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作者看航空

主制造商部装

从节拍式精益生产开始

当飞机的各个部段通过陆运、海运、或者空运运抵总装厂后,部段将首先进入部装车间。所谓部装,就是将运抵总装厂的各个大部段对接起来。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ARJ21部装开工

机身对接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机头和前机身连接;第二步,飞机断面、翼盒安装,为了便于移动,机翼先不装;第三步,后机身安装;第四步,机身整体成龙;第五步,安装机翼。整体成形后,还要进行第六步:气密试验。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说起来简单,其实每一步都包含着各种细节填充和修改完善。因为世界飞机制造趋势是模块化设计,部装过程中,能早装的就早装,减少总装时间。飞机机身成龙后再做一些细节工作会困难很多,因此在部装期间多做一些工作,整体效率就能提升,这也是部装比总装更复杂、更困难的原因。

在部装阶段,每一架飞机在一个个工位上先完成一部分工作,挪一个位置,位置空出来,后面一个架次飞机再补上来。每一个工位上的工作都不是单一专业,而是多个工种的组合。因此,每一个工位上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ARJ21飞机批生产采用了以工位制为基础的“节拍化精益生产”模式——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节拍是生产线上飞机在一个机位上停留的最长时间。让飞机在从部装到总装的一共八个工位上保持一样的节拍,以流水线移动的方式保证生产提速,就是“节拍化生产”。

由于每个工位上工人的岗位和工作则是固定的,固定的操作,熟能生巧,差错率最低、效率最高,这样就符合了“精益生产”的宗旨,让飞机在每个机位停留的时间保持一致,并缩到最短,最终达成“节拍化精益生产”的目的。

已经进入飞机总装阶段的“新舟”700也采用了原理类似的“脉动”生产线——按照装配的节拍,从大部件对接开始分为七个站位,七个站位走完,一架飞机就完成总装下线。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正在进行翼身对接前准备工作的“新舟”700客机。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正在进行左右机翼部装的“新舟”700客机。

总装

移动生产模式与“黑科技”

从部装车间出来,飞机还是空空的壳,进入总装车间后,工人将为这个壳安装电缆、导管,装上系统设备、调试,安装发动机,装上座椅、座舱设备……好比给一个躯壳装上“心脏”、“神经”、“大脑”。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正在安装机翼整流罩的ARJ21已经初具雏形

在每个工位保证了“最短节拍”后,ARJ21采取了移动生产模式:一架飞机随着平台慢慢往前走,移到一个地方,完成一些装配,做完了再往前。现在,ARJ21飞机总装车间里,各个工位像流水线一样总装飞机的场面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移动生产模式最早来自丰田汽车,通过对流水线的革命性改进,大幅提高效率。波音公司最先把汽车的移动式流水线引入飞机生产,从波音737开始至波音777,所有项目都“移动”起来,造就7天造出一架飞机的速度。

在“新舟”700的总装车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也采用了精益布局。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同时,为了保证总装节点,ARJ21总装线上也不乏这样的黑科技——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ARJ21总装车间工人使用AR眼镜为机体接入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的装配工作通常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人寻找连接线编号,另一个人在装配大纲(AO)中寻找对应编号的插孔信息,得到后者反馈后,前一个人才能完成线缆装配。传统人工端接装配工作需要两个人完成,一次插孔工作需要40秒左右;而戴上AR眼镜,一个人就可完成这项工作,且每根连接线的装配只需28秒。

现在ARJ21飞机已经拥有了两条生产线,而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也即将下线首飞,随着我国民用飞机批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相信不久之后,从中国的飞机制造厂里,乘着“精益”的节拍,脉动而来的中国民用飞机将会翱翔在更多的航线上——交付更多,飞行更远!

排版:蓝 风

文案/编审:武 晨

监制:王 兰

看航空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曾经,这是不亚于大飞机首飞的挑战(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