處本能的精神體認;

追夢之人的精神歸宿是夢想的召喚,心底的熱愛;

求學之人的精神歸宿也許是學府的召喚,未來的期許;

總之,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不是一樣的,精神歸宿也就不會一致。

最高級別的精神歸宿

心靈在不堅持、不控制、不尋找、不調整的時候,就是歸宿。

這個問題有點哲學,如果你讀懂了,說明我們可以再繼續聊下去。

最後,希望看到這兒的所有朋友都擁有自己的精神歸宿,那種不去刻意尋找的歸宿。


左岸木槿


精神的歸宿也許就是能與人心靈契合的東西吧,是人們內心裡最柔軟,最貼心,最重視的存在吧。

就這個方面來講,不同的人他們的精神歸宿也各不相同,而且也會分為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說:

對於遠在他鄉的人來說,他們的精神歸宿也許就是自己的故鄉,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深刻的體現了遊子們的思鄉情切,對於故鄉的精神依託。

對於熱戀的情侶來說,他們的精神歸宿應該就是自己的愛人,像蘇軾思念亡妻時所寫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多麼深沉而悲涼,他的亡妻應該是他內心最柔軟的存在吧。

對於內心充滿追求的人來說,理想和抱負應該是他們的精神歸宿吧,像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他的精神歸宿應該就是實現社會主義新中國吧。

還有一些人,也許他們的精神歸宿只是一棵樹、一個家、一個答案,至於到底是什麼,那要看什麼是他們最在意的,最無法割捨的東西了。


李娜娜85


回顧歷史,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和風貌,秦時明月,橫掃六合;漢武雄風,雖遠必誅;魏晉風骨,灑脫不羈;盛唐煌煌,萬朝來賀,還有宋代的優雅閒適,大明的堅正剛毅,清朝的靡靡守舊。

這些精神就如烙印一般,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印象中,而那些樓臺亭榭、鶯歌燕舞、市井民物、旌旗鐵馬大多早已不復存在,湮沒無名。

其實涉及到個人的精神歸宿是什麼呢?每一個人的要求,思想境界不一樣,有的人要錢權美色,有的人要淡泊名利。

其實光有錢也滿足不了內心的空虛與精神的失落。比如李玉剛,李連杰等等明星為啥要遁入空門,那是為了彌補內心深處的迷茫,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給自己精神找個歸宿。

說到底什麼是精神歸宿,也就是每一個人的信仰,給自己靈魂找個信仰。給自己的精神找個寄託,沒有精神歸宿的人,活的很迷茫,不知道應該去做什麼。


天海雲濤


家庭



PP張


一般很少有人活著是完全為了自己,而是除了自己之外還為了某個人或某些人,他們是自己生活的動力源泉,是自己的努力的意義所在,想到他們自己就會感到幸福。他們就是自己心當一個人找不到心靈的歸宿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沒有意義。沒有奮鬥目標,感覺活著沒勁。因此有一個心靈歸宿,人的幹勁和動力會提高很多。那究竟什麼才是“心靈的歸宿”?其實“心靈的歸宿”就是自己的情感的寄託地。是自己用情最深的地方。

家人可以是自己心靈的歸宿。比如很多人想到父母、想到子女,就會有無窮的動力。會為了他們而做一切,付出自己的一切。

情感的歸宿就是心靈的家,心靈的家是完全屬於自己的,自己也完全屬於它。人的身體需要有一個家,心靈也同樣需要有一個屬於它的家。家是自己歇息的地方,是溫暖的地方,是給予自己力量的地方。心靈有疲倦的時候、有累的時候、有受傷的時候,心靈也需要滋養、需要關愛、需要溫暖。因此心靈也需要一個家。

可以作為心靈之家的地方,必定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必定是最懂自己的地方,必定是充滿愛的地方,必定是可以無私的給予自己力量的地方。

當心靈找不到家的時候,孤獨感就會來襲。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在這個冷冰冰的世界上行走。甚至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失去人生奮鬥的動力。就是所謂的“心涼了”。“心灰意冷”了。

心靈的歸宿除了人的因素之外,有時和環境也有關係,比如自己特別喜歡某個城市或某個地方,特別嚮往那個地方,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的、不惜一切代價的要搬到那裡去居住。甚至想要在那裡住一輩子,永不離開。這是因為那個城市或那個地方特別符合自己的心意,特別與自己的心靈契合。

可以作為心靈歸宿的除了家人或愛人之外,也可以是一種宗教情感。當自己特別認同某一個宗教之後,當自己的心與某個宗教的理念完全印可之後,那個宗教就成了自己心靈的歸宿。

不管是家人、愛人或某個地方、或某個宗教,要成為自己心靈的歸宿,首要條件就是自己的心靈要與對方的精神有高度的契合或印可。彼此充分了解對方的“心意”,彼此有高度的認同感。彼此之間有合二為一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有心靈歸宿的人永遠都不會缺少幸福感的。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為了擺脫孤獨感,需要來自外界的認可。尋找心靈的歸宿其實也是一種試圖克服或擺脫“孤獨感”的努力。有了愛,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家家正能量


核心應該就是讓你發自內心的接受和享受才是真正的精神歸宿。是你要喜歡的,且心裡滿足的。都會讓你感到快樂和精神上的充盈,無論何時讓你想起來充滿希望和正能量,不覺得疲憊。那種狀態是享受的,每天欣欣向榮。選對了方向和目標,才會一生二,二生三的。加油吧!


君子健


簡單的說,沒有過激的言行舉止,不做作不攀比不動容;立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恢復自身真實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所謂的精神歸宿!


務實求誠


什麼是真正的歸宿,什麼是真正的死亡。肉體的死亡很好理解,但如果還有人見過你,還有人記得你,是不是可以理解,仍是活在別人的記憶裡。等到有一天,所有認識的人、見過的人都死了,便從人的記憶裡死去。但仍然有一些人,因為一些事而被人紀念、傳頌,我們口口相傳著他們的故事,他們便又活在人們的想象裡了。所以,就歸宿而言,肉體的歸宿必然是死亡、腐朽,但精神的歸宿可能各有不同,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