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鸡泽屯

陈献亭 鸡泽政协文史


在广平府的地图上,标有多处零星的鸡泽属地。这些远离于大块鸡泽版图的“小版块”,就是人们常说的鸡泽屯。谈及鸡泽屯的由来,长期以来,信者传信,讹者传讹。为弄清有关鸡泽屯的来龙去脉,通过实地走访昔日的“鸡泽屯”,并查阅大量的史料,今整理如下。

历史上的鸡泽屯

光绪十九年鸡泽疆域图

鸡泽屯是用“鸡泽”冠名的村庄,是鸡泽史上的“飞地”,是座落在外县境内而隶属鸡泽的村庄。鸡泽屯也称寄庄,雅称“孤悬外邑之村”,俗称“插花地”。鸡泽屯建置存续,有420多年的历史。

清末《鸡泽县志稿》载:“孤悬外邑,因屯卫而设置。”民国《鸡泽乡土志》也同此说。民国《鸡泽县志》:“近奉省令整顿插花地,业将邑外八村(鸡泽屯)划归外县,备载声明。”足见鸡泽屯源于屯田,出于屯卫,终止于民国年间。

鸡泽的屯田历史悠久。唐、宋、元、明均有记载,分军屯和民屯。明初的屯田范围最广,全国卫(是一种军事建制)、所达四百多处,除边屯外,京畿要冲之地,数府州均设卫建制称屯卫,次要地区设所。鸡泽因宋、元的屯田规模尚存,又处京畿股肱之地,元代的屯田过渡为明初的屯卫。田赋不隶属府县而直属于卫都司专用军需,屯政(关于屯田政务)不隶属卫都司而隶属府、县。《广平府志》载:“明洪武元年,广平府同知掌巡捕、水利、屯政等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鸡泽的《赋役黄册》编为九里,且百户为里,里分十甲。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鸡泽的编制变九里为五社、四屯(社、屯是县以下区划编制)。土户以社分甲,迁民以屯分甲。鸡泽社、屯自此始。

当时鸡泽的五社是:在城社、八家社、浮图社、屯庄社、三陵社。四屯是:在城屯、义礼屯、兴济屯、惠民屯。社与屯只限一定田赋,社、屯的区划虽失考,但四屯的屯卫田分布多达27处,近14万亩(含牧马草场地约150亩),名列广平府乃至周边县榜首。在屯政开始下滑的明朝弘治年间,鸡泽的屯政经久不衰,业绩显赫,田赋上解一如既往,得到卫都司及都督府称赞。

正德初年,时为巡按的王御史,叹:“广、大二府数县,无荒田而有荒政,但见肥马而无孳生。屯政有其名而失其实。感鸡泽实心屯政,牝牡肥壮,马驹跳跃”。于是银知县(银镜,明正德四年鸡泽知县)禀报,鸡泽吏实心实政,然鸡泽地洼盐卤,土地瘠薄,屯民寒苦,勉强安命,呈请格外加惠。王御史上疏宫廷,鸡泽屯政名振朝野。为彰显屯政之楷模,朝廷准批,划广平府域内八屯,隶属鸡泽名下,屯政隶属原县,永为定例。从此,广平府在鸡泽县外八屯一一立碑,名曰“鸡泽屯”。时(鸡泽屯)屯田总数近1.9万亩,鸡泽蒙尝加惠。这就是“广平府辖九县,县县都有鸡泽屯”的出处。

公元1549年,府志就有南鸡泽屯(简称南屯)、东鸡泽屯(简称东屯)的记载。明穆宗隆庆三年,鸡泽受灾,《续文献通考》有免减广平府屯卫粮的记载,此次减赋的重点是鸡泽。

明朝中期屯卫的田赋被卫都司的贪官吞没日益加剧。屯政一路滑坡,屯卫形同虚设,屯卫的田赋不能满足军需。朝廷不得不改革赋役,先在广、大、顺三府推行“一条鞭法”,后在全国府、州、县推行,实施了多年才完成。“一条鞭法”即实施赋税均由府、州、县统一征收。屯田的田赋主要用于供给军事粮饷的惯例被打破,卫被募兵替代。赋税改革后的鸡泽增设新增、余庆二社。明朝后期屯卫几近废驰。

万历年间,广府境内水灾频繁。鸡泽屯常遭河流改道及水患,屯民难与水争,星散四处,人走田荒时有发生。外加久在他县治下,所处县对鸡泽屯的吏治感到疲劳。广平府不得已在重编《赋役全书》时,邀同籍名流共商鸡泽屯微调事宜,调换至鸡泽附近的邻县境内。原邯郸、成安境内的鸡泽屯调至永年境内;原清河、广平的鸡泽屯调至曲周境内,唯有南鸡泽屯、东鸡泽屯的屯民追呼,拒绝调换。在北口、张庄的微调上议而难决,调换未果。形成了鸡泽屯分布在境外四县(永年、曲周、肥乡、威县)的格局。

清顺治十六年裁减屯卫。清康熙《鸡泽县志》曰:“顺治十六年三屯卫归并邑籍”。原境内的屯卫田144382.735亩,境外鸡泽屯共有屯卫田19201亩5分9厘,田亩归属鸡泽县。鸡泽县实际拥有的土地大大增加。区划编制由七社四屯增加到十社(沈阳社、潞州社、沁州社为新设社),四屯。

鉴于鸡泽屯座落在外县境内,有的远达百里,设置以来税差杂派诸多不便,县衙倍加体恤,只收正税,杂差徭役全免,例行已久,鸡泽屯享有特别优厚的待遇。截止乾隆十八年,鸡泽屯分布在境外四县,共有八村:

东鸡泽屯(亦名张庄),距县城110里,在威县境内;

南鸡泽屯(后称北口),距县城70里,在肥乡县境内;

许下町,距县城28里,在曲周县境内;

巩家庄,距县城28里,在曲周县境内;

李家庄,距县城30里,在曲周县境内;

弓家庄,距县城60里,在永年县境内;

司郭庄,距县城50里,在永年县境内;

西赵庄,距县城45里,在永年县境内;

清同治年间,东鸡泽屯所处的地带归属曲周管辖,直到民国,其余鸡泽屯依旧。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七月,河北省长宋哲元下令整顿插花地,令鸡泽县鸡泽屯外八村归属所在县管辖。当时,巩村、许下町、李庄、西赵庄的屯民进县赴省请愿,长跪大堂不起,“愿当鸡泽顺民,请老爷为民做主”的请求声接连不断。鸡泽知事宋兆升报请于省,无济于事。从此,鸡泽屯远离鸡泽版图成为历史。


原文载于《鸡泽文史资料》第五辑。


外一篇:

再说鸡泽屯

鸡泽政协文史


此为鸡泽屯来历的另一版本,与上一篇内容有所不同,谨供参阅。

在邯郸肥乡东漳堡乡、邢台威县枣园乡,各有一个以临近县“鸡泽”冠名的村子,叫做“鸡泽屯”,为什么会以县名命村名呢?究其原因,事情还要从鸡泽的历史名人王梦蛟说起。

王梦蛟,字云龙,生活在明代后期,鸡泽县风正乡亭自头村人。他自幼喜读家书,聪慧过人,过目成诵,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明神宗万历丁未年(1607年),王梦蛟中进士,被任命为保定提督,皇帝钦命他为巡案直隶各府。巡视到家乡后,他深知老家鸡泽县方圆才50多里的地界,而且收入微薄。多年来,钱粮支出的多,但人丁、收成等进项比较少,全县的百姓负担很重。因此,历任的知县都不愿意在鸡泽作官。

他来到广平府(管辖永年、肥乡、鸡泽、曲周、邢台威县等地)巡视后说:“鸡泽县人少地薄,知县难做,应从广平府所辖的其他富裕县中,每县划拨一个较大的村庄,名曰‘鸡泽屯’,鸡泽只征钱粮,其他事宜仍由各县办理。”于是就有了“广平一府辖九县,县县有个鸡泽屯,只收钱粮不管案,都是御史老爷办。” 的民间谚语。

据清《广平府志》记载,这些与鸡泽县不接壤的村子有的保持了原来的名字,有的就被直接称做“鸡泽屯”了。这样的隶属关系,经清朝、民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县的“鸡泽屯”名称已改换,只有肥乡、威县两个“鸡泽屯”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据其他资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