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最近,小钟和我聊天,说到她今年已经30岁了,对于摆在面前的两条职业规划之路,她有点迷茫,让我帮她分析分析。

小钟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对于工作5年以上的老员工,可以在“储备干部计划”或是“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中选择一个,决定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小钟在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自然也可以选择一项。

储备干部计划的职业规划是管理路径,大概晋升通道是部门主管—中层管理者—高级管理者;而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职业规划是专家路径,公司的培养方向是让员工成为某领域的专家。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小钟专业能力强,平时也喜欢研究自己领域内的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小钟是那种希望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的人,她真的不适合当管理者。通过我对她的了解,我建议她选“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小钟本来也想选择这条路,可是身边的人大多选了“储备干部计划”,而且小钟觉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到我40岁的时候,别人都成了小领导了,我专业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呢?

领域专家的职业展望:既有前景又有“钱”景

小钟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在职场拼搏这么多年,如果不混个一官半职的,一来感觉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二来也会被别人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是不是很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迭代,“当领导”已经不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的领域深耕,成为一名专家。

拿金融业举例,很多一线的从业人员流动性都特别大,比如保险业务员和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他们不需要掌握太多的专业,只要卖出保险或是让客户来自己所在的券商营业部开户就可以了。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竞争加剧,仅靠原来的营销方式很难在市场上立足了,这些从业者很多都开始走专业化路线,比如考取投资顾问资格,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客户量身打造适合他的金融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一步步创出新高。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而且,走专业化道路并不是”没出息“。这两年,专家型人才在市场上的受欢迎度很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他们的专业买单。以互联网大亨阿里为例,阿里有2条职级体系,除了管理序列,还有一条专属于技术型人才,也就是我们说的领域专家的P序列。阿里校园招聘是从P5起,P7就是专家级别了,这个级别相当于很多小公司的总监级别了,在阿里这个级别的月薪大概是2万到4万之间,还有阿里的期权。据说,到了P9及以上,工资只是零花钱了,股票收入才是大头。

阿里的技术序列远不止P7,从专家—高级专家—资深专家—研究员,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越难,但是每往上一步,就是一个质的飞跃。看到这里,你肯定不会说走专业道路不好了,而且会想,自己之所以没那么成功,只是因为还没那么专业。

瓦拉赫效应:方向对了才能卓越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 瓦拉赫的人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瓦拉赫的父母酷爱文学,一直希望他能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在瓦拉赫读中学时,父母就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瓦拉赫学了一学期文学后,被老师认定为“很难在文学上崭露头角”;父母看过后决定送他去学习油画,但是瓦拉赫不会构图,也不会调色,对油画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到了期末,他成了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很多老师都觉得瓦拉赫“不可救药”,唯独他的化学老师很欣赏他,认为他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优秀品格。后来父母听从了化学老师的建议,送他去钻研化学。结果,瓦拉赫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的经历告诉我们:假如在某个领域内不停地努力依然没有建树,不是我们笨,可能真的是不适合。唯有深刻认清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更容易取得成功。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就像小钟一样,给她看再多的管理学,她依然学不来怎么去给别人分配工作。这个时候不如转变思维,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小钟喜欢学习思考,没事的时候就研究领域的研究报告,遇到不懂的还会去图书馆查资料,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相比较领导,专业化道路是更适合她的存在。

定义自己:你想成为哪种专家

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对于高手和顶尖机构的人才的需求都极为迫切,但专家却永远稀缺。

我们平时口中的专家,大多代指一些特殊岗位,比如专家型医生、专家型工程师、专家型设计师等。但是实际上每一类角色都会有自己的专家,比如我现在是理财师,如果我的专业能力很强,强到不太容易被替代,那我就是理财专家。因为不同的人擅长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所以每个致力成为专家的人都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在小钟确定自己想成为一名专家型人才之后,小钟就要通过三个方面思考自己想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

  1. 兴趣爱好

在自己的领域内,需要积累星辰大海般的知识,而且想成为专家,还要对知识掌握深刻而全面,并且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在这个成为专家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正好对这个领域感兴趣,那是最好不过了。

比如我朋友圈有一个人在留学机构工作,正好她对英国留学比较感兴趣,她一直专注研究英国留学这一方面,在工作之余,她把英国所有的大学都研究透了,还积累了比其他同行更多的行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在指导学生申请英国的学校时,她总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学生匹配合适的学校,经她手办理英国留学的学生,录取率远高于其他人。

  1. 目前擅长的领域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我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就优先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自己在这个领域内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相当于已经是半个专家了,只要在以后的日子多多打磨,精益求精,就会更上一层楼。

比如我在银行工作,我对这份工作并没有多喜欢,也没有多讨厌。确定了自己想走专家路线后,我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现状:我是一名理财经理,有8年银行从业经验,这8年中有5年时从事的理财相关工作,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市场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工作之余,还考取了各种专业证书。这个时候,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从理财经理升级到更加专家的投资顾问。

  1. 领域越细越好

财经专家可以细分为股票专家、基金专家、黄金专家和外汇专家等。教育专家也可以细分为幼儿教育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和大学生教育专家等。因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明确的领域和方向,任何人都无法成为专家。

不要怕自己的领域太小众,只要够专业,就不怕没有市场。比如现在有个奢侈品鉴定专家,听起来虽然小众,但是在市场上是非常稀缺的工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鉴定专家也越来越吃香。

修炼:如何成为一名专家

一、构建所在领域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尚不具备这个领域的积累,这个时候,需要的时快速积累所在领域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最快的就是从系统化、理论性的书籍读起,从概念入手,结合分析与案例,尽快建立起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然后再去思考和实践,进而发展这个体系。

①搞定核心基础知识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工作的时间不短,核心项目也接触了不少,但就是成不了专家。究其原因,还是底子太薄弱,对该领域的底层逻辑和基础知识不清楚,那后面懂得再多也是徒然。比如银行的理财经理,虽然对理财产品讲解的头头是道,但是问到最核心的底层资产时,很多人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了解的太少。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那如何才算搞清楚呢?最好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通读领域内的基础知识书籍,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来。还是以银行的理财经理举例,在搞定核心基础知识时,可以用5W1H法,也就是What(对象)、Where(场所)、when(时间)、Who(人员)、Why(为什么)、How(方式)来分析。比如银行的理财,你要搞明白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产生的,要卖给谁,为什么卖给他等。

②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无论我们多熟悉这个领域的知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来。经过我们的消化和思考后,我们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去验证和巩固,当我们在工作中解决了领域内的“疑难杂症”之后,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会更进一层。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专家型医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医术的。每治疗好一个患有复杂型疾病的病人,专家型医生的临床经验就会更丰富。

③持之以恒与遍历

无论你想做哪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持之以恒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解决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专家养成也不是几个月的突击就可以的,这个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之久。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更新迭代的很快,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遍历我们的领域知识,不断查漏补缺。就像老师备课一样,虽然有极少数的老师“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本讲义,但是更多的老师是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课件的。

二、修炼思维模式

任何领域的专家除了积累海量的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他们面对简单问题时直击要害,通过直觉和判断快速解决问题;面对复杂问题时不急不躁,通过缜密的分析将问题简化,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①基础的思维能力

大家应该记得,在小学的语文试卷上,经常会给出一大段文字,然后考大家:“请概括一下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这里的概括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归纳、总结、概念、推理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些都属于思维的基本功。

比如归纳,生活中离不开归纳,归纳让我们把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地呈现。比如我们在餐桌上敬酒时也会用到“归纳”:可以按照部门敬酒,也可以按照领导头衔高低敬酒。

②思维模式的建立

思维模式是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和方式,它对人民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也被称为心智模式。有人说,只掌握知识而不思考的话,那跟移动硬盘没什么区别。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性格、三观和思考方式。我们经常说,和某某三观不合,说不到一块去,就是因为思维模式不一样。还要,拿最近比较流行的“原生家庭”来说,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深刻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说,思维模式绝对了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格局,成为一名专家,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

③具体的思维技术

我们平时所说的成长性思维、框架思维、用户思维等都是具体的思维技术,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的思维层面的方法。比如用户思维,就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解决问题,已经被很多企业借鉴采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张小龙说”要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和马化腾说”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成傻瓜“,都是对用户思维的应用。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以上是思维的三个层次,基础的思维能力是基本功;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方向;而思维技术是我们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学海无涯,我们再阅尽千帆也会有百密一疏,在工作中遇见从未见过的难题时,如果我们有足够缜密的逻辑和强大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答案终将会在我们的抽丝剥茧中破土而出。

三、将专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成长的终极武器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连父亲这个名将都辩论不过他。后来秦军来犯,也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那时赵奢已经去世。赵王就派赵括出战,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终因缺乏实战经验惨败,致使40万赵军被活埋,从此赵国也没有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逐渐走向了灭亡。这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有一句话说得好:专家是干出来的,不是读书读出来的。《如何成为专家》中提到:在知识的学习上,输入内容到自己大脑里,只是第一个层次,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才能真正实现飞跃,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干活实践的过程就是你学习、积累情景类知识的过程。

①干的足够多才能引起质变

我们经常说医生这个职业是越干越吃香。究其原因,是因为医生年轻的时候有足够多的积累,哪个专家不是从门诊医生过来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们接触过的病人成千上万。正式这种日复一日的实践和重复,才能把课本上学的知识全部都在现实中验证,让自己的医术一点点精进。

②多干高质量的活儿加速成长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抱怨:每天的工作一成不变,太没意思了。的确,就像医生一样,如果只会治感冒那是断然不可能成为专家的,只有通过不断接触新的病种,甚至是疑难杂症,才能让临床经验大大提升。当然,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的,这个时候,我们唯有通过积极主动地争取了。

③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提升

职场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工作了十年、八年的老员工,他们也参加了很多重要的项目,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进步。这些老员工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知道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做,但是并没有在项目结束之后思考总结、提炼提升。而那些快速提升的人,往往都是在一个项目结束之后会总结整个过程的人:我有哪些问题和缺点,有哪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再有类似项目的时候可不可以套用现有的模式……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提炼,才能成为一个”有套路“的专家。

“管人太难了,我不想当领导”:没关系,当领域专家也可以

总结

在当年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他们找准自己的方向,选择当领域内的专家。在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擅长的领域后,选择一个尽可能细的领域。然后就开始搭建自己的专家之路,除了构建所在领域的知识框架,我们还需要修炼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域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