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霍邱縣王截流鄉軍臺村:“引、領、帶”助力稻蝦養殖全面復產復工

“家家戶戶養蝦,蝦富家家戶戶。”這是王截流鄉軍臺村“稻蝦共生”的真實寫照。為了今年稻蝦養殖不受疫情影響,王截流鄉軍臺村突出支部“引”、支書“領”和黨員“帶”三大重點,著力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發展優勢,在疫情期間,助力稻蝦養殖全面復產復工。

一是支部“引”,發揮核心作用。“廣大養殖戶,近期氣溫升高,並逐漸穩定,要及時做好蝦料和蝦藥等投入品儲備,現在蝦苗脫殼頻繁,空殼蝦長肉,需要多投料補鈣,讓蝦苗早上市,賣個好價錢。”軍臺村每天利用廣播向養殖戶宣傳稻蝦養殖的注意事項。

2014年以來,軍臺村“稻蝦共生”從開始的300畝發展到現在的13000畝,面積增加了40倍,這與軍臺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密不可分。當前正處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小龍蝦養殖處於苗種繁育以及放苗前準備的關鍵時期,由於疫情期間多地實施交通管制和人員隔離,大部分生產原料、藥品的工廠沒有復工,短時間內出現產品匱乏的情況,村“兩委”成員主動擔起責任,建立稻蝦養殖微信群,及時瞭解養殖戶的需求信息,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各種渠道聯繫生產廠家,在物資運輸通行等環節中,開設“綠色通道”,幫助養殖戶積極籌措生產物資,讓養殖戶在投入品儲備中不受疫情影響。

二是支書“領”,發揮關鍵作用。“要虧就虧自己,絕不能虧了群眾”。這是軍臺村黨支部書記的陳家好最常說的一句話,他是群眾心目中的“龍蝦書記”。帶頭務實進取,苦幹實幹,每天騎著摩托車,進村入戶,深入田間,瞭解養殖戶在疫情期間復產復工遇到的困難,當場為群眾排憂解難。

“疫情對我們稻蝦共生產業沒有太大的影響,我們養殖的小龍蝦三月才開始大面積投苗,現在將老蝦捕上來,投放蝦苗,目前小龍蝦一斤30元左右,主要是飯店做外賣的需求,到5月份第一批龍蝦大面積上市,那時候疫情基本結束,飯店紛紛開業,需求量會很大。目前主要是動員養殖戶做渠做埂,儲備蝦藥、蝦料等投入品。當然,稻田是露天的大面積工作場所,我們口罩、消毒等防護措施也做到了位。”陳家好介紹到。受疫情影響,部分群眾不願養,但田塊又夾養殖區中間,影響養殖小區整體發展,他主動協調,將不願養殖的地租過來或者拿地換過來,並通過租賃的方式,主動與西湖開發公司協調3000餘畝土地發展稻蝦養殖,將軍臺村稻蝦養殖擴大到13000畝。在陳家好的帶頭下,養殖戶還自發拉沙石墊路,從而方便龍蝦的養殖和運輸。

三是黨員“帶”,發揮示範作用。萬事開頭難,剛啟動“稻蝦共生”的新模式時,村民們的積極性並不高。支部書記陳家好,首先動員黨員,讓黨員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目前,黨支部60名黨員,有20餘名黨員從事稻蝦養殖,在黨員的帶動下,全村733戶群眾,有350戶(其中貧困戶70戶)發展稻蝦養殖,成立稻蝦養殖合作社15家,其中2000畝以上規模6家,這種“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同時富了自己和群眾的口袋,也帶動土地租金增高,軍臺村450畝集體預留地通過發包、租賃形式,可實現集體經濟增收20餘萬元。

“隨著復產復工的全面啟動,企業投產了,道路暢通了,保障了我們的物資儲備,現在比較大的蝦苗已經上市,要想全面上市,要在三月底,廣大蝦農必須把握機會,認真做好田間管理”。養殖戶陳孝剛也是一名黨員,時刻關心其他蝦農在物資儲備、育苗投料等遇到的困難,主動走入田間地頭,向蝦農們講解宣傳。養殖戶陳孝紅早前在外務工,這兩年回家,看見家鄉稻蝦養殖產業紅紅火火,農民的口袋鼓鼓的,也動了留在家鄉發展稻蝦的念頭,說幹就幹,陳孝紅便開始為發展新產業做足功課,主動向有經驗的養殖戶學習,在軍臺村的協調下,承包發展了60畝稻蝦養殖,他每天早出晚歸,放苗、投料,下網......他在心裡盤算著,這樣一田兩用、一水雙收,一年下來,可實現收益10餘萬元,農閒還能外出務工,增加收入,臉上不自覺洋溢出了笑容。

目前全鄉稻蝦共生產業已達4.3萬畝,其中軍臺村1.3萬畝,已爭創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以點帶面,形成東灣、王樓等村千畝示範點。稻在田中長,蝦在稻下游。疫情即將過去,王截流鄉蝦稻共養這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已然呈現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