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作者看航空

主製造商部裝

從節拍式精益生產開始

當飛機的各個部段通過陸運、海運、或者空運運抵總裝廠後,部段將首先進入部裝車間。所謂部裝,就是將運抵總裝廠的各個大部段對接起來。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ARJ21部裝開工

機身對接的過程是這樣的:第一步,機頭和前機身連接;第二步,飛機斷面、翼盒安裝,為了便於移動,機翼先不裝;第三步,後機身安裝;第四步,機身整體成龍;第五步,安裝機翼。整體成形後,還要進行第六步:氣密試驗。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說起來簡單,其實每一步都包含著各種細節填充和修改完善。因為世界飛機制造趨勢是模塊化設計,部裝過程中,能早裝的就早裝,減少總裝時間。飛機機身成龍後再做一些細節工作會困難很多,因此在部裝期間多做一些工作,整體效率就能提升,這也是部裝比總裝更復雜、更困難的原因。

在部裝階段,每一架飛機在一個個工位上先完成一部分工作,挪一個位置,位置空出來,後面一個架次飛機再補上來。每一個工位上的工作都不是單一專業,而是多個工種的組合。因此,每一個工位上的工作就變得尤為重要。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ARJ21飛機批生產採用了以工位製為基礎的“節拍化精益生產”模式——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節拍是生產線上飛機在一個機位上停留的最長時間。讓飛機在從部裝到總裝的一共八個工位上保持一樣的節拍,以流水線移動的方式保證生產提速,就是“節拍化生產”。

由於每個工位上工人的崗位和工作則是固定的,固定的操作,熟能生巧,差錯率最低、效率最高,這樣就符合了“精益生產”的宗旨,讓飛機在每個機位停留的時間保持一致,並縮到最短,最終達成“節拍化精益生產”的目的。

已經進入飛機總裝階段的“新舟”700也採用了原理類似的“脈動”生產線——按照裝配的節拍,從大部件對接開始分為七個站位,七個站位走完,一架飛機就完成總裝下線。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正在進行翼身對接前準備工作的“新舟”700客機。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正在進行左右機翼部裝的“新舟”700客機。

總裝

移動生產模式與“黑科技”

從部裝車間出來,飛機還是空空的殼,進入總裝車間後,工人將為這個殼安裝電纜、導管,裝上系統設備、調試,安裝發動機,裝上座椅、座艙設備……好比給一個軀殼裝上“心臟”、“神經”、“大腦”。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正在安裝機翼整流罩的ARJ21已經初具雛形

在每個工位保證了“最短節拍”後,ARJ21採取了移動生產模式:一架飛機隨著平臺慢慢往前走,移到一個地方,完成一些裝配,做完了再往前。現在,ARJ21飛機總裝車間裡,各個工位像流水線一樣總裝飛機的場面已經成為一種“新常態”。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移動生產模式最早來自豐田汽車,通過對流水線的革命性改進,大幅提高效率。波音公司最先把汽車的移動式流水線引入飛機生產,從波音737開始至波音777,所有項目都“移動”起來,造就7天造出一架飛機的速度。

在“新舟”700的總裝車間,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空間,節約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也採用了精益佈局。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同時,為了保證總裝節點,ARJ21總裝線上也不乏這樣的黑科技——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ARJ21總裝車間工人使用AR眼鏡為機體接入電氣線路互聯繫統(EWIS)。

電氣線路互聯繫統(EWIS)的裝配工作通常需要兩個人配合完成,一個人尋找連接線編號,另一個人在裝配大綱(AO)中尋找對應編號的插孔信息,得到後者反饋後,前一個人才能完成線纜裝配。傳統人工端接裝配工作需要兩個人完成,一次插孔工作需要40秒左右;而戴上AR眼鏡,一個人就可完成這項工作,且每根連接線的裝配只需28秒。

現在ARJ21飛機已經擁有了兩條生產線,而新型渦槳支線飛機“新舟”700也即將下線首飛,隨著我國民用飛機批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的不斷進步,相信不久之後,從中國的飛機制造廠裡,乘著“精益”的節拍,脈動而來的中國民用飛機將會翱翔在更多的航線上——交付更多,飛行更遠!

排版:藍 風

文案/編審:武 晨

監製:王 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曾經,這是不亞於大飛機首飛的挑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